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2014-10-27 01:15付丽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

付丽萍��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77-02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美国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患上脑卒中,是美国第三致死疾病、第一致残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其极高的致残率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预防脑卒中患者功能下降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现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复。笔者对58例脑卒中患者从早期康复护理的时机、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体位、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并应用中医特色疗法等几方面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在本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1岁,平均 55 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35例,均经CT或MRI确诊。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机 脑卒中发生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内脑功能恢复最快,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只要其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脑出血患者一般宜在10 d~14d后进行康复护理。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护理应该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尽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第一时间进行康复护理。

2.2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行动不便,需要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大多表现出失望、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故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护理成功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病情后,及时与患者沟通,取的其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消除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从康复护理的角度可将脑卒中后肢体康复过程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

3.1 卧床期 即从发病到病情相对稳定,一般为发病后1~3 d。目的是防止压疮、肢体变形、关节挛缩,促进心肺功能及预防并发症。康复护理内容包括保持抗痉挛体位、定时变换体位、关节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做好基础护理。

3.1.1 保持抗痉挛体位 又称“良肢位”,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痉挛体位。(1)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后缩,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软枕,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2)健侧卧位:患者头部垫枕,避免向后扭转,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胸前放枕头,肩关节屈曲90°~13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腕垂),躯干大致垂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置于前面另一枕上,足不要悬空,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健侧肢体自然放置。(3)患侧卧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屈曲90°~130°,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躯干稍向后仰,后背垫枕头,患腿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向后方,健侧屈曲,置于前面枕头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

3.1.2 关节被动运动 其主要目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度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活动顺序,先健侧再患侧,先肢体近端再远端(即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要轻柔缓慢;活动范围,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遍,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切记粗暴与急于求成。

3.1.3 定时变换体位 其主要目的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每次翻身时应自上而下扣拍背部,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3.1.4 做好基础护理 急性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2 坐位期 通常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床边坐位、坐位平衡训练、床上移动训练、ADL训练等。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伸向前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向侧卧位,再向另一侧身。

3.2.2 桥式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3.2.3 坐位训练 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直立(90°)坐位,因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者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可用起立平台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至能保持90°坐位,能坚持30 min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表现,可过渡到下一阶段的训练。

3.3 离床期 又称起立期。通常在发病后5~15 d。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训练、ADL训练等。对一般情况较差、早期进行此训练有困难者,可先站起立平台,躯干功能较好、下肢功能较差者可用下肢支具。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排泄等训练。

3.4 步行期 一般在发病后的8~21 d,在独立站立达30 min并有移动能力即可进入步行期。内容包括平衡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独立步行训练等。步行应先进行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踝背屈练习。训练时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

3.5 恢复期 一般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实用性步行训练,并配合继续肌力训练及ADL训练。

4 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深化中医护理服务。

原则上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即可介入针灸治疗,早期不失时机地进行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濡养筋脉,使瘀阻的经络畅通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穴位护理 针灸取穴以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阳主动,肢体功能障碍,其病在阳,故取手足三阳经的腧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双侧,上肢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合谷,下肢取患侧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可加电针,能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有效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配以艾灸,取穴:肩髃、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每日肢体局部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组方:桃仁15 g,羌活15 g,独活15 g,伸筋草30 g,当归30 g,川芎15 g,防风15 g,透骨草30 g,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筋络,缓解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

5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因突然发病,多有恐惧、焦虑、紧张不安,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征的发生。能显著提高患肢的功能恢复,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降底残疾程度,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生理机能减退和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社会3方面的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