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落差美感因子

2014-11-14 08:51李红
山花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人物性格廉颇蔺相如

李红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事件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文学人物,他们存在着性格上的落差,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鲜活。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落差产生的美感,为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以此来推动矛盾冲突的形成和事件的发展。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真实的生活感受,我们可以推断出,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人物在外部环境及事件刺激中会形成一定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与之前的性格存在差异,而这种性格上的落差美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使读者积极去思考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审美感悟。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落差美感因子。

人物性格的落差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

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没有善恶之分,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慢慢形成的。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方面,我们常说北方人较为粗犷、不拘小节;南方人给人的印象则是温文尔雅、精明,这与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北方较为寒冷,干燥风大;南方较为温润,细雨缠绵。长期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人,在性格上必定存在差异。其次是社会环境,这是对人的性格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对于人的性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周围氛围的感染,从而与环境产生一定融合,渐渐趋同。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期生活在光明、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的人,必定充满乐观和希望;而生活在战乱、阴暗的社会化境中的人,内心则会充满消极情绪。

例如《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描写了林冲性格上的变化。林冲之前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富足,家庭和谐,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认为现世安稳,因此他对于高俅的陷害没有还手,虽然吃了官司,也安于现状,逆来顺受。读者面对林冲的懦弱有些不理解,不明白林冲何以忍下这等屈辱。虽然林冲听到报信后一度想要复仇,以消除自己的屈辱,但是没过几天他便又松懈了,得过且过。但是,后来林冲听了陆谦等人的对话后,明白了以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给自己留什么活路。他一次又一次地遭人陷害,自己的妻子也差点被人霸占,加上统治阶级欺压百姓,北宋民不聊生,社会环境的黑暗把林冲逼上了绝路,他在这时猛醒了,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刚烈、坚毅。这样的性格前后反差极大,让读者大呼过瘾。

鲁迅《故乡》中的闰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的时候,闰土是鲁迅的玩伴,那个时候的闰土特别活泼、淳朴,跟鲁迅在一起玩的时候并没有顾虑等级、身份,是相对较为平等的,也就是像我们现在的玩伴之间的关系一样。但是后来闰土在看见鲁迅的时候叫了声“老爷”,这种明显的尊卑差异一下子就疏远了两人的距离,以至于鲁迅在和闰土交流的时候,总觉得隔了一层膜。造成闰土前后性格差异的原因是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这使闰土保持着与主子的距离,另外,多子、饥荒、苛税,也已经使得闰土变得庸俗、麻木、世故、奴化了,少年时期的亲密无间早已消失了,他不得不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可以说闰土性格的变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再如《简·爱》中的主人公简,其在作品一开始就说明其性格是属于孤僻类型的,而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其从小就失去父母,并且要寄居在舅舅家中,由于舅妈和表哥的虐待,使得简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也使得简与亲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在思想上更倾向于独立性。而后来舅妈更是把简送到了劳伍德慈善学校中,恶劣的环境锻炼了简,使得她在人格上越发独立,并且靠自己的双手开始争取自己的幸福。在和罗切斯特的恋爱中,当简发现罗切斯特原来是有夫人的时候,简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但在最后罗切斯特受伤致盲之后又回到他身边陪伴他,并与罗切斯特过着幸福的生活。在故事最后,主人公简已经完全成长为一位有自己思想、独立的女性,这与其在作品一开始的孤僻性格形成了巨大落差,而这种落差的出现就是一系列外界环境的作用,包括舅妈一家的冷对,劳伍德学校中的遭遇以及桑菲尔德等地方发生的事件,这些境遇都促使简在后期形成了与开始完全不同的勇敢独立的性格,表现了外界环境对人物性格落差的影响。

人物性格的落差是故事情节和主题的需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的性格及表现令读者费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会按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做法去处理事情,但是,这也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描写我们常人不太可能完成的事,带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和行动感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因为情节发展及主题保持不变的要求,人物性格刻画需要做出一定变动,以此来保持故事情节的连续、新颖以及主题的鲜明。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与一般的社会青年是不一样的,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厌恶世俗污浊的男子,但对女儿极其爱慕,尊重女儿,尊重自由,于“不学无术”中透露着灵气和善良。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中,贾宝玉听闻林黛玉没有玉之后,哭天抢地,惹得众人忙去劝解。试想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太可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大动肝火,大多一笑置之或者在宴席散去之后再发脾气,可是贾宝玉却不同。再如第三十回他看到龄官在地上画字,就想知道她为什么这样煎熬,想替她分担一些。这时忽然下起了一阵雨,他提醒龄官避雨,却没有想到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也淋湿了。现实生活中如果下起雨来,我们一定会避雨,就算是提醒别人避雨,也差不多是自己一边避雨一边提醒别人。这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文章基调的和谐。在贾家没有“忽喇喇似大厦倾”之前,整个《红楼梦》的基调还是比较明快的,所以,贾宝玉的种种行为和性格也相应的较为轻松,这也是为前期的基调服务。而在后期,贾府被抄,加上林黛玉的死,贾宝玉心中积压了太多的苦楚,于是他削发出家,变成了一个疯子,终日疯疯癫癫,他的性格也不像从前那般潇洒、自在了,这同样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贾府从昔日的繁盛到今日的败落是一个大的故事情节,在这个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是情节发展造成的。endprint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性格的描写就采用了落差的方法,在一开始作者先写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不和,廉颇仗着百战之功,居功自傲,对蔺相如靠着几句言辞就当上赵国的上卿十分不满,认为蔺相如地位卑贱不配与自己同朝为官,并且扬言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文章写到这里读者多会认为廉颇一定是一位骄傲自满的将军,而反观蔺相如,其在得知廉颇要羞辱他之后却对廉颇百般忍让,为了不与廉颇碰面,上朝也不去,出门赶车也要避开他。这时读者多会对廉颇产生不满,认为他的性格一定是孤傲自满的,但廉颇在听到门客传达的蔺相如关于赵秦之间关系问题时却幡然醒悟,尤其是蔺相如说“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之后更是明白蔺相如对国家未来考虑的苦心,立刻脱下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请求蔺相如原谅他的无知之罪,而这一行为与前面读者所认为的居功自傲性格形成了巨大反差。本来居功自傲的人一般是不可能主动向看不起的人承认错误的,而廉颇负荆请罪这一举动就将他性格中敦厚刚直、知错就改的一面完美地体现出来,正是前后性格的巨大落差才更为凸显廉颇的勇敢、忠真,使读者在读到最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将廉颇身上以国家为先的性格品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人物性格的落差体现在人物自身的逻辑冲突中

在文学作品的一些情节之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是他们进行思想斗争的过程,同样也是他们性格转变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受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思考时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瞻前顾后,尽量考虑周全,同时这也最能展现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在短暂而紧张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窥探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隐藏在表面性格之下的“小性格”。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军与周瑜会战,曹军败北,曹操向众人询问良策,自以为巧舌如簧的蒋干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江东人来投降。蒋干洋洋得意、志气满满地来拜见周瑜,却被说成是说客,这时他只好硬着头皮说自己是来拜访故友的。周瑜给蒋干安排了盛大的场面,从容不迫,谈笑风生,蒋干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如坐针毡。在这个情节中,周瑜有六次大笑,而蒋干却与之前的洋洋得意形成巨大反差,心急如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偷看到了周瑜的公文,发现蔡瑁、张允与周瑜私通书信,于是想虽然劝说周瑜不成,将这一秘密回去告诉曹操也可以将功折罪了。这表现了蒋干的小人心肠、志大才疏。劝说周瑜的前前后后,蒋干性格发生了一波三折的变化,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如《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变化也很鲜明。曹无伤对项羽告密之后,项羽心中十分愤怒,要求为击破刘邦,明日立即以酒食犒劳士兵。在项伯为刘邦说情之后,他却平息了怒火。宴会上,刘邦说的“谦卑”之词,令项羽感受到刘邦对自己的尊重,因此也就一不小心和盘托出了告密之人。他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曾多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迟迟做不了决定。樊哙听闻项羽要杀刘邦,持刀闯入帐内,尽管项羽明白樊哙是来保护刘邦而对自己是不怀好意的,他还是没有做出抉择,而因为樊哙是壮士赐予了酒食。樊哙“指责”项羽时,他也没有回应。在刘邦逃出之后,项羽居然也没有进行追捕。这前前后后短短一段时间之内,项羽的心理经历了多种变化,充分表现出了项羽的有勇无谋、缺乏原则性、过于慈软、自大虚荣,这也注定了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最终将走向一条绝路。

人物性格落差展现在作者的主观描写中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借助一定的实际生活进行再创造,从而塑造出来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种刻画具有一定主观性,表达出作者对人物的看法。可以是通过直接、简单的性格表述,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肖像、行动描写侧面展现出来,较为隐晦。于肖像、行动描写之中透露着人物性格特征,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有三次关于祥林嫂肖像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初次见到祥林嫂时,是这样描写的:“做工的卫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带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的祥林嫂虽然已经守寡,但是性格上并没有丧失活力;第二次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种精神”,这是在祥林嫂夫死子亡之后,表现了祥林嫂性格的低沉以及生活的落魄;第三次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经麻木了,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三次肖像描写注重对眼睛的刻画,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最能体现祥林嫂性格特征及生活状况。

再如《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之前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心理堕落的时候,行为也变得堕落,游手好闲,他偷盗、骗东西、调戏妇女,做出了许多伤风败俗的坏事,做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他想被警察抓起来。通过作者对这些行为的具体描写,我们看到了苏比性格的内心世界及性格上的前后反差。

结语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成功人物,其性格都具有一定变化性。这种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在矛盾激化中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落差,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是故事情节和主题的需要,展现在人物自身的逻辑冲突中,展现在作者的主观描写中,它能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落差美,这种落差美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及文学人物的魅力,是一种欣赏和思考并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德江.浅谈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落差美[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张其煌.人物性格的落差美[J].中学语文园地,2010(08).

[3]辛颖.论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及其作用[J].职大学报,20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物性格廉颇蔺相如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