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集》版本问题初探

2014-11-24 17:04只诚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只诚

[摘 要]李纲是两宋交替之际的抗金名臣,其著作颇丰,版本繁多,文集取其号谓《梁溪先生文集》。此文集的卷数在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及《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记载均有差异。考其原因,或为此文集版本流传中卷数分合所致。本文试图通过对《梁溪集》版本流传情况的阐述,对其版本问题加以初步探究。

[关键词]李纲;《梁溪先生文集》;《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

《梁溪集》的作者李纲(1083--1140)字伯纪,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号“梁溪先生”,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间积极领导宋军民抗金的民族英雄,历史上有“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的美誉。李纲诗文被评价为雄深雅健,磊落光明,其一生的著作量颇丰,编成文集后取其号谓《梁溪先生文集》,简称《梁溪集》。文集共收录其生平文章、诗歌、奏议等百余卷。因流传年久,卷数分合,造成其版本众多,卷数复杂。

一、《梁溪集》卷数记载差异

关于李纲的《梁溪先生文集》的卷数,在不同的目录书中,卷数记载各有不同。晁公武在其著录的《郡斋读书志》中的说法是一百七十卷。原文记载:

“《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右李忠定公纲之文也。公字伯纪,邵武人,寓于常州无锡梁溪,因以为号。政和元年进士乙科(疑当为北宋政和二年进士),宣和初,为起居舍人,以大水章疏罢黜。靖康初,为右丞,亲征行营使,俄知枢密院、河东、北宣抚使。罢,知扬州,提举洞霄宫,责授昭化节度副使、建昌军安置。高宗即位,召拜右仆射,凡七十五日而罢(后世传曰七十五天宰相),后赠少师,谥忠定”。[1]P1192

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的说法是一百二十卷。原文记载:

“《梁溪集》一百二十卷,丞相忠定公邵武李纲伯纪撰。父夔,进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黄右丞履之甥也。纲娶吴园先生张根之女,亦右丞外孙。‘梁溪名集者,修撰葬锡山,忠定尝庐墓云。”[2]P523

到了《四库全书总目》中,则又出现了一百八十卷的说法。原文记载:

“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梁溪集》曰:‘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一百二十卷,盖后人续以诗文合编,互有分并,已非复秀之之旧本。此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杂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俱编入集中,又以年谱、行状之类六卷附焉,与晁、陈二家所录均为不合,又非宋本之旧矣。”[3]卷156,P1344-1345

《梁溪集》卷数的三种说法可整理为以下简表:

通过对比可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郡斋读书志》原书中分明记载了《梁溪集》一百七十卷,到了《四库全书总目》中,却说是“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据我初步推断,问题或许出在《郡斋读书志》中记载有《梁溪集》的附志上面。因为《郡斋读书志》的作者虽是晁公武,而此书的附志却是赵希弁所撰。《四库全书总目》中明确记述:“《郡斋读书志》四卷,宋晁公武撰,后志亦公武所撰。赵希弁重编附志一卷,则希弁所续辑也。”[3]卷85,P729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的一百七十卷本《梁溪集》和《四库全书总目》记载的《郡斋读书志》一百五十卷本《梁溪集》,或许是不同的两个版本。当然,产生分歧属《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有误,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二、《梁溪集》的版本流传情况

1、 《梁溪集》的编辑开端

《梁溪集》在李纲生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编次,“著《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其言微妙,有深长之味……又著《论语详说》十卷……而文章、诗歌、奏议凡百有余卷。”[4]P1752只是尚未最终定稿成书,并没有得到刊行。它的编集,最早是由其少子秀之首开其端。“秀之裒集其表章奏札八十卷,而诗文不予焉”。这在淳熙六年(1179年),由陈俊卿为之作的序中有所证明:“淳熙丙申(1176年),予帅三山,其子秀之裒辑其文以示予,求序以冠其端,盖表章奏劄,至八十卷。”[5]P492淳熙十年(1183年),李纲之孙晋又请朱熹写序。然而,由于资金有限,均无力将文集刊行于世。此时应尚无《梁溪集》版本流传于世。

2、宋代刻本

直至李纲的孙子李大有时期,才将其祖父李纲的八十卷奏议刊行于世。

嘉定元年(1208年)朝议大夫、集英殿修撰、知泉州军州事、南郡章颖为此书作了跋。

嘉定二年(1209年),李大有任职于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在泉州将其文集付梓,并亲自作跋曰:“今《易传》、《论语说》卷表仍旧,而文集合政路帅府所纪,为篇百有七十,内以《传信录》、《时政记》、《进退志》附益表扎奏议,凡八十卷,是为今书……顾薨谢距今七十载,独子孙宝藏,无外传者,它文或有可诿,此书则实与国史相表里,其可不广诸世以图不朽哉!”[4]P1766由此可见,李大有刊行的这个文集版本集合了《易传》、《论语说》,政路帅府一百七十篇纪,表扎奏议八十卷。而且这个版本流传范围应该并不很广。

嘉定六年(1213年),邵武知军陈鹏寿将李纲的文集在邵武刻印,作跋曰:“敬以公所著刊于郡斋。”全书共一百八十卷,除了奏议之外,还增加了诗词文赋等内容,这个版本相比李大有的版本内容丰富了很多。

嘉定十三年(1220年)权知邵武军姜注作跋曰:“昭武乃公之故乡,郡斋已刊奏议,独文集尚缺,无以富邦人景行之思。注假守绣里,莅事之余,屡加搜访,了不可得。会丞相之孙制机与其族孙国录示以全帙。注盥手熏诵,至于再三,谷虽不肖,亦知兴起,鸠工刻梓,属泮师董其事,凡三月而后成,于以传示将来,启迪后学,注亦得以纪名编末,与有荣耀。”[4]P1768又根据黄登跋曰:“是集刊于秋之九月,成于冬之十二月。其为册三十有三,为卷一百八十。”[4]P1768 “参之李大有跋及今存传录本,姜注所刊乃全集本,即文集一百七十卷,附益三种凡十卷(《传信录》、《时政记》各三卷,《进退志》四卷),故通为一百八十卷。”[6]卷16,P769由此可知姜注仰慕李纲的功绩与才华,因文集尚有缺失,重新加以搜访,然后将文集全帙重新刊刻。《梁溪集》这个版本共有三十三册,也是一百八十卷。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发生火灾,书板遭到大量焚毁。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军赵以夫为残存书板进行补刻。

赵希弁在《郡斋读书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应当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没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变成了一百七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赵希弁的《郡斋读书志》附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相混淆,并且搞错了卷数。至于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所说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处均未提及,作者误记的可能性随不可排除,但据我猜测当为某种流传范围不广且已失传的版本。

3、现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传就已经很稀少了。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邵武官刻的残本,仅存三十八卷,却已是海内孤本,弥足珍贵,现藏于上海图书馆。这个刻本,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在著录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书的目录学名著《百宋一廛赋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黄丕烈、王国维所撰写的《宋版书考录》中对《梁溪集》亦有详细的著录:“世不多,兹宋刻之仅存者为卷第十三律诗九卷,第十四律古诗十卷,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议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议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庙讳,‘今上嫌名因推知此书当是宁宗朝刻本。李纲,邵武军人,又疑此书当为邵武刻本。”但此版本究竟是陈鹏寿、姜注、赵以夫的具体哪一种补刻本,因线索不足而证据不充分,现暂时无从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两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没有重新刊刻。根据《四库全书总目》中有的相关著录:“《李忠定公集选四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宋李纲撰。纲有《梁溪集》已著录。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冠以本传一卷,行状三卷,明万历闽中人李嗣元所选。”[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断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万历年间闽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选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库本、道光本。

四库本著录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曰:“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梁溪集》曰:‘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陈征芝为《李忠定公遗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车所至,未尝不留心寻觅,兹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钱姓(钱泰吉),乃当时进呈真本,顾自宋至今历七百余年,全书尚未锓梓,异日得以校刊行世,岂非厚幸也夫。”[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陈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对道光本做过校勘。“今以道光本校四库本,两本文句略有差异。道光本讹误较多,然忌讳字如‘虏、‘狄之类犹存原貌,是其所长;四库本虽亦难免讹误,且擅改字句,总体稍加。”[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校勘过四库本,通过对两种版本的对比。他认为,道光本错误比较多,但是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库本错误相对较少,但是存在胡乱删改的现象,总体比较来说是四库本略胜一筹。

《梁溪集》版本流传情况兹可整理为以下简表:

以上是笔者对李纲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与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暂时只能对其卷数不一,互有分合的问题做出浅显的推断。进一步的结论,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李纲:《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文渊阁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黄丕烈、王国维等:《宋版书考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发生火灾,书板遭到大量焚毁。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军赵以夫为残存书板进行补刻。

赵希弁在《郡斋读书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应当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没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变成了一百七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赵希弁的《郡斋读书志》附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相混淆,并且搞错了卷数。至于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所说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处均未提及,作者误记的可能性随不可排除,但据我猜测当为某种流传范围不广且已失传的版本。

3、现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传就已经很稀少了。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邵武官刻的残本,仅存三十八卷,却已是海内孤本,弥足珍贵,现藏于上海图书馆。这个刻本,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在著录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书的目录学名著《百宋一廛赋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黄丕烈、王国维所撰写的《宋版书考录》中对《梁溪集》亦有详细的著录:“世不多,兹宋刻之仅存者为卷第十三律诗九卷,第十四律古诗十卷,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议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议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庙讳,‘今上嫌名因推知此书当是宁宗朝刻本。李纲,邵武军人,又疑此书当为邵武刻本。”但此版本究竟是陈鹏寿、姜注、赵以夫的具体哪一种补刻本,因线索不足而证据不充分,现暂时无从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两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没有重新刊刻。根据《四库全书总目》中有的相关著录:“《李忠定公集选四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宋李纲撰。纲有《梁溪集》已著录。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冠以本传一卷,行状三卷,明万历闽中人李嗣元所选。”[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断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万历年间闽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选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库本、道光本。

四库本著录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曰:“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梁溪集》曰:‘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陈征芝为《李忠定公遗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车所至,未尝不留心寻觅,兹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钱姓(钱泰吉),乃当时进呈真本,顾自宋至今历七百余年,全书尚未锓梓,异日得以校刊行世,岂非厚幸也夫。”[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陈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对道光本做过校勘。“今以道光本校四库本,两本文句略有差异。道光本讹误较多,然忌讳字如‘虏、‘狄之类犹存原貌,是其所长;四库本虽亦难免讹误,且擅改字句,总体稍加。”[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校勘过四库本,通过对两种版本的对比。他认为,道光本错误比较多,但是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库本错误相对较少,但是存在胡乱删改的现象,总体比较来说是四库本略胜一筹。

《梁溪集》版本流传情况兹可整理为以下简表:

以上是笔者对李纲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与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暂时只能对其卷数不一,互有分合的问题做出浅显的推断。进一步的结论,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李纲:《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文渊阁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黄丕烈、王国维等:《宋版书考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发生火灾,书板遭到大量焚毁。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军赵以夫为残存书板进行补刻。

赵希弁在《郡斋读书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应当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没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变成了一百七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赵希弁的《郡斋读书志》附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相混淆,并且搞错了卷数。至于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所说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处均未提及,作者误记的可能性随不可排除,但据我猜测当为某种流传范围不广且已失传的版本。

3、现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传就已经很稀少了。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邵武官刻的残本,仅存三十八卷,却已是海内孤本,弥足珍贵,现藏于上海图书馆。这个刻本,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在著录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书的目录学名著《百宋一廛赋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黄丕烈、王国维所撰写的《宋版书考录》中对《梁溪集》亦有详细的著录:“世不多,兹宋刻之仅存者为卷第十三律诗九卷,第十四律古诗十卷,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议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议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国版刻图录》著录云:“(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庙讳,‘今上嫌名因推知此书当是宁宗朝刻本。李纲,邵武军人,又疑此书当为邵武刻本。”但此版本究竟是陈鹏寿、姜注、赵以夫的具体哪一种补刻本,因线索不足而证据不充分,现暂时无从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两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没有重新刊刻。根据《四库全书总目》中有的相关著录:“《李忠定公集选四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宋李纲撰。纲有《梁溪集》已著录。此本凡录奏议十五卷,文十六卷,诗六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冠以本传一卷,行状三卷,明万历闽中人李嗣元所选。”[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断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万历年间闽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选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库本、道光本。

四库本著录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曰:“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梁溪集》曰:‘是集首载宋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陈俊卿序,谓纲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诗文不与焉。”[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陈征芝为《李忠定公遗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车所至,未尝不留心寻觅,兹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钱姓(钱泰吉),乃当时进呈真本,顾自宋至今历七百余年,全书尚未锓梓,异日得以校刊行世,岂非厚幸也夫。”[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陈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对道光本做过校勘。“今以道光本校四库本,两本文句略有差异。道光本讹误较多,然忌讳字如‘虏、‘狄之类犹存原貌,是其所长;四库本虽亦难免讹误,且擅改字句,总体稍加。”[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校勘过四库本,通过对两种版本的对比。他认为,道光本错误比较多,但是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库本错误相对较少,但是存在胡乱删改的现象,总体比较来说是四库本略胜一筹。

《梁溪集》版本流传情况兹可整理为以下简表:

以上是笔者对李纲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与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暂时只能对其卷数不一,互有分合的问题做出浅显的推断。进一步的结论,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李纲:《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文渊阁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黄丕烈、王国维等:《宋版书考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