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衰退转型升级:三个理论视野

2014-11-28 05:19赵伟
浙江经济 2014年16期
关键词:视点体制层面

赵伟

无衰退转型升级:三个理论视野

赵伟

中国追求的是一种无衰退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这是我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基于两方面知识的比对:一方面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史实证;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

略微研究一下北美、西欧以及日本等主要发达工业化经济体以往经济发展与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便会发现,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与大的结构转换,都是由强度不同的经济衰退促发的,且在转型升级和经济衰退之间存在明确的强度联系:经济衰退程度越是深重,转型升级就越是明显。后面的机理在于,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促使产业与经济系统发生调整,大的衰退往往同时促成三个层面的调整,分别为体制与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不说体制,单是衰退的市场竞争机制抽紧效应,就足以促发企业和产业层面的重新“洗牌”,淘汰掉低效率的企业和低附加值产业,给高效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腾出空间。这方面美国经济史最能说明问题。粗略地算一下,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到最近一次的衰退,美国经历的经济衰退多达11次,其中二战结束迄今的60多年间就发生了大小衰退10次。每一次都促成了经济体系与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影响最大的当属20世纪70年代滞涨,那次严重衰退促成了美国经济体制的大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改弦易辙。而最近一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在促成体制尤其是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的同时,也促成了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优胜劣汰,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亦可谓一种转型升级。

故而可以这样去看,一般市场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多半是由经济衰退创造的。经济衰退并非绝对的坏事。中国的现实情形是,经不住一场那怕轻微的衰退,或者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标准衰退”——连续四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个中的原因很清楚,经济衰退将极大地损伤产业向心力,激发社会矛盾,或将导致社会混乱。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体制转型尚未完成的经济体,市场机制在战略性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很微弱,经济衰退不大会产生一般市场经济体那样的优胜劣汰效应。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强化机构垄断力量。诸此,中国的现实是,不能指望借助衰退促成产业转型升级。唯一的选择当是无衰退的转型。就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转换。

经济学理论分析显示,无衰退的增长不是不可能的。当代经济学长期研究的一个论题就包含了无衰退转型升级的寓意,这个论题便是所谓的“平衡增长”。平衡增长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结构转换。迄今提出的理论不少,其中三个视点揭示的机理最具启示意义:第一是技术视点。盯着产业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FP)做文章,认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有实质涵义。第二个是收入-需求弹性视点。认为不同收入水平对应的需求弹性不一。一般来说,低档货的收入需求弹性小甚至为负,高档货的收入需求弹性大,服务的收入需求弹性最大,进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若顺应收入需求弹性有别的产业结构性变化,就能顺势实现转型升级。第三个可称作收入分配视点。认为即便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不是太快,只要调整一下收入结构,增加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也能催生巨大的需求能量。若将这种需求与企业和产业层面的调整“对接”,就能引发产业无衰退的结构调整或曰升级。这被称作“需求诱致性创新”。

我的看法是,真理总是在各种极端之间,三个视点都有长处,要接上“中国地气”,得有一种综合视野。具体而言,得在三个层面形成某种机制,促使行为主体进行调整:一个是企业和产业层面,得创造一种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创新与产业调整。另一个是大众收入与消费层面,得形成一种机制,把部分过剩的内外储蓄导入中高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诱致产业和企业进行调整。第三个是收入分配的调整,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与收入水平,当有利于强化需求诱致性创新动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浙大CRPE首席教授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转换不是不可能的,但要接上“中国地气”,得有一种综合视野

猜你喜欢
视点体制层面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环境视点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