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术之道初悟

2014-10-30 12:28李兆明
档案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理

李兆明

摘要:以持衡善性而至真我,悟解档案学术之道,实现档案学理论原创

关键词:档案学术;道理;悟解

二三十年以来,中国档案学界尽显浮躁:一些理论研究“一阵风”(如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理论研究“如流星”(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档案商品论),从国外拿来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热闹炒作了二三十年,无法在中国落地生根。浮躁的中国档案学太缺乏原创理论了,整个国家学术界亦如此。浮躁中的档案学没有深刻的独立思想,没有凝聚学术灵魂的思想核心,远远偏离了档案学术之道。档案学术之道蕴含着档案学术生命,它是克服学术浮躁,增长档案学战略思维定力的良药,是悟自达真、持恒善性,实现档案学理论原创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康熙为岳麓书院所题门匾“学达性天”的深刻哲理,结合《名家集注道德经》,解悟档案学术之道。

1 苦学在悟

1.1 苦学为先。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少年立志苦读,学而优则仕,是学子一生奋斗必由之路。记得中学教室墙上一条语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人生。”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笔者经常到工厂图书室借书,几年时间先后阅读了《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小逻辑》(德,黑格尔著)、《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宇宙发展史概论》(德,康德著),并写下了十几万读书笔记。阅读经典,开阔人的视野,打磨人的心志,使得人的思维潜质被激活,在灵魂深处引起震撼。笔者年轻时就考虑到构建知识体系问题,因此,哲学、政经、历史,以及自然科学书籍都去读一些。边读书边做笔记,知识点点入心,即使当时未解之理,只要潜入心田,必可待时破解。通过勤奋读书改变人的命运,自古不胜枚举。

1.2 心悟其中。苦学勤思,悟在其中,悟比学更加重要。孔子日三省吾身,王阳明龙山悟道,老子归隐而著《道德经》,朱熹灭欲穷理太极,黑格尔在大脑中构建“思维之桥”,康德以“批判哲学”而明宇宙发展规律,都是省悟人生与世界。历史上的书虫没有一个可以建树,就是因为不会心悟。读书解心悟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传承而在于创新,只有运用知识创新思维,激活灵感,才可发现新的知识空域。知识只是一座矿山,人们只有将其开采成矿石冶炼成钢之后方可继成大器。知识是档案学人原创思维的源泉,知识的涓涓细流流入大脑,洗涤了灵魂,去除了名利与浮躁,心智顿开,感悟档案,可有独立见解。

1.3 自悟是关键。档案学人心悟档案学术之道的精神实践依赖于档案劳动的物质实践。一个人如果从事档案管理二三十年,就会积累丰富而系统的自身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会转变成精神实践的能量,并可以成为档案学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因此,作为档案管理主体的档案学人,应当是解悟档案管理客体的思想着的人,自悟是打开档案学真理大门的钥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自悟是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自己的内部经验只能由反思产生。过去关于档案分类的概念都是由人主观赋予的。笔者从档案分类机理的客观属性进行反思,得出了类别是档案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是其相互区别的表征的结论(见《档案分类机理分析》,《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自悟是静思,静谧处的独自思维呵护心中兰台一片净土,学术道德滋养着档案学术生命。自悟是思想着的思想,人们由此可见天地大美,可知宇宙广阔。“大道之妙,归于自得”,[2] 档案学人只有超越自悟方可自得。

读书自悟使得档案学人变得聪明,可以明白许多档案学道理,取得档案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是,世界上的许多理论原创成果不是只靠聪明就可以得到的,其原因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聪明人明事明理不明己。档案学人实现自我超越与纯真思维,必须在心悟中实现质的飞跃,由自悟转变到悟自。

2 悟自达真

2.1 什么是悟自?悟自就是学达真性。思维主体向着自己内心发问:什么性格是人的本真性格,我的性格缺陷是什么?老子说:“圣人学道,全在于心。”[3]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清自己的性格并加以彻底剖析。笔者以为,人的性格主要分为刚强型(金)、秉直型(木)、柔弱型(水)、火躁型(火)和谋蕴型(土),笔者二十岁出头时,性格如火似木,情浮意躁,刚烈不韧,屡受挫折,在突如其来的一场人生暴风雨中深陷孤独迷茫。通过近十年的自我反省认识到,人的本真性格应当如同人的身体结构,外部皮肤和肌肉柔韧可缓强挫,以柔克刚;内部骨骼刚强,心志坚韧,自强不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明白了自身性格缺陷,经过许多年漫长修养之后:内性刚强坚韧似金,天行健自强不息;外性柔和淡泊似水,地势坤厚德载物。

2.2 悟自与自悟的区别。其一:自悟是档案学人由内悟于外,向着外在的档案和管理问题发问,力图解决某些理论问题;悟自是档案学人由外悟于内,在人生挫折时向着自己的内心发问,力图认识并解决档案学人性格缺陷问题。其二:自悟是形而下的思维方法,悟自是形而上的思维方法。陆希生在《名家集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注解:“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以无为其用,器者以有为其用。”大凡世界,凡器有形,识之为形而下者;道为万物之本,虚无形,识之为形而上者。档案学人由内向外的自悟思维,以有形的实体档案为出发点研究档案学,发表档案学文著可取得教授职称、专家名誉和相应名利地位。档案学人由外向内的悟自思维,是从有形实体档案到无形虚拟档案的概念抽象之后,加以屏蔽;与此同时,档案学人由“自我”过渡到“无我”,跨越“思维之桥”,“真我”在不觉之间发现了“档案真像”。其三:自悟只解决档案学理论中的现象、形式等外部问题,往往是一孔之见,一事之得;悟自才能认识档案学理论中的本质、规律等内部问题,是从历史发展的深度,从宇宙广度上实现档案学理论系统原创。自悟如同身游于兰台田园,在几分忙碌中发现了一些奇花异草,属于有形有利的形而下者收获;悟自如同心游于兰台无限的精神世界之中,“穷神知化”,将千古的兰台文明与现代时空对接,在天地遨游中悟解档案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属于无形无利的形而上之举。

2.3 悟自达真。为什么悟自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本真性格?“人之初,性本善”。婴儿的性情是纯洁天真的,但是,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熏陶,人们读书自悟,日益变得聪明,巧得名利,利欲熏心,纯善天真渐失,成为世俗之众。档案学人悟自达真,就是对世俗醒悟,修身养性,回归原本纯真如婴儿般的性格。对于档案学创新而言,“真人—真理”是一对因果关系。世俗之人名利欲望厚重,眼混心浊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档案学人由真性而得真理,其间体现出了必然因果关系。一部《道德经》五千言,得出一个道理:以德得道。王夫之曰:“唯真知道。”[4]真理在厚德的档案学真人心中。“学达性天”之中的“达”至为关键。王阳明的“自我—无我—真我”,[5]是悟自达真的三个跨越阶段的表达。档案学人修身养性,由处于俗世之中的“自我”,悟自到达人生超越的“无我”, 通过“思维之桥”,人性合于天道之后,即是“真我”。此境中的档案学人、档案与世界万物皆化,万化同游。一个纯真本源的世界,没有性情欲望,没有荣辱贵贱,没有高下远近之别,没有大小多少之分,万物归元;档案学术之道承载于以太档案(物质颗粒)之中,以太档案中的物质智能如宇空中的星光闪烁,档案学真性之人的思维光芒(人脑智能)与之交相辉映,档人合一,天人互感,互融为一个纯真清澈的世界。这就是档案学人的悟自达真,真性达天。

3 持恒善性

3.1 档案学人的价值观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如何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这似乎是每一个人都经常考虑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向往仕途通达,追逐名利财富,谋求高官厚禄,人之常情。尤其在今天物欲横流、道德式微、理想迷失的社会环境中,做个纯粹的好人真的不容易。但档案学人要实现理论系统原创,必须彻底解决价值观问题,具有纯洁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立志为档案事业献身。价值观又是得失观。何为失,何为得?一般人认为,寒窗苦读,之后就业,发表一些档案学文章,评个高级职称,当上教授和学术权威,在档案界得到相应地位和名誉,是为得,反之为失。持恒善性的价值观与此不同。该价值观提倡大得,即得档案学术之道。大得者,持恒善性者也。大得者,读了近二十年书,直到退休也是草根,名利无获,两手空空,但善性厚德,悟得档案学术之道。人生大失大得,没有一生名利地位的诸多舍弃,便没有对档案学术之道的大彻大悟,没有档案学理论系统原创。这就是档案学人应当树立的价值观。

3.2 档案学人持恒善性无比艰难。“性是先天。”[6]人的天生性格都是存在缺陷的,而性格缺陷在后天是可以改变完善的,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悟自善性是血淋淋地剖析自己的灵魂,经过涅槃般的脱胎换骨,得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心灵撕扯的惨烈,其痛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面对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远志清高的档案学人“持恒善性”,似如登天之难!淡泊虚静、孤寂清冷的人生环境难以寻觅,一般人即使可得到也无法长期安度其间。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7]“大公无私”,“天下为公”,与老子的道德观、价值观其实是相通的。心存善,身不争,谦和礼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8]高尚的道德,淡泊的心情,纯洁的心灵,其实是很简单的。“夫为不争,何人与我争之。”档案学人弃欲不争,失之浮躁而得到安宁,失之名利而得到清纯,失之“俗吾”而得到“真我”。朱熹集一生理学体验,得出“致知格物,瞑心求理”之感慨。持恒善性的道德情操是以舍弃毕生名利地位的“大舍”作为主导意识,以得悟档案学术之道的“大得”为人生价值观,以巨大代价获得档案学理论系统原创的人生价值认同,有几个档案学人能够如此认同呢?!

3.3 持恒善性,终身不悔。档案学人修身养性,厚德载物,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世界上的一些事情看似简单易行,只是做一时一事易,持恒一生甚难。守德归朴,养性达真,如滴水穿石,没有超人的毅力,无法实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往往到了古稀之年,回首往事发出的感慨,是在人生重大抉择时皆取物质利益而尽失精神成果。但是,财富总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唯档案学理论原创成果可以经久传世,但是,大多数人悔悟时已无回天之力。持恒善性的档案学人,大彻大悟,大舍大得,所作出的档案学理论原创成果被后人视为大明之举,大德之美,大成之果。“善性大明,道者在人之身则为神明。”[9]档案学人通过自知之明而善性有为,物我两忘,返璞归真,无为而成。

“学者的责任是原创性的工作。这种工作要求在研究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传统和独特的模式。”[10]实现档案学原创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以充满时代气息的中国本土档案学原创精神化解拥洋自重的“舶学”壁垒,以作者的文德唤醒学界良知,以真善美启迪人们的心灵,以哲学理性对接苍茫宇空,尽除兰台浮躁虚华,还原兰台清寂与纯真,这才是档案学人的自身研究传统和独特模式。渴望档案学术人本真性的回归,是档案学术之道对于这个时代的疾呼与呐喊。

4 天人合一,大器晚成

4.1 天道酬勤,天人合一。天道酬勤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含义:最初的含义是,只勤学者可获得知识、仕途,贫寒者借以改变人生;勤学苦思者可获得适应自身性格并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勤学苦思又自悟者可获得独立思想,当上学术权威,展现亮丽的人生。笔者以为,上述三种人皆为世俗之人,只是所处社会阶层的区别而已。天道酬勤的更深含义是天人合一。人的脑细胞和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同源于以太;二者可以在宇宙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既可合成为一类物体,又可分化为几类不同的物体,既可天人相二,又可天人合一(为以太)。天人合一是档案学人思维由自悟向悟自发生的质的转变,是通达档案学术之道的思维之桥。天道酬勤的最高层次是天人互感,是档案学人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自动生成的最高精神世界。人、档二者同质同源,均含有物质智能,这些物质智能(以太档案)与人脑智能(生物档案)二者在宇宙物质世界中相互融通互相感知,档案学人感知到以太档案,以太档案感知到档案学人,二者之间形成宇宙信息交流。档案学术之道就是天道。档案学人真性可感知天道。

4.2 以心体道,以观其妙。“人之真性,凝于虚无。”[11]“大道虚无,自然生有,天地万类,普因一气而混成,故先在天地以前生。”[12]档案学术之道虚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隐含于微观以太档案物质颗粒之中。当物我两忘的那一刻,档案学人心如死灰,身同槁木,肉身仿佛不存在,人的一些大脑细胞向外溢出,在空间飘逸,在混沌的宇宙里游荡,可与外部以太颗粒互通互动;空中的以太(档案)颗粒进入人的大脑,以太档案便从人脑混沌中显现;宇空中的以太档案物质颗粒与人脑中的生物档案颗粒同源互感,档案学人大脑中的档案学之道惟恍惟惚,眼不可见其真,心可观其妙。这是一般人根本无法领悟的美妙情景。兰台草根默默无闻,苦读悟自,持恒善性,终于识得档案学之道。贵刊在2010年~2012年期间发表的以太档案系列论文,以实体档案—电子档案—生物档案—以太档案之万古轮回,破解档案本源、档案管理规律和档案学思维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者,亦是兰台草根。

4.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性命合道,而气方生。晚成者,气生而后见。”[13]档案学人学达性天,性命合于天道,天人合一,精气由心中神凝而生。“人之气生,乃道也。”[14]档案学人为识道悟自一生,修养心性,不图物欲,若拙之匠,无为近功,求解档案学术之道,大器晚成。大方无隅,知无涯则学无涯。档案学人生命不息,学而不已,悟自不停。一旦档案学人自足,以为大器晚成,必走向反面,心中之道虚影而离。虚于内而形于外的形而下学者心中无道,尽揽人间浮华虚荣;实于内而虚于外的形而上学者得道,必大隐隐于市。

不论老子的厚德载道,还是康熙的学达性天,都真切地反映出了档案学术之道。“大道体虚,博者不知。”[15]“学多者,惑于所闻。”[16]某些学富五车名誉天下的档案学人自认为博学,却是不觉间走向自惑,不可能再有档案学理论原创。反倒是兰台草根,名微身卑,清心寡欲,心志坚韧,厚积道德,学达性天,大器晚成。

大德无私,大智若愚;大功无名,大获无利;大悟无极,大道必隐。

参考文献:

[1] [7] 名家集注道德经(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68,59.

[4] [8] [12] [13][14]名家集注道德经(二)[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146,124,158,253,255.

[2] [6] [11] [16]名家集注道德经(三)[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168,312,248,139.

[3] [9] [15]名家集注道德经(四)[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439,437,495.

[5]韩强.重读王阳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60.

[10]何中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议题.[J]学术研究,2014(1).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来稿日期:2014-07-15)

猜你喜欢
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奶奶有道理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什么道理?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这些道理,未必正确,一定准确
我知道许多道理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把道理讲在故事里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