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概念遇上甄子丹都是白扯

2014-11-12 11:27
南都娱乐周刊 2014年41期
关键词:甄子丹比武武林

武打美学上的审美疲劳

在中国的功夫打星中,甄子丹算是后起之秀,在前辈成龙和李连杰的武打体系影响下,能看得到出甄子丹也在不断地开辟自己的武打风格及美学。在那部获奖颇多的《叶问》中,甄子丹的武打路数还是以短手近攻、贴身攻防、擅发寸劲这些比较具有节奏感和细节感的风格来表现 ,在日后的诸多作品中,很难再见到甄子丹的这种“慢节奏”,他的打斗风格日益显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宏观大于细节的炫技特点。《一个人的武林》甄子丹的这种宏观武打美学似乎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他的身份设定“合一门”一样,是一种擅长多样化功夫集大成的“无所不能”,他自己也在采访中说道:“我已经能够从容应付几乎任何功夫。”于是我们感受到的是那如风一般连贯的一招一式,虽然让人目不暇接,回味起来却快得让人记不住某一瞬间的精彩细节。一招一式上的“快、准、狠”曾经是甄子丹让人津津乐道之处,只是这种高信息量的连环招式已经从猎奇心理和视觉盛宴,变为了更类似于哗众取宠的审美疲劳。

七分武戏三分文戏本末倒置

让我们先来剖一剖《一个人的武林》的故事格局:各个曾经的武林高手如今都被隐藏在市井之中,都干着最底层的没有什么重要价值的工种,在这改朝换代的缄默尴尬中,一个有着比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疯子般的挑战者,发起了一种弘扬武学精神的比武挑战,过去英名在外的各个武林高手纷纷惨死在其手下,最后甄子丹的复出击败了疯子挑战者,却出于过往经历要放他一马,在疯子要小人得胜的时候,一个全片被表现得手无缚鸡之力的女警官开了一枪,所谓的武林之王就被打死了。传统武术和现代科技的对决在这一个镜头中被表现得韵味十足,却来得太晚。一部动作片武戏文戏七三分并不构成吐槽的点,在《一个人的武林》这种需要运用大量文戏及细节展示武学之魂的电影立意之下,大量的武打动作堆砌喧宾夺主,抢了太多武侠哲学的风头,当一部动作电影全部都是在运动,只有说台词时是静的时候,未免显得太浮夸及浮躁。关键是在导演陈德森的概念中,他要拍功夫+悬疑的类型,问题在于这种悬疑感没有运用正常的一种有节奏感的推进叙事来呈现,而是在不断的打斗中剪短用台词衔接揭开比武谜团,在叙事上有一种断层感。

无比正能量的表演欲过了头

既是主演又是动作指导的甄子丹,似乎始终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极其励志形象的道路中前进,很难判断这两种身份的统一会不会影响导演对全片的把握,只能说在甄子丹饰演的角色中,亦正亦邪的状态极少存在,他在采访中曾说“反派从来都不会比正派的片酬高的嘛,我为什么要演反派?我不能给青少年带来负能量”这虽然是句玩笑话,正派确确实实是绝对的男一号这是不争的事实。抛开甄子丹的武术技术不谈,也抛开他的“戏霸”传闻不予理会,从甄子丹在各大动作电影里那股冲劲儿来看,他的表情都是和谐统一的,即无表情。在《一个人的武林》中,他饰演的这位武功高手因年轻气盛在比武中失手杀死人被关进监狱,从此改变了命运轨迹,从他的演技上来看,丝毫看不出人物前史的痕迹,就好像是一个愣头青,只懂得一个劲儿地往前冲,除外就是不停地打来打去,正能量的表演欲十足,却很难让人亲近。这么说吧,从甄子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喜怒哀乐,他似乎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身体上,拳脚功夫之间,打得天花乱坠,打得海誓山盟,很壮观、很带劲、很勇往直前、有不死之身,但就少了那么点东西,少了点动人的魂儿,正能量太多,就假了对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甄子丹比武武林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比武
比武
甄子丹为误挺辱华品牌道歉
叮铃铃,叮铃铃
比武
《大闹天宫》发剧照 演弼马温累坏甄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