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2014-11-29 15:27张涵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实力智库国家

◎ 记者/张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 记者/张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近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软实力概念提出的背景

记者:“软实力”概念的起源与背景是什么?

张国祚:“软实力”这个概念是有着深厚美国官方背景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最先提出的。

1.从学理层面看

约瑟夫·奈提出这一概念是受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实用主义者卡尔的启发。卡尔认为世界上有3种权力:一是军事权力,如不服从就用武力消灭。二是经济权力,如不听话就用金钱收买。三是文化权力,如不同意就用思想意识进行诱导。受“文化权力”概念的启发,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

2.从历史实践层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学界就有人讨论美国是否走向衰落。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教授在其《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中提出:美国在与苏联展开的经济、军事实力竞争的大国争霸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中,会因为巨大的国防开支而必然衰落。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开山之作是《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在该书中,他对保罗·肯尼迪等人关于美国权力衰落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美国既拥有传统的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优势,也拥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新型的软实力优势。只要能够将这些潜在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美国将能领导世界的观点。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使得“软实力”概念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一个用于多个领域的术语。

文化软实力正逐渐成为国家崛起的硬支撑

记者:我国为什么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包含哪些内容?

张国祚:软实力概念传到我国以后,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约瑟夫·奈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如果我们也用这个概念,岂不会受制于人,丧失我们的话语权?更多的学者认为,学术概念无国界,问题不在于我们用不用,而在于我们怎么用,如果我们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用何妨?因此,我国在使用软实力概念时,赋予“软实力”以中国特色,提出了“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

1.突出强调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是像西方学者那样强调软实力的对外扩张功能,而是强调文化对内的凝聚、弘扬和传承功能,强调文化决定软实力方向、高度、深度、广度和开放性张力,而不是把文化和软实力其他因素平行并列。

2.相对于“物质硬实力”给出 “文化软实力”明确定义

一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物质硬实力。如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一切无形的、难以计量的、表现为精神、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实力,都是文化软实力。如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等。对此,美国和西方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记者: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张国祚:这个问题应着眼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评价软实力强弱,主要看它是否与硬实力相适应。

从现实来看,我国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早已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是令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尽管我们有些武器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总体来看,我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指挥人员、作战人员的素质,使任何对手都毋须怀疑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总之,我国的硬实力增长是很令人欣慰的。那么,我国的软实力怎么样呢?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民族精神不断提振,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相比,还是有较大落差的。

1.从国内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距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言行,还有很大差距。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在各种传播媒介上不时出现。特别是作为文化软实力载体的文化产业,我国相对落后很多。

2.从国际看,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较低

《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中显示,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例为43%,欧盟占34%,在剩余的23%当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占4%,其他占4%。我国的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图书杂志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明显不相称。虽然这个数据是较早一点时间的统计,但足以说明同我国的硬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个短腿,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我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硬实力是受软实力支配的,所以软实力的短腿最终也必然要制约我国硬实力的发展。

记者: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国祚: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具有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必须从思考文化产业“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和文化产业“两个效益”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文化产品真正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亲疏、是非判断的,不是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只能是蕴含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取向。某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导向积极正确,社会效益就能发挥正能量;如果意识形态导向错误,其社会效益只能发挥负能量。而正负能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其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正能量文化产品销售得越多、传播得越广,其社会效益就越好越大;反之,负能量文化产品销售得越多,其社会效益就越坏越糟。可见,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同文化软实力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扩展提供载体、平台和渠道。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重视其经济效益。

记者: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张国祚: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爱、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脉”、“魂”。当代中国文化虽然在其发展沿革过程中也接受了外来文化,但其“根”、“脉”、“魂”始终没有被割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只有充分吸取这个“根”、“脉”、“魂”的正能量,并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鲜活的时代精神,才能立得稳、发展快、易做强。中华文化一旦赋予时代内涵,发扬光大,将大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展高水平智库,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者: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您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坚持怎样的道路?

张国祚:高水平智库必须有高水平智库人才。而高水平智库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取决于高水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和氛围。

高水平的智库可以提升国家决策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利益相关性、复杂性都不亚于以往任何时期,党和国家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亟须进一步提升国家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必须积极探索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强化智库坚持中国立场、中国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意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大局意识,深入调研、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识

2.研究制定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人才选用机制。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知识渊博、专业精深、足智多谋、意志顽强和具有协作精神的智库人才

3.建立重用优秀智库人才、重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增强智库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4.引导智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民主协商、集思广益,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献计献策

5.探索和形成党政军智库人才与学界优秀人才之间的定期交流轮岗机制,充实智库人才储备、提高智库研究水平

6.鼓励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民办智库多头并举、公平竞争,共同服务党和政府决策

7.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各领域专家学者研究会商制度,通过举办高层次论坛、组织高水平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国内外各类智库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交流、合作,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记者: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得到彰显?

张国祚:治理就是统治、管理、整治、理顺的意思。真正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主要应该具备6种相互依存、内在联系的要素:法律、制度、理论、政策、道德、责任。这6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影响制约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而这6种要素无不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圣”和“外王”,指出,“外王”就是对国家的治理。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既包括升平之世的成功经验,也包括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他明确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他还特别举出一些我国古代的治理智慧:“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可见,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中有很多治理思想的遗产至今仍然可以传递正能量,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学习并身体力行传统文化中爱国、诚信、义勇、廉洁、气节、天下为公等高贵品格,正是执政者提高治理能力的必修课。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实力智库国家
民居智库
实力抢镜
民居智库
中政智库“五朵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中政智库“五朵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