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11-04 11:48马立宁
甘肃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马立宁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目标;学习欲望;空间;学

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059—01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体的明显标志。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此谈一谈体会。

一、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如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首先要出示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结束后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暴露思维的困惑处,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明确地指出来,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改正错误,发现真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二、诱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学生对知识有所渴求,也就是对学习产生求知欲,才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笔者常用猜谜语、讲故事、背歌诀、做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系着线的乒乓球,然后问学生将自己手中的乒乓球扔出去1米远,系着乒乓球的这根线需要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若有个大力士将地球“扔”出去1米远,我们所需的绳子有多长?学生积极思考,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他们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几百万米,答案丰富多彩。这时教师指出大家说的都不对,并说明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

教师要提供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必须做到这一点: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让其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全体学生都动手了,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其实,教师只要让学生自己想一想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就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个层次是看课本做一做练习;第三个层次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进行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时,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像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进而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分类与比较,抓住实质,得出结论。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