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异端思想家李贽的诗心与诗艺

2014-11-14 15:31周雪根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李贽

周雪根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晋江人。

截至目前,对李贽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及其价值地位的研究,颇多学者已有论著,成果斐然。然于李贽诗心、诗艺的探究,似乎涉及太少。李贽诗歌研究的缺席终会导致李贽文学研究的不完整。从诗心的角度来印证李贽思想先锋、文学先驱的角色,兹文略作一叙。

李贽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宗师,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虽不以诗歌著称,但仍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称李贽“诗不多作,大有神境”。李贽的诗歌主要保留在《焚书》、《续焚书》中。《焚书》卷六收147首,《续焚书》卷五收144首,计291首,除去重出2首《感事二绝寄焦弱侯》其一、《客吟四首》其四,是为289首,加上厦门大学历史系编《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二辑及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中辑佚的7首,共计296首。就情思内涵言,李贽诗不外反封建反传统、揭露批判世风时风,抒怀言志,对个人不幸身世和遭遇的反映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等四端。

一 异端的情怀,勇士的悲歌

李贽是明代文化思想的先驱,思想独立,精神自由,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闪耀着反封建光辉的诗篇。

其笔下有不少揭露与批判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世风浇薄的诗作,这也是诗人怀疑传统、蔑视权威的表征。晚明社会黑暗、政治窳败、人情世俗的虚伪、诗人个人身世的不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李贽矛盾的思想、苦闷的心情。当这一切无法自遣时,就激发了他别张一帜、蔑视传统和权威、追求自由解放的战斗精神。如《富莫富于长知足》:

贵莫贵于能脱俗,富莫富于长知足。

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

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

百岁荣华曰夭,万世永赖曰寿。

在诗中,李贽赋予“贵”、“富”、“贫”、“贱”、“穷”、“达”、“夭”、“寿”以全新的意义。这是李贽反封建传统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是李贽见识超群的体现。

李贽富有批判精神,《盗赠官吏诗》像一幅描摹各级官吏无廉耻地敲诈勒索、明抢明盗,官逼民为盗的官场丑行的图卷,处处有现实的影子。诗云:

未曾相见心相识,敢道相逢不识君?

一切萧何今不用,有赃抬到后台分。

肯怜我等夜行苦?坐者十三行十五。

若谓私行不是公,我道无私公奚取?

君倚奉公慨虎冠,谁得似君来路宽?

月有俸银日有廪,我等衣食何盘桓!

君若十五十三俱不许,我得持强分廪去,

驱我为盗宁非汝?

此诗应算现实主义的佳构,与汉乐府民歌中的《东门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东门行》的隔代嗣响。“敢道相逢不识君”化用唐代诗人高适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其意而用之。

《山中得弱侯下第书》乃写给好友焦竑的。焦竑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学问渊博,却连续七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科举制度的弊端就可想而知。诗云:“秣陵人去帝京游,可是隋珠复暗投。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黄州。”(其一)“独步中原二十秋,剑光长射斗间牛。丰城久去无人识,早晚知君已白头。”(其二)借好友焦竑的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不为统治者所用,表明作者对封建社会压抑、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对当时社会“大贤处下,不肖处上”现象的严厉批判。

《读顾冲庵辞疏》:“文经武略一时雄,万里封侯运未通。肉食从来多肉眼,任君击碎唾壶铜。”对好友顾养谦的才秀命蹇愤慨不平,对当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贤愚颠倒的现实加以抨击。

《晋阳怀古》对赏罚不公、统治者只看道德言辞不重抗敌功绩的做法深致不满和讽刺:“水决汾河赵已分,孟谈潜出间三军。如何智伯破亡后,高赦无功独首论?”

李贽被誉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行为上不为礼法所约束。出为云南姚安太守,政令清简,“公座或与禅衲俱,薄书之闲,时与参论。又辄至伽蓝判了公事”,人皆怪之,他也不顾。在麻城龙潭湖上读书讲学,剃掉了“受之父母”的头发。剃发原因算来有四:不愿受人管束,因为一经剃发即表示出家,便可不受地方官的管束,此其一;为了摆脱家庭的羁绊和家族的纠缠,“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此其二;当时道学先生们攻击他为“异端”,而他有意做出异端的样子给他们看,正是其《答焦漪园》所说:“又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何如?”《与曾继泉》亦云:“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此其三;“因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贪图方便,为了清洁和凉快,此其四。其《薙发》其二云:“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卧,晨与粥一瓯。”其三云:“为儒已半世,食禄亦多年。欲证无生忍,尽抛妻子缘。”算是注脚。这也正是李贽摆脱世俗的纷扰、俗务的羁绊,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李贽平生痛恶伪学,具有离经叛道的个性色彩:“每入书院讲堂,峨冠大带者执经请问,辄奋袖曰:‘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诸生有携妓女者,见之,或破颜微笑曰:‘也强似与道学先生做伴。’”

李贽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公开为人们嗜欲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朔风谣》就对追名逐利加以肯定:“南来北去何时了?为利为名无了时。为利为名满世间,南来北去正相宜……谓余为利不知余,谓渠为名岂识渠。非名非利一事无,奔走道路胡为乎?试问长者真良图,我愿与世名利徒,同歌帝力乐康衢。”诗人对传统“存天理,灭人欲”观念断然否定,足见其思想的叛逆色彩。

李贽“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意所不可,动笔之书”。其高足汪本钶《续刻李氏书序》云:“先生一生无有怀而不吐。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而不下,不尽至于呕出亦不已。”故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李贽的散文被公认为立意奇特、长于分析,显得犀利、泼辣。李贽写实、反映社会时代风气的诗未尝不是直率犀利、富于讽刺性和挑战性。

李贽的欣悦,是作为时代的先驱,最先预见新时代的曙光;李贽的痛楚和悲哀,是作为时代的少数先觉,最先承受着现实社会的孤独,始终不为世人理解。

随着用激情建构起来的种种幻想破灭以后,李贽再也无他路可走,只有自杀殉志。被捕入狱后,他不甘受辱,假意呼人理发,趁侍者离开的片段,用剃刀割喉自杀。侍者问:“和尚痛否?”他以指书其手曰:“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在痛苦挣扎了两天后,独一无二的思想家李卓吾终于死去。

二 雄迈者壮烈,沉郁者悲酸

被汤显祖称作“畸人”的李贽,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其诗歌创作也在“求真”中表现出雄迈、宣畅、奇崛、旷达、沉郁、哀感的统一。

1.抒怀,言志。卓吾诗骨棱棱,此与其人格力量完全一致。《咏史》借咏史凸现一己情怀。诗云:“荆卿原不识燕丹,只为田光一死难。慷慨悲歌惟击筑,萧萧易水至今寒。”诗风慷慨淋漓,气韵沉雄。

《太白楼》借咏李白的豪气抒己怀:“天宝年间事已非,先生不醉将安归?当时豪气三千丈,倾国名花赠玉妃。”《过桃园谒三义祠》借古讽今,叙与议相交融:“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园桃园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弟兄?千载原无真弟兄,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仰慕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对当时重利轻义、无信义世风大加讽刺和深致不满。

《挂剑台》直抒胸襟:“丈夫未许轻然诺,何况中心已许之。一死一生交乃见,千金只得挂松枝。”千金有价,信义无价,财物为轻,情义为重。

李贽在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制之时,正值倭寇来犯,他带领家族成员参加守城、保卫家乡。为了避免倭寇侵扰带来的灾祸,他在三年服丧期满、进京复职之时,又不得不带领全体家族成员一起前往。故李贽对倭寇之害有切肤之痛,希望早日剿灭倭寇,安定沿海,甚至寄望于象龚遂那样的英雄再世。《望海》云:“海口望京师,山河起百二。龚遂至今在,倭夷安足虑?”表达诗人的忧国、爱国之情怀。吟此诗,自然而然让我们联想起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正因为李贽“初仕时,亲见南倭北虏之乱矣。最后入滇,又熟闻土官傜、僮之变矣。”故其作品或有感而发,或切中时弊,反映国家祸乱、社会动荡。即使脱离官场,甚至遁入空门,诗人对社会政治依然热切关注,所谓“本绝意仕进人也,专谈用世之略”。《过聊城》:“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倭夷两步卒,廊庙几公卿。不见鲁连子,射书救聊城。”讽刺当时朝中抗倭将领的无用和无能,诗人对尸位素餐、御敌无方、贪生怕死的武将极端厌恶和愤慨。

李贽为人倔强,有的诗作表现自己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中州第一程》:“程程物色使人羞,同上中原第一楼。太行虽有摧车路,千载人人到上头。”

而《答袁石公》其七:“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警风日夜吼,随处是安居。”表达对封建官府专制统治的蔑视以及随遇而安的豁达和洒脱。

李贽有的诗作表达自己通达不羁、洒脱乐观、绝不妥协、抗争到底的精神。《石潭即事》其四:“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此诗不仅是他刚强个性和处世态度的自白,也可以说是他与封建卫道士们抗争到底的誓言。从艺术上看,诗人即事言情,直抒胸臆,既不借用典故,也不使用艰涩深奥的字眼。吟此诗,不禁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诗人那种拔出流俗、独立不阿的人格精神所感动。

寄寓麻城龙潭湖芝佛院后,李贽基本上是闭门读书,少与世人接触。他对这种清静悠闲的生活颇感满意,《石潭即事》其二云:“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透露出一种悠闲、安详和欢欣的心情。

而《独坐》正是他长期客子生活的再现,诗云:“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这是先知先觉、烛照幽隐的哲人李贽孑然一身、倔强傲然、孤独寂寞的真实写照。整首诗内涵丰富,诗情深至。

《系中八绝》之《老病始苏》云:“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中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诗人先回首平生,气概凛然。接着表露被系的态度,语含调侃和幽默。诗人镇定从容的斗争意志和幽默诙谐的生活态度表现得鲜明突出,光彩照人。结尾抒发病中感受,沉郁深挚。诗中体现的不屈的斗争意志和乐天的生活哲学,正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

《系中八绝》之《不是好汉》是李贽被捕入狱后写的绝命诗,可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气节和操持的典型,诗云: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抒情主人公的气魄、胆识足以令读者惊心不已,撼人至深,足以使“懦者立,怯者强”,这充分说明李贽至死都没向封建恶势力屈服,有着顽强斗争到底的精神品格。

2.对自己不幸身世、遭遇的反映。李贽有家不归,只是为了舍身求真理,并非不想念家乡。李贽非超人,思乡念家常萦绕心头。因为思想的激进,能真正理解认可他的人毕竟不多,同道者很少,尤其是封建卫道士尽侮辱之能事,诬陷诽谤他是淫僧异道,把他当成惑乱人心、魔法无边的妖人,加以驱逐和迫害,故李贽孤独落寞之感无时无之。诗如:“如鸟飞飞到处栖,今年九日在山西。”“身在他乡不望乡,闲云处处总凄凉!”(《九日坪上》)“元宵真是可怜宵,独对孤灯坐寂寥。”(《元宵》)“逢人勿问我何方,信宿并州即我乡。”(《渡桑间》)“旅怀日不同,客梦翻相似。”“少小离乡井,欲归无与同。”“故乡何处是?夏热又秋凉。凉炎随时变,何曾是故乡!”(《客吟》)“日暮汝阳城,旅魂犹暗惊。”(《汝阳道中》)“万里无家寄旅村,孤魂万里锁穷门。”(《系中八绝》之《中天朗月》)“雪消人不到,孤客颇疑寒。冷眼观书易,愁怀独酌难。”(《雪后》)“旅鬓疑霜重,归心生夜寒。无因来入梦,何以托金蘭。”(《中秋对月写怀》)“好鸟知时节,当杯叹客愁。”(《偶游》)“流水有情怜我老,秋风无恙断人肠”(《自武昌渡江宿大别》),等等,不一而足。

晚年的李贽四处漂泊,其孤寂非常人能比,幸赖几个友人予以照顾,有诗句可证:“交契得如君,香烟可断云。”(《谒关圣祠》)“新春看尔到,应念我犹存。”(《立春喜常融二僧至》)。李贽不少诗歌是“游吟”老人凄凉孤独生活的写照。《夜半闻雁》其一:“孤鸿向北征,夜半犹哀鸣。哀鸣何所为?欲我如鸿冥。”其三:“独雁虽无依,群飞尚有伴。可怜何处翁,兀坐生忧患。”《哭承庵》:“悠悠天壤间,念我终孤立。”《望京怀云中诸君子》:“回首不堪流水去,停鞭窃共远山盟。无情有恨终当死,晚节穷途哭不成。”《暮雨》:“万卷书难破,孤眠魂易惊。秋风且莫吹,萧瑟不堪鸣!”《琴台》其二:“君子犹时有,斯人绝世无。人琴俱已矣,千载起长吁。”独雁、孤眠、兀坐、半夜魂惊,这是老人生活的再现,对孤独充满恐惧,然又倔强依然,绝不妥协改悔。难怪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称其作品“其为自己写照”。

三 外冷内燠,血性男儿

李贽风骨棱健,外冷中燠。张鼐说他“事可怪而心则真,迹若奇而肠则热”。李贽对亲情、友情非常珍视。据王建平先生统计,在李贽的290余首诗歌中,反映亲友之情的就多达105首。以“哭”为题眼的悼亡诗作不少:《哭黄宜人六首》、《忆黄宜人二首》、《哭贵儿三首》、《哭贵儿二首》、《哭陆仲鹤二首》、《哭怀林四首》、《哭耿子庸四首》、《哭袁大春坊》、《哭承庵》等等。或悼念亲人或怀念友朋、弟子,都写得哀婉无限,感人至深。

诚如他自己所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李贽的创作实践很好地实现了其文学主张,其诗歌自是从肺腑中流出。

李贽为了达到“丈夫志四海”而削发不归家乡,为此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李贽移居麻城后,驱妻子、孩子归泉州。勤劳温顺、“有内助之益”、“有损己利人之德”的妻子多次请求他回福建家乡,但李贽毅然决然,舍身为道事学,剃发不久就闻知妻子讣音,诗人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哭黄宜人》写自己的内疚和伤楚不已:“结发为夫妇,恩情两不牵。今朝闻汝死,不觉情凄然。”“不为恩情牵,含悽为汝贤。反目未曾有,齐眉四十年。”满纸浸淫着悔恨。“近水观鱼戏,春山独鸟啼。贫交犹不有,何况糟糠妻!”诗人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深深自责。“冀缺与梁鸿,何人可比踪?丈夫志四海,恨汝不能从。”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愧疚和悔恨。读罢此诗,孰敢再妄言李贽不近人情、刻薄寡恩呢?他在给女婿的信《与庄纯夫》中说自己“我虽铁石作肝,能不慨然!况临老各天,不及永诀耶!已矣,已矣!自闻讣后,无一夜不入梦,但俱不知是死,岂真到此乎?抑吾念之,魂自相招也。”

除哭发妻,李贽还有哭夭折的幼儿。《哭贵儿》:“水深能杀人,胡为浴于此?欲眠眠不得,念子于兹死!”“不饮又不醉,子今有何罪?疾呼遂不应,痛恨此潭水!”“骨肉归故里,童仆皆我弃。汝我如形影,今朝唯我矣!”诗人因丧幼儿而愁肠寸断,伤心欲绝。情至真、意至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此诗与归有光《思子亭记》文有同工之妙。

李贽非常重视师友之道。《哭怀林》抒发对病逝弟子的深切悼念,其一:“南来消息不堪闻,肠断龙堆日暮云。当日虽然扶病去,来书已是细成文。”其二:“年少才情亦可夸,暂时不见即天涯。何当弃我先归去,化作楚云散作霞。”其三:“梦中相见语依依,忘却从前抱病归。四大皆随风火散,去书犹嘱寄秋衣。”其四:“年在桑榆身大同,吾今哭子非龙钟。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师徒情同父子,生离死别,诗人长歌当哭。

常人眼里性格狷介、行为诡异的李贽,却“爱怜光景,于花月儿女之情状亦极其赏玩”,此即性情中人也。李贽被当作性情古怪、尖酸刻薄之人,其实不然,实际上其内心火热,感情外溢:“于士之有一长一能者,倾注爱慕,自从为不如”;“其忻赏者,镇日言笑”;“于古之忠臣义士、侠儿剑客,存亡雅谊,生死交情,读其遗事,为之咋指斫案,投袂而起,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不自禁”。

李贽与朋友交“骨坚金石,气薄云天”。由于李贽思想异端,加之“掊击道学,抉摘情伪”,导致假道学之士群起攻击,幸赖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主动庇护,为他建舍,提供接济,邀他出游外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如“左辖刘公东星迎公武昌,舍盖公之堂。……刘公迎之沁水,梅中丞迎之云中,而焦公弱侯迎之秣陵……马御史经纶遂躬迎之于北通州。”李贽也以真心换真情,视友情为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无比珍惜。方沆(字子及)是李贽任职滇南时的老乡兼好友,李贽有《寄方子及提学二首》:“何人独我思?天上故人而。白眼谁能识,雄心老自知。滇云随绝足,昆海定新诗。”追忆在滇云时两人的形影相随,欣慰有知己的理解、思念。李贽与时任洱海道佥事的顾养谦关系甚笃。但由于个性独立、思想自由,与“诸上官”有矛盾,只有顾氏能理解支持他,与他结为挚友。诗《顾冲庵登楼话别二首》其一:“今夕生离青眼尽,他年事业壮心知……君恩未答黄金散,直取精光万里随。”其二:“惜别听鸡到晓声,高山流水是同盟。”《使往通州问顾冲庵二首》其一:“滇南万里忆磋磨,别后相思听楚歌。”其二:“人来但嘱加餐饭,书到亦应问老夫。已约青春为伴侣,定教白发慰穷途。”交情之深之真由此可见。无独有偶,多年以后李贽在文中仍念念不忘顾养谦:“夫公提我于万里之外,而自忘其身之为上,故某亦因以获事公于青云之上,而自忘其身之为下也。则岂偶然之故哉!”

与李贽深交者还有耿定理、焦竑、袁宏道、袁中道、梅国桢、刘东星、马经纶、汪本钶、杨定见、丘坦之、周思敬、周思久等。《哭耿子庸》:“盖世聪明者,非君竟谁与?所以罗旴江,平生独推许。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君生良不虚,君死何曾死!”“开口向人难,谁是心相知?”“君子有德音,听之使人惭。白门追随后,万里走滇南。”“时来一鼓琴,与君共晨夕。已矣莫我知,虽生亦何益!”对好友的才华和人格赞颂有加、推崇不已;对失去知音痛心不已、生不如死。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不舍和缅怀。

李贽与焦竑交往的诗作不少。《送郑子玄兼寄弱侯》:“蓟门虽落寞,应念有焦侯。”写诗人欣喜落寞时有友情的慰藉。《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二首》:“易感平生泪,难忘故旧书。开函如可见,是梦者非欤?”收到挚友书信,喜不自禁,恍如在梦中。《雨后访段严庵禅室兼怀焦弱侯旧友二首》其二:“伯牙去已久,何处觅知音?”写知音不在的寂寥无绪,失落伤楚。

袁宏道深受李贽影响,与李贽游历探究道学多年。闻知交要来,李贽高兴欣喜难以掩饰。《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时逢重九花应醉,人至论心病亦苏……黄金台上思千里,我报中郎速进途。”人逢喜事,花也含笑、病也转好,诗人举目远眺,盼望好友快点到来。《答袁石公八首》其一:“入门为兄弟,出门若比邻。”其二:“无会不成别,若来还有期。”其五:“别不说今朝,去不说遥遥。”其六:“江陵一千三,十里诗一函。计程至君家,百函到龙潭。”等等,不在少数。

他如《哭陆仲鹤》:“二十年前此地分,孤帆万里出重云。滇南昔日君怜我,白下今朝我哭君。”其二:“巨卿未解山阳梦,垂老那堪策素车。”《哭承庵》:“一病不能支,旦暮成古昔……君宜寿于吾,胡为今反啬……忽忽年四十,遂为远行客。纵能啬君寿,讵能夭君德?”对好友过早离世惊讶、惋惜、痛苦不已。《中秋见月感念承庵》:“一死何容易,依稀四十春。他乡今夜月,万里可怜人。客泪金波重,交情玉露新。人琴俱已矣,皎洁为谁亲?”写睹月思人,子期已矣琴弦何必复存,尽抒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哭袁大春坊》:“独步向中原,同胞三弟昆。奈何弃二仲,旅櫬下荆门!老苦无如我,全归亦自尊。翻令思倚马,直欲往攀辕。”《喜杨凤里到摄山》其一:“十年相守似兄弟,一别三年如隔世。”其二:“忆别龙湖才几时,天涯霜雪净须眉。君今复读自龙湖至,鬓里有丝君自知。”对好友有着说不尽的思念和喜悦,关心体贴之情尽在不言中。《赠段善甫》写相聚时的开心欣喜,离别时的惆怅无绪、依依不舍,别后的思念,再逢时的喜出望外:“五百里内贤人聚,一时谈笑成偶然。暑退凉生又进路,汝阳台畔敞别筵。观君意色殊凄怆,使我立马不能前……谁知君亦上山巅,出门恰好逢君到。”

李贽乃真性情、很有血性之人,重情重义,其诗歌自然也就做到了“言语真切至到”。

四 “自然之谓美”——诗歌艺术特色

李贽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平实自然,不追求形式技巧,很少用典故,常以口语入诗,故显得如与人叙话,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1.语言通俗朴实,一言以蔽之“俗”。诗如其人,李贽“快口直肠”,故其喜用口语般的语言来抒发感情。《十八罗汉漂海偈》中的“十八罗汉漂海,第一胖汉利害。失脚踏倒须弥,抛散酒肉布袋。犹然嗔怪同行,要吃诸人四大。咄!天无底,地无盖,好个极乐世界。”《题绣佛精舍》中的“闻说澹然此日生,澹然此日却为僧。我劝世人莫浪猜,绣佛精舍是天台。”《除夕道场即事》中的“众僧齐唱阿弥陀,人在天涯岁又过。但道明朝七十一,谁知七十已蹉跎!”《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中的“元方既难为弟,季方又难为兄。”《哭贵儿二首》其一中“汝妇当更嫁,汝子是吾孙。”等等,数不胜数,朴素无华,自然流利,明白晓畅,个别甚如打油诗。再如四言古诗《读书乐》:

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

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

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

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

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护我心。

哭非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人,实劳我心。

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

何必读书,然后为乐?乍闻此言,若怜不谷。

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世界何窄,方册何宽!千圣万贤,与公何冤!

有身无家,有首无发。死者是身,朽者是骨。

此独不朽,愿与偕殁。倚啸丛中,声振林鶻。

歌哭相从,其乐无穷。寸阴可惜,曷敢从容!

诗写读书之乐。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与陶渊明《读山海经》“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与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有同工之妙。这也足以看出李贽与封建传统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情趣。诗句通俗浅显明了,不用生僻字眼,无丝毫推敲的痕迹,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体现,也是诗人作为一位思想家的表征。

袁宗道读罢此诗感叹说:“龙湖老子手如铁,信手讦驳写不辍。纵横圆转轻古人,迁也无笔仪无舌。诗既奇崛字遒绝,石走岩皴格力苍。老骨棱棱精炯炯,对此恍如坐公傍。龙湖老子果希有,此诗此字应不朽。莫道世无赏音人,袁也宝之胜琼玖。”

李贽口语般语言的使用,使诗歌显得质朴自然,上引《富莫富于常知足》就全部用俗语写就。他如“明朝七十一,今朝是七十。”(《至日自讼谢主翁》)“南来北去何时了,为利为名无了时。”(《朔风谣》)话随情至,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中的“去年花比今年早,今年人比去年老。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偈二首答梅中丞》中的“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若有路可走,还是大门口。”《登楼篇》中的“庞公难难难,庞婆易易易。会得无难易,与吾同居止。”也是脱口而出,冲口而发,顺理成章。

2.形式不拘,服从于真情实感的抒发。李贽作诗期于适意,一切为表其“真情”“自然”“性灵”的情感服务,创作宗法自然,诗倡“天然节奏”、“不落俗套”。

不少诗论家推许“意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李贽重诗歌的思想轻形式技巧,反对创作上的刻意雕琢和只追求表面形式,他说:“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道理,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主张文学作品要真实自然。其《读律肤说》云:

淡则无味,直则无情。……拘于律则为律所制,是诗奴也,其失也卑,而五音不可谐;不受律则不成律,是诗魔也,其失也亢,而五音相夺伦。不克谐则无色,相夺伦则无声。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

认为诗本无所谓格调,关键是要合乎自然的性情。

有时为了抒情达意的需要,李贽诗中句子或长或短,脱口而出,皆为了“摅其胸中之独见”,故风格酣畅,尽显淋漓痛快之美。通览李贽的诗,既有四言、五言、七言古体,又有五七言相间、六七言相间的长篇;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又有五言、七言律诗,可谓众体皆备。

李贽作诗不刻意讲究字句与结构,《捲蓬根》以七言为主,开首两句“我来极乐园,便阅主人公”却用五言,五七言交叉,句式灵活使用。上引《过桃园谒三义祠》以七言为主,偶用两句五言,五七言相间,末尾用17字的句式一气呵成。在作者看来,只要情感得以淋漓酣畅地表达,形式法度并不要紧。

李贽笔下的一切体式、体裁、题材皆服务于真实感情的抒发。其《读杜少陵》二首其一:“少陵原自解传神,一动乡思便写真。”其二:“穷困拂郁忧思深,开口发声泪满襟。七子歌行千古少,五言杜律是佳音。”一反多数诗论家推崇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李贽独钟情其乡愁、忧思诗。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这两类诗妙就妙在全是写真情,是以情感人。李贽可谓真正领会到杜诗的奥妙,他自己的诗作也是如此。

3.佛理禅趣深浓。李贽是泰州学派后期的杰出代表,哲学观点除来源于阳明心学,还深受禅学的影响。从其政论文、说理文、历史评论及不少诗歌的题名可以看出,李贽“嗜佛”,精于佛学。

与李贽交往最密的焦竑认为佛经所说最得孔孟“至性至命”的精义,企图引佛入儒,调和两家思想。李贽比焦竑走得更远、更坚决,他认为儒、道、佛三家学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李贽在任职姚安时,“往往喜与衲子游处,常往伽蓝判了公事,或置名僧其间,簿书有暇,即以参论虚玄。”这充分反映了其“以佛反儒”的思想。知府三年未满,即自请离职,入鸡足山阅《藏》不出。致仕到湖北后,李贽削发为僧,寓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终日参禅讲学。

与李贽交往密切的僧人不少,有僧无念、僧心如、道一、澹然大士、黄安二上人、深有上人、云中僧、常融二僧、云松上人,思修、常顺、性近三上人、段严庵等等。诗人与他们一同访古庙寺观,读《藏》经,探讨佛理。《焚书》中与僧侣交往、酬唱赠答的诗不少。其中单从题眼就可看出关涉佛禅的诗作有《题绣佛精舍》、《十八罗汉飘海偈》、《十八罗汉游戏偈》、《同深有上人看梅》、《薙发》、《云中僧舍芍药二首》、《赠两禅客》、《得上院信》、《立春喜常融二僧至二首》、《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喜而赋》、《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赴京留别云松上人》等。

《续焚书》中与此相关的诗有《弥陀寺》、《轮藏殿看转轮》、《赠阅藏法僧》、《送思修、常顺、性近三上人往广济》、《听诵法华》、《雨后访段严庵禅室兼怀焦弱侯旧友二首》、《钵盂庵听诵华严并喜雨二首》。痛苦的现实迫使李贽“出入佛间”,他希望从宗教中得到解脱。结果如何,另当别论。但,诗人精研佛学,是“深于禅者”,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试欣赏《得上院信》:“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上院,对寺院的敬称。波罗,即波罗密,亦作波罗蜜,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也就是经过修行而成佛之意。玄门,佛教的玄妙之门,指佛法。此句意为忍辱是修行成佛的根本佛法。李贽把“忍辱”看作事修行成佛的佛法,他自己也为之实践、身体力行,在求道为学的道路上也做到了不懈攀登。《薙发》其一“愿度恒沙众,长明日月灯”,就是希望能度象恒河沙那样无数的天下众生,使之在明亮佛光照引下,永离世俗,超生死。李贽不但落发出家,而且极认真极真诚地研读佛典,在一些诗文与书信中对佛学理念的阐释也非常精到,并充沛着宗教感情。因此,在当时的佛学界深有影响,甚至被称为“两大教主”之一。钱谦益称其“直可与紫柏老人相上下”,故“录其诗附于高僧之后,传灯所载,旁出法嗣,卓吾或其俦。”

李贽固然有一些事佛诗作是探索人生、穷究生死根因的,但不可否认,另有不少是借题发挥。《听诵法华》:“诵经纵满三千部,才到曹溪一句忘。惭愧儿孙空长大,反将佛语诳衣裳。”《和韵十首》其三:“饥不吃饭困不眠,劳劳嚷嚷共参禅。世人尽作奇特想,欲就空中觅佛仙。”其四:“海上仙方无数新,按方治病总难成。曾知无药亦无病,药自轻投病始生。”等即讽刺那些借佛学来装点门面的伪君子,告诫舍本取末、只学皮毛不学本质的假佛徒终将成不了正果。

当然,李贽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其落发为僧并非为了出世,其研究佛经是因对儒学的怀疑,想从佛学探求人生之理,可以说“佛学成了李贽后来批判儒学及传统思想的一个武器。”他离佛法的真谛相距甚远,周明初先生《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之《李贽:激情与澹妄》有详述,此不赘。

结 语

真实抒怀、通俗清新是李贽创作的一贯主张。同时他也认为文学作品不能一味地浅显直露,必要的锤炼、对仗、典雅,皆不可或缺。内容平淡、浅薄,就不会有令人回味的意趣;思想感情太显露而不含蓄,就不能感动人,令人动情。他说“淡则无味,直则无情”。要做到诗歌声色皆美,必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不可少的。《江上望黄鹤楼》就是一首对仗工整、语言典雅、情景交融的佳作:

枫霜芦雪净江烟,锦石流鳞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晴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这首诗借景抒怀,描绘了一幅深秋黄鹤楼优美江面的图画。中间两联尤为难得,活脱脱描出一种明艳清幽、若隐若现的神仙境界,让人如临其境,心神俱沁。

李贽独标一帜的诗学思想和个性鲜明的诗歌创作深深影响了公安派,成为公安派的先声,同时也显示了其作为晚明性灵诗派过渡人物的重要价值。

在学习研究、弘扬李贽先驱思想的今天,我们也应推崇李诗、学习李诗,继承李贽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反封建反传统的胆识与魄力,及炽热纯真的性情。

[1]张迎胜,丁生俊主编.回族古代文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2]朱昌平,吴建伟主编.中国回族文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4](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明)袁中道.李温陵传[A].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8](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A].李贽.续焚书:卷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王建平.李贽诗歌简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明)焦竑.李氏焚书序[A].李贽.焚书:卷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张建业.李贽诗指要五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2](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清)吴乔.围炉诗话[M].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吴虞.吴虞文录[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15](明)潘曾紘.李温陵外纪(卷三)[M].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辑[G].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

[16]张建业.李贽诗指要四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7]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李贽
李贽的自由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李贽的经济伦理思想与经济治理策论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关于李贽的思想和研究
廉吏刘东星与思想家李贽的交情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