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思考

2014-12-01 05:13郭德红杨丹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学

郭德红+杨丹

关键词:大学;跨学科课程;开发与设置

教育领域是跨学科活动的最原初基地。大学在跨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成就,已经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和肯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研究型大学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开发和设置了内涵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使大学课程体系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有益探索及其取得的有关经验,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校方的关注。

西方国家大学开发和设置跨学科课程的教育思想基础

1.大学设置跨学科课程所持的教育观念

整体知识观是西方大学进行跨学科课程研究、开发、设置和教学所持的教育观念。所谓整体知识观, 即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专家,如欧内斯特·博耶、克拉克·克尔、德里克·博克和小贝诺·施密德特等,针对大学教育过于职业化,缺乏综合性,以及大学对维持招生数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感兴趣的办学倾向等问题,积极倡导在大学教育中树立和贯彻整体知识观教育思想,目的是使大学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和连贯,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整体,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创新意识、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能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因为教育的完整性是传递教育效果和效率的关键。[1]

2.西方学界对大学跨学科课程的认识

设置跨学科课程是西方大学贯彻整体知识观教育思想的具体教育改革举措。西方学界认为,跨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习惯,树立整体知识观。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可以学会比较不同学科和理论的观点,理解综合的力量,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其创造潜能,帮助其以全面的观点考虑重要事件、现象和思想。因此,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受到西方大学的高度重视,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了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结合日益密切的时代发展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学者艾伦·热普科在他的专著《跨学科研究:过程与理论》中,对跨学科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做了大致描述,他指出,跨学科本科教学计划出现于20世纪初,最初几十年处于一种试验阶段,而到90年代中期这些计划日臻成熟。[2]

3.大学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标准

西方国家研究型大学设置跨学科课程基本上有五条基本标准:一是每门课程应自成开放性体系,容纳多科目的知识,至少涵盖两个以上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的认知方式,强调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深学生对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认知;二是可示范的教学能力,即跨学科课程方案由教学效果显著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提出,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顶尖教师来组织和指导,通过多学科教师协调施教来落实;三是坚持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观点,通过研究多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多种文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探讨自然与社会科学概念和知识的发展,艺术与文学方法和风格的变化或技术的演化,学会将学科与论述置于历史的背景中加以研讨;四是跨学科课程注重基础资料、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重点放在所针对学科的基础内容、问题、思想和材料上;五是跨学科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好奇心、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

西方国家大学跨学科课程的范例

1.大学跨学科课程范例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所设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世界名校。该校设有17个学院,150多个研究中心,拥有4万余名学生,科研实力雄厚。香槟分校十分重视大学跨学科课程建设,除了博雅艺术与科学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培养跨学科人才外,还设有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协同开发和设置了多门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不仅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跨学科专业供学生选修,而且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项目供学生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建立调查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并为公民参与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课程2000”计划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跨学科课程改革方案。其核心部分是一系列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习。课程的知识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艺术和人文学科,以及对这些知识领域极为重要的范例和认知方法。课程方案将多种学科划为三大知识类型:一是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类。二是工程、健康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类。三是“桥”类知识,主要鼓励学生探索科学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将前两种知识类型衔接的桥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统一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思考科学发现和技术改革的社会与文化含意,或者探讨科学技术在何种程度上既导致又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关于“人类生物学”的跨学科课程,其重点是探讨进化原理、遗传学、社会文化特性、语言及创造性表达,界定人类生活的特性与意义,由来自艺术、人类学、生物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的教师任教。[5]

2.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西方大学强调综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认为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学科领域教师的协同施教,对实现跨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价值。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合作组成教学小组协同施教,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指导教师以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着重阐明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点与不同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讲座和习明纳(Seminar),以及小班制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此外,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也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等形式。[6]

我国大学协同开发和设置跨学科课程的必要性

从当今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变革来看,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大学中设置跨学科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1.我国大学协同开发和设置跨学科课程的必要性

据有关学者研究,2001年~2008年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占其获奖成果的比例达到66.7%;1901年~2008年的100多年间,跨学科研究成果占其获奖成果的比例达到52%,超过五成。在当今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也往往是通过跨学科协同研究而取得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惯例”而被广泛采用。[7]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训练和熏陶有关。与西方国家大学相比,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倾向,体现在大学课程体系上,强调知识传授和专业深度训练,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知识视野、跨学科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短板。通过协同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不仅需要当下相关机构的协同合作研究,而且更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科学研究后备力量的培养质量。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设置工作,以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视野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横向思考、学会联系实际的学习、学会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学会处理好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会团队配合,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激发其创造潜能。

2.以大学跨学科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优化大学课程结构

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与西方国家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主修专业课程”的“通才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不同,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课程结构仍然采用的是“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专业人才教育”课程结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术视野的扩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照搬西方国家大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完全学分制是行不通的。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大学课程结构应该朝向“公共必修课程+专业主修课+实践课程+跨学科课程(含创新思维课程)+选修课”方向转变。按照这种课程结构设计,我国大学目前最缺乏的是跨学科课程。为此,需要以大学跨学科课程开发和设置为切入点,全面考虑和设计大学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课时数和各自所占比例,及时淘汰过时陈旧课程并压缩一门课程的课时,增设跨学科课程,优化大学课程结构,提高大学课程体系的集成度和整体性,加大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智力刺激,推动我国大学形成各具特色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并带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3.研究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有助于建立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群体协同创新

跨学科课程设置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整合各学科的视角、方法和知识,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研究开发和施教跨学科课程过程中,多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可以增强参与人员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了解,消除学科之间的鸿沟和界限,推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增进各参与学科学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有助于自然形成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共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兴趣,促进学术群体协同创新。

我国大学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1.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可能的现实困难

一是根深蒂固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以及对跨学科课程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大学校方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影响和阻碍大学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二是由于开发跨学科课程是一项崭新的工作,缺少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可能导致大学教师缺乏主动研究开发跨学科课程的积极性;三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见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学科课程短期内可能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校方可能缺乏持续支持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意愿;四是大学的显结构一直被学科所主宰,学科要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与跨学科活动之间势必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可能会影响到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五是由于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和教学习惯,改变这种习惯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参与的教师转变观念,具有改革热情、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开发和设置跨学科课程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校方要充分认识到设置跨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和筹划大学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设置工作;二是大学要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科设置特点,筹建由学校主管领导、学科专家、教育和课程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跨学科课程研究开发组织,为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开发提供平台支持;三是引导大学校方全面分析各自学校现行课程体系,及时淘汰陈旧过时课程,合理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为设置跨学科课程提供课时保障,优化课程结构;四是由于我国大学跨学科课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课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加强对西方国家研究型大学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汲取其有益经验;五是系统总结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跨学科课程实践探索经验,重点总结大学如何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研究开发跨学科课程的经验做法;六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校方要为跨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为大学教师积极参加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项目“美国大学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启示研究 ”(课题批准号:ADA13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50.

[2] [7]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DB/OL], 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index.html.

[3]General Education at UCLA: A Proposal for Change[DB/OL], http://www.college.ucla.edu/ge/clusters/1998-1999R.

[4]Guidelines for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DB/OL], http://www.provost.illinois.edu/committees/gened/docs/gb9102.html.

[5]Report of the Curriculum 2000 Review Committee. Curriculum 2000 Revision[DB/OL].http://www.aas.duke.edu/trinit-y/c2k-review/c2k_final_022504.pdf.

[6]郭德红,袁东.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86-9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大学
神回复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比萨里的大学问
Supervisor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世界排名大学连连看
土耳萁密玛希南大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揭秘美眉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