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下鄂西地区吊脚楼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4-11-22 20:05刘瑞洋华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建筑群吊脚楼龙潭

刘瑞洋++华勇

摘要:

彭家寨吊脚楼群规模大,处于不间断沿用中,具有丰富的民风民俗,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被誉为“吊脚楼群的典藏,武陵土家的绝唱”,其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历史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进行后期的保护时,应从鄂西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为研究角度,探讨吊脚楼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为其他地区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彭家寨;吊脚楼;地域特色;保护;利用

全球一体化逐步成为当代文化的代名词,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遗产在保护和利用时则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人们进行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时,着眼于地区的地域特色是不容忽视的出发点。位于我国鄂西地区的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是乡土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形式自成体系,具有浓郁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群的分析研究,整理出代表该地区地域特色性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现在和修整方法,探寻乡土建筑遗产在保护和利用时遇到的问题,以小见大,为以后其他地区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地域特色的概述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如中国的南北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等,均具有地域性。由于是人类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综合认识,因此,其地域所表达的特征比较明显。

乡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文明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实物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乡土建筑凭借它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丰富多多彩的形制风格,成为反映和构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

二、彭家寨吊脚楼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年久失修,残破严重

吊脚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历数百年的风雨蹉跎,有的甚至残破不堪。位于鄂西地区的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有些挑枋、吊头、大挑、夹腰等木制结构已经出现了霉烂开裂,瓦件破损缺失,虫蚀的情况。其中,位于湖北省宣恩县公路边散落分布的吊脚楼也呈现上述情况,但由于其数量和规模比彭家寨建筑群小,因此这些吊脚楼在保护力度和重视程度上都较彭家寨弱一些。

(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设施有了新的需求,原始吊脚楼里没有厨卫设施和上下水系统,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现在的土家族人大多自己搭设水管,大多数人家用柴火、煤灶做饭,天然气也没得到普及。

(三)历史环境被破坏,控制困难

经历多年的沧桑变迁,吊脚楼与新民居混杂,与周边的新民居穿插林立,当地还有一些用钢筋水泥模仿吊脚楼外立面建造而成的房屋,虽然外形与吊脚楼相似,但在建筑内部却早已失去原先的木制结构,丧失了吊脚楼自然淳朴的建筑美感,同时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风貌协调,可见,当地的历史环境正不断地被现存的新式建筑材料所吞噬着。

(四)吊脚楼大多属于私产,居民参与保护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

吊脚楼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家产,当地每位土家族人对吊脚楼都有深深的情愫,但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有些村民因为人口增加,生活环境提高的需要,对养育了自己祖辈的老屋进行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四方“洋楼”。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得知,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村民也逐渐有了保护意识,但村民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和必要的政策宣传,这距离有效保护、合理控制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五)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消亡极快

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文化处于较弱势境地,容易被同化和吞噬。一些古村落成为景区之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避免,那些为游客提供方便所建造的设施,却破坏了古村落独有的儒雅氛围和幽静环境。在经济利益带动下古村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淳朴的乡风民俗也会在利益诱惑下沾染浓厚的商业气息,让失去淳朴乡情民俗的乡土村落像失去灵气的展品一样,留下一个无知的空壳。

三、彭家寨地域特色的概述

(一) 彭家寨环境特色分析

彭家寨建筑群以吊脚楼为主,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流经这里的龙潭河似腰间绸缎环绕山寨而过。山寨的两侧和背面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前面是一排稻田,龙潭河从山寨前面流淌而过,上面的铁索桥是连接村内外的通道。秋分时节,寨前金穗麦浪,小溪蜿蜒于观音山中,寨后一片竹影婆娑。

针对彭家寨特殊的地域环境,彭家寨具有两大地域特色:一是观音山。彭家寨地处武陵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形突兀。观音山不高,远山叠嶂,溪水环绕,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雨后若隐若现在山腰间。彭家寨集中于观音山下,山寨建筑依照山势层叠错落,后一层屋基往往高于前一层屋基,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呈现出一级一级的高坎或陡坡,这样既不会影响后排住户视线,也不会影响采光。站在寨子晒场前向上仰望,吊脚楼仿佛冲入天际,寨子后山峦起伏,搭配着寨前层层梯田,不同季节展现出寨子风格迥异的神采,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二是龙潭河。土家族村落一般是逐水而建,河流既是土家人的生命线,也是重要的交通线与运输线。寨前的龙潭河自龙潭集镇至两河口集镇长约15公里,在龙潭河的两岸有多个土家族村落,如若一串被龙潭河串联起来的珍珠项链,串起一个个土家村寨。龙潭河两端有龙潭大桥和两河大桥,彭家寨等村寨在这两座桥之间,各个村寨为出入方便也在龙潭河修建了铁索桥、木桥以及摆渡悬索等。

(二) 彭家寨空间特色分析

1.彭家寨吊脚楼村寨外部环境空间

土家族村寨沿河布置,却不紧贴河面,而是离河边有段距离。这样建造,一是为躲避山洪山涝灾害,在河岸边形成一片缓冲区,村民利用缓冲区肥沃的土地种植庄稼;二是进村道路多布置在河对岸,河水成为村寨天然的防御屏障。因此,彭家寨村落外部布局形式:山路→小河→吊桥→农田→村寨→竹林→后山,如此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外部空间层次。

2.彭家寨吊脚楼村寨内部建筑空间

土家族村落中窄巷空间、檐下空间、屋顶与建筑围合的台院空间是最具特色的。进入彭家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在层层石台阶上,印入眼帘的便是由土家吊脚楼构筑的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土家族吊脚楼大多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居住区大多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吊脚楼部分,一层架空处是卫生间,浴室和猪圈,二层是餐厅和卧室,顺山势走向形成了韵律感丰富的建筑空间。

(三) 彭家寨建筑特色分析

1.吊脚楼建筑群的建筑特色

吊脚楼多分布在鄂、渝、黔交汇的山区,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多雨潮湿、木多土少、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是典型生态适应性的传统山地建筑,同时也是土家族民俗民风和艺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彭家寨建筑形式具有典型代表性,建筑为了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转角欱子部位有一圈转廊,转廊出挑很大并且不落地,当人们从下面仰视时,如同悬吊半空,故此称之为吊脚楼。彭家寨吊脚楼因欱子顺山势一溜排开,高低错落,将建筑最具特色的部位展现出来。欱子顶部的歇山檐口,为配合建筑悬挑轻盈的美感,四角上翘,形成一个微微起翘的样式,像一双翅膀,生动灵气,从立面观看效果甚是壮观,这样的建筑空间组合在土家族建筑中很少有。彭家寨建筑群核心区共有24栋居民各具特色,建造手法多样,有“一”字形、“L”形、“U”形等,吊脚楼的样式格局特色,种类繁多。建筑风格上活泼多样,自然朴实。吊脚楼整体色彩是其建筑原始的木料原色,自然纯朴,没有其他刻意的雕饰,青色的屋面与青山翠竹融为一体,还有青石板路盘绕在全村大小角落。让人由远及近,看到许多结构形式各异的吊脚楼,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内涵下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

2.彭家寨风雨桥的建筑特色

风雨桥在土家族居住区较为常见,多建在跨度不大的小河或湖汊上,常建造覆顶凉桥。彭家寨有一条小溪蜿蜒盘绕着观音山,最后注入龙潭河。彭家寨的这座风雨桥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前,桥体是穿斗式结构,两柱中间有四排扇,青瓦做顶,两边有长凳供村民乘凉,桥面用圆木柱并排铺设。这座风雨桥,为来往的村民提供了纳凉、避雨的场所,桥边种有芭蕉树、桂树,桥头有一排青石板路与邻村相连接。

土家族把风雨桥看作吉祥幸福的象征,认为它可以保佑寨子里人和畜的平安,它同时也是土家族人平日交往娱乐的重要场所,炎炎夏日,河面通风好,村民们都喜欢到风雨桥上休憩、娱乐。风雨桥的建筑样式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交融,丰富了土家族的精神生活和展现了村寨的地域景观特色。

3.彭家寨铁索桥的建筑特色

进入彭家寨要走过一条很长的铁索桥,才能到彭家寨内部,寨前的龙潭河跨度大,丰水期水流湍急,河面不易建造木构的风雨桥,土家族人便搭建了独具特色的铁索桥。该桥使山寨与河对岸的沙龙公路相连,桥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据当地的老人讲,更早之前河面上建的是可活动的浮桥, 悬在空中的铁索桥,远观像蜘蛛网跨河结在两座大山之间,轻盈的悬挂着,灵活的浮在空中。

四、彭家寨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我们从彭家寨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深入分析鄂西地区特殊的地域特色,结合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对吊脚楼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合理建议,为今后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做出努力。

(一)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充分的挖掘彭家寨的文化内涵,延续土家族的历史文脉

彭家寨地理位置重要,过去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沙道沟曾是湘鄂西根据地之一。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应深入了解该地区文化背景,从延续地区历史文脉为基点,进行后期保护和利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在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应抓住地域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措施,这样才能避免风格迥异的乡土建筑群在后期保护时变成“模式化”的风景区,从而丢失乡土建筑原始的韵味。

(二)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继承并延续其传统地域特色

彭家寨建筑群的特色及价值在于村落整体的格局及风貌独特性和完整性,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地理格局,透露着历史文化古村特有的魅力和风情。地处武陵山区的喀斯特地貌、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吊脚楼群、风雨桥、铁索桥、水府庙,构成了彭家寨传统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

彭家寨建筑群建筑风格活泼多样,有别于其他吊脚楼群,是鄂西地区地域特色的产物。因此,在对乡土建筑群保护利用时,应对彭家寨地域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彭家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传统风貌等几方面研究,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保留历史遗留痕迹,继承并延续其传统地域特色。现在彭家寨地区的乡政府对一些吊脚楼进行了修复,将腐蚀的老木头进行抛光、重组,这样却失去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韵味。

(三) 以良好经济环境留住居民,保护特有自然人文景观

彭家寨的土家族人大多以耕种为生,多种农业方式并存,现如今科技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地区优势,为该地区带来经济收入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沙道沟的柚子种植业为该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收入,政府在开发景区的同时,要注重农业发展,在旅游淡季,也能保证居民收入稳定。村民生活得到保障,精神文化才能得到提高,一些风俗活动才能传承延续下来。例如“八宝铜铃舞”、“宣恩耍耍”、“唔草把龙”等,这些具有历史痕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经济基础保障下得以延续。因此,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保护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显得尤为重要。

(四) 为民间艺人提供优惠的措施,以公益的方式培养文化传承人

彭家寨古村落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保护传统村落要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有人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生活的有机延续,要保持一个地方文化生态的持续发展。鼓励通过媒体对民间艺术进行宣传并鼓励艺术品加工与外销,将民间艺人组成适合的组织机构得以传承和保护,支持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创造性和传承性。政府还可以为一些年龄较大的民间老艺人提供一些生活保障,以公益的方式培养文化传承人。

五、结语

地域特色是人们对某地的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综合认识,因此从将研究角度定位在地域特色上,对研究吊脚楼建筑群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政府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群进行大规模开发和保护,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忽略当地的地域特色,使许多景点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实施乡土建筑保护时发展地区的地域特色显得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魁.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C].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魏挹澧.湘西风土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2013级学科教学(美术)专业】

猜你喜欢
建筑群吊脚楼龙潭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龙潭画影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九龙潭的龙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