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教学核心问题 提高质疑解惑质量

2014-11-04 11:52曾智鸿
甘肃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课堂教学

曾智鸿

〔关键词〕 课堂教学,质疑解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75—01

“学者先要会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古人对学习者的要求。现阶段课堂教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生成问题,强调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以问题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训练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由此可见,质疑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一、课堂教学中质疑解惑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唯恐时间不够用,问题才提出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也是泛泛而谈,既不深入又不全面。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处在被动应付的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位置并没有显现出来。

2.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需要借助多种知识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以及学生的认真思考,而这一环节应是课堂的重点。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抓住重点,用很少的时间就匆匆带过。

3.当学生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对问题的回答有失偏颇时,教师未加点评,也没有安排学生补充,便草草了事。还有部分教师习惯就问题而回答问题,缺少对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4. 没有顾及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及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质疑解惑的质量

1.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为平台,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难易不同的,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归类,由难到易。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后自己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从隐含的疑点处释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前提,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精读、反复读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不厌其烦地阅读课文,能够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思,边思边讨论的习惯,能够使学生自己找到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能够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和智慧,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3.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欲速则不达”,教师应学会等待,不论是课文内容的学习,还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知、去思考、去领悟、去拓展、去深化。面对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不全面的问题,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为学生讲解,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4.以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兴奋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靠课堂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和课本,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诸如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5.以充分相信学生为根本,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敢疑、敢问、敢思、敢驳。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感兴趣的问题,促进其听、说、读、疑、思、问、悟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思维的偏差和认识时的困惑,教师只需适时的引领和启迪,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更不能代替、包办,如把握不好,就会是穿新鞋走老路。

6.以培养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广领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小组讨论,可以查阅资料。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因为答案的不唯一,所以在寻求答案时,教师不应只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求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探索、合作与交流。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课堂教学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