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触的改良方法及临床应用护理研究新进展

2014-11-25 02:17李海花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32期
关键词:早产儿婴儿新生儿

李海花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抚触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为了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抚触工作,现将抚触的改良方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方法

1.1 抚触的对象 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的新生儿及疾病的新生儿,有研究表明,早产低体重儿生后经过1 h观察,对无严重并发症且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者进行抚触也是安全的[1]。

1.2 抚触的时间 新生儿从出生后24 h开始进行抚触,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

1.3 抚触前的准备

1.3.1 环境准备 室内温暖舒适,温度28~30 ℃,湿度55%~60%,早产儿抚触应在远红外辐射台或在暖箱内进行,抚触的同时播放温馨、轻柔、愉快的音乐,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1.3.2 抚触者要求 洗手,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手饰,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抚触时要充满爱心,面带笑容,与婴儿交谈,有研究表明,在抚触过程中以亲切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及眼神的交流是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给宝宝爱和满足,能安抚宝宝的情绪、减少哭闹、增加睡眠、增进健康[2]。抚触者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人员。

1.3.3 婴儿的准备 一般在婴儿沐浴后,午睡前,或喂奶后1 h,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清醒时进行。预备好毛巾尿布、替换的衣服及婴儿润肤油。

1.4 抚触的步骤 (1)抚触者洗手,温暖双手,将宝宝裸体放置于温暖柔软舒适的卧具中。(2)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轻轻在宝宝肌肤上滑动,开始时轻轻抚触,然后逐渐增加压力,使宝宝逐渐适应抚触。开始的同时用亲切柔和的语言告诉宝宝开始抚触了。

1.5 抚触的手法

1.5.1 传统的抚触手法 (1)头面部(舒缓面部紧绷):取适量润肤油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眉头、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头部:一手托头,另一只手食、中、无名指腹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最后停在耳后乳突部轻轻按压,换手抚触另半部。(2)胸部(畅通呼吸循环):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左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要避开乳头。(3)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抚触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抚触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掌心抚触至手指,并搓揉大肌肉群及关节。(4)腹部:腹部的抚触方法有助于其肠胃的活动,其方法是按顺时针进行抚触,同时还需要护理人员用手指尖在腹部从抚触的方向向右进行抚触。(5)腿部:腿部的抚触主要是为了增强婴儿腿部的协调性,主要的方法是对其大腿、膝部、小腿进行挤捏、搓揉等抚触,在抚触的过程中要注意婴儿的安全。(6)背部:背部的抚慰主要是为了舒缓背部肌肉,主要方法是双手从颈部向下抚触,然后用手指尖轻轻抚触脊柱两侧肌肉,然后再次从颈部向脊柱下端迂回运动。

(2)还原能力测定参考徐怀德等的方法[29]。谷光甘肽作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003x+0.0435(301~1806 mg/mL,R 2=0.9986);y为吸光度,x为谷光甘肽浓度。

1.5.2 改进的抚触手法 背部→前额→下额→头部→胸部→上肢→臀部→下肢,背部抚触行改进“3-3-3”的方法。背:新生儿俯卧位,双手手掌自脊柱的中央向两侧弧形滑动大按抚,从上到下,共3下,然后从下到上,从中间向两旁用大拇指横行抚触脊柱两侧肌肉,共3下。两手自颈部向尾部方向交替从上到下划圈式滑动,共3下,其他同常规的抚触方法。叶钒等[1]通过结合中医的背部经络学,进行的背部抚触的改进,经临床观察证实,效果显著,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1.6 抚触的体位

1.6.1 传统的抚触体位 新生儿先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然后再俯卧位抚触背部。有研究表明,当进行先仰卧位抚触时,新生儿面部、躯体和四肢无着落,有抓空感[1]。

1.6.2 改良的抚触体位 先俯卧位抚触背部,再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肖雪英等[3]将276例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的抚触体位,对照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仰卧位后俯卧位的抚触体位,结果显示抚触过程中和抚触操作完成后,观察组新生儿更安静、满足,很少出现哭闹不安的情绪。抚触时先俯卧体位时,新生儿腹部和四肢紧贴在温暖舒适床上,姿势和胎儿宫内的姿势是一样的,感觉更安全,新生儿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生儿的心理需要,更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有助于稳定情绪,增进健康,为宝宝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抚触空间,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3]。

1.7 抚触的注意事项 (1)抚触是抚摸和按触,不是按摩,新生儿皮肤娇嫩,动作宜轻柔,力度要适宜、均匀、柔和,切忌用力,以免损伤皮肤。(2)抚触时避开乳腺和脐部。(3)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应暂停。(4)抚触过程中注意保暖,保持室温和床温的恒定。(5)抚触时注意和新生儿进行目光和语言的交流,抚触过程中手指不得离开新生儿的皮肤,不得与其他人闲聊。(6)抚触时宝宝不宜过饱也不宜太饿,一般进食1 h内不宜进行抚触,以免引起呕吐。(7)新生儿皮肤接种、红肿处不宜进行抚触。(8)有肺出血、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脏器功能衰竭时暂缓抚触[4]。

2 临床应用

2.1 在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硬肿和低体温,重症可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5]。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储备张力不足,摄入量不足又导致集体产热少,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变硬,抚触可以刺激早产婴儿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维生素E的吸收,预防新生儿硬肿症[6-7]。范美艳[5]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抚触疗法,先给患儿全身抚触,然后在硬肿部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由内向外作环形抚触,2次/d,每次10~15 min,直至硬肿变软、消退,抚触时用力适当,结果显示抚触疗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对新生儿冷伤的配合治疗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郭静等[6]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抚触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结缔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改善硬肿部位的血液供应,使脂肪变软,从而有利于硬肿的消退。

2.2 在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 s,或虽不到15 s,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min)和出现青紫(早产儿多为原发性)。原发性呼吸暂停主要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有关,发作时可出现发绀、肌张力低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等,如不及时发现,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猝死。章鑫等[4]对胎龄30~34周,出生体重1001~2200 g,无并发症的新生儿107例随机分为两组,52例为观察组,55例为对照组。方法是:(1)首先患儿俯卧位,开始温和适宜压力的抚触治疗,先头部,然后依次上肢、下肢和背部;(2)俯卧位活动10 min后,翻转患儿。按面部、胸部、上肢、腹部、下肢顺序对身体的不同区域进行抚触,每天抚触治疗2次,均在白天(8:30~17:00)两次喂养之间进行,开始两天仅每次俯卧位抚触10 min,以后延长至每次俯卧位、仰卧位共20 min,持续14 d。研究发现,观察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下降,平均呼吸暂停的次数减少,说明抚触对呼吸暂停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2.3 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易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喂养不耐受,严重影响体质量的回升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接受抚触的患儿进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8]。胃泌素不仅能促进胃蛋白酶和胰酶分泌,还可以促进胃蠕动及肠黏膜的生长,促进食物消化,胃排空加快,减少了胃残留,促进胃肠应激性溃疡的愈合,使胃出血改善,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胰岛素能增强乳糖酶活性,减少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使早产儿增加了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结果显示,抚触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9]。

2.4 在新生儿咽下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如吞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呕吐,表现为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呕吐物呈泡沫黏液状,有时呈绿色,被胎粪污染的羊水,有时呈咖啡样物。白俊华等[10]采用抚触疗法治疗28例患儿,结果显示抚触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效果明显,无副作用。

2.5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瘫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快、可塑性强,及早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儿愈后有重要的影响。张美英等[11]对47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以抚触疗法,结果表明,抚触疗法可促进新生儿脑部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可改善中/重度HIE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抚触治疗[12],发现患儿脑瘫发生率明显降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也较对照组早,说明抚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6 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过高,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而留下后遗症[13]。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粪排出延迟,积聚在肠道内胆红素会被重新吸收入血,会引起或加重新生儿黄疸。有报道显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促进新生儿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可明显加快新生儿胎便的排出,能明显缩短胎便初排及转黄时间,有利于降低病理性黄疸及核黄疸的发生[14-15]。王学刚[16]报道抚触能有效促进新生儿排便和黄疸消退。另外,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的排出[15]。

2.7 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现呼吸抑制的临床表现,在儿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生儿窒息与脑瘫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它对儿童的认知、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现NBNA评分已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于,用于判断窒息新生儿的预后[16]。通过对90例患儿进行抚触治疗发现窒息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可以增加行为神经评分,降低神经系统的伤残率,提高窒息患儿的生活质量。孙会青等[17]对60例首次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正常但<38分的足月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30例[18],第14天抚触组与同时期同等条件下出生的未经过抚触的高危新生儿NBNA评分结果进行观察对比,抚触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抚触对高危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及测查结果有正面效果[19]。

总之,抚触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普及性、社会成本低的新护理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优生优育的观点逐步加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加大抚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抚触的认识,使抚触得以普及。

[1]叶钒,唐浪娟,程淑华.新生儿抚触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2):91-92.

[2]刘翠莲.抚触过程中外环境因素对新生儿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5):53-54.

[3]肖雪英,王峰.新生儿不通抚触体位舒适度的临床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2):151-152.

[4]章鑫,王青,刘菁华,等.“鸟巢”及抚触手法在新生儿光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44-145.

[5]范美艳,姜晓磊,张赛赛,等.抚触对新生儿疾病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24-25.

[6]郭静.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77.

[7]汪露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8]梁涛.游泳与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4-185.

[9]张丽华.浅谈婴幼儿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69-70.

[10]白俊华.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115.

[11]张美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7(25):17.

[12]黎彩霞.新生儿抚触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80-81.

[13]侯纪湘,李娜.早产儿实施游泳与抚触120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132-133.

[14]韦艳姬.发展性照顾理念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27.

[15]朴红梅.抚触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4):581.

[16]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23.

[1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18]封维恭.新生儿游泳抚触保健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19]郭磊.抚触在新生儿窒息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8):69.

猜你喜欢
早产儿婴儿新生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为何会发笑?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