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学生热爱的体育教师—我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

2014-12-06 22:05中国教育报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体育教师

中国教育报 李小伟

做一名学生热爱的体育教师—我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

中国教育报 李小伟

编者按:2014年3月《温州晚报》的一句“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权且不论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起码这种声音的出现就表示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被认同。基于此,本期“特别关注”栏目针对“如何找回对体育教师的认同”进行组稿和专题研讨,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教研员、媒体记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基于个案分析了一线体育教师如何在成长中获得认同、在认同中获得发展。同期,本刊“案例研析”团队针对该话题也组织、展开研讨,分析了目前体育教师存在的不足以及不被认同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体育教师获得认同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自我强大”才是体育教师获得认同的根本。希望通过本期专题,一线体育教师能够正确定位自己,正确定位体育教师这个职业,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通过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同,改变社会上存在的“偏见”,在体育教师的岗位上获得快乐和归属感。

今年是1980届学子毕业30周年。在一所著名师范大学的80级校友会上,笔者听到了这样的故事,几乎所有的学生回到学校都会把自己的恩师们请出来,以示对师长的尊敬、爱戴及报恩,而在被请的教师中体育教师是最多的,也是最让学生们怀念的,尤其是一些过去调皮捣蛋、现在却已是社会精英的所谓成功者,更是对体育教师充满感激之情、心怀感恩之心。

据不完全统计,在毕业30年或以上年限的大学生群体里,回到母校后最想请的教师里,体育教师超过了所有教师,排名位居第一。虽然该项统计并非出自官方或由大机构所为,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单凭这一点笔者就要为体育教师点个赞。

好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校体育是为学生一辈子健康生活和工作奠基的,而学生们能不能喜欢上体育课,乃至终身受益于体育,往往取决于他们身边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只有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好的体育教师。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教师提出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笔者以为这也应当成为每位体育教师的追求。

理想信念,是好 教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云:“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教育才会灿烂,学生才有希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道德情操,是好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理等方面都有问题,又怎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一定会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学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地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能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在教师身上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还要体现在真诚地尊重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宽容、关怀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上四项要求不仅是对好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师行动的准则。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的健康观是后天养成的,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文化等,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体育教师的影响。

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在中国教育报近日举行的“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征文”开篇文章《言行举止永存学生心间》谈到,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授知识技能、注重品德操行、养成健身习惯、勇于挑战自我,体育课内容覆盖面之广,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体育教学专业领域的行家,更要具备一流的全面素质。

谢军认为,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年龄段,对这一年龄群体影响最大的生活空间是学校,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理解和评价。说得更具体一些,执教体育课的教师可能会左右孩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人生价值观。

笔者对于谢军的观点深为赞同。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既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应有的好品质,还应具有体育教师的特有品质和掌握专项技能的能力,通过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喜爱体育的同时,养成锻炼的习惯、行为素养和体育意识。

在谢军看来,体育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的教学实践课程,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还要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自身拥有健壮的体魄。体育教师唯有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体育教师要坚持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体育健身运动的“活榜样”。

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晴指出,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强身健体,愉悦精神,幸福人生,服务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兴趣导入、技能铺路、制度保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做起。在培养青少年体育习惯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则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则可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贻害一生。

在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唐运东眼里,一个完美的体育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长宽高”,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立体、质感的教师形象去征服学生,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长”就是体育教师从体形看,要修长而不像电线杆,要健美而不像胖冬瓜。从能力看,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一个体育教师什么都会,但就是没一样精,那就难以培养拔尖型的体育人才。“宽”就是要宽以待人,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善待每一个学生。体育课比室内课难以驾驭,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河东狮吼”、声严色厉。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偷懒取巧,体育教师对这些厌学、厌练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不能动辄拳脚相加、声振屋瓦。当然,宽容学生,不是妥协桀骜不驯的学生,不是放弃不学无术的学生,而是采取更柔和、更人性、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参与。“高”就是要学识高、境界高。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眼睛不要仅仅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广泛涉猎边缘学科知识,要注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运动元素灌输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的陈旭升则希望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念好高、新、强这“三字经”:“高”,即师德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影响较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榜样。因此,体育教师要强师德、树形象,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体育教师心中要有“三个字”:一要心中有“爱”字,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让“爱”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闪光;二要心中有“正”字,一身正气、公平正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三要心中有“亲”字,亲和力也是师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有亲和力,学生才会接近、喜欢你,接受你的知识和观点。“新”,即理念新。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体育教师自己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以人为本”地引领学生实践“新课程标准”,特别要指导学生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终身运动,健康一生”的终身锻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强”,即技能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钻研教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特别要提高体育理论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演示能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不论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等都要经常看到他们的矫健身影、潇洒动作和娴熟球技。这样的体育教师最受学生尊敬、喜欢,最有吸引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大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对于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大家都是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的四项要求来衡量的,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好教师的所有品质。

近日,笔者翻看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辑部收到的部分来稿,大家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谈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笔者为体育教师的觉悟和责任感感到欣慰,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乃至责任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些人往往是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我希望,学校体育能够这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兴趣出发,让孩子“好学”、“乐学”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前不久笔者采访南京青奥会时发现,南京青奥会举办的体育实验室成了最受市民追捧的休闲游玩处,在高温下,前来这里参观、体验、游玩的人创造了参观者的纪录,远离城区的体育实验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笔者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采访了解到,好玩、时尚、有专业人士指导是他们选择来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3-5月在北京市等10省(区、市),对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其中对6~19岁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均超过90%,而“好玩”是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通病”。为什么孩子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师资、场地、设施、教材等都难逃其责,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现有的体育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追求,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带给学生们不是愉悦的体验而是痛苦的“折磨”。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看到,大量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排队训话的时间超过了十分钟以上;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除了围着田径场跑就没有别的活动;学了半天的篮球,只准学生运球、传球,却没有投过一次篮球。这样的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青奥会的体育实验室给我们以启示,要想让青少年投身到运动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让运动变得“好玩”非常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对运动产生兴趣,感到“好玩”了,孩子们才会更爱玩、才能玩得好,才可能从玩中学到更多。

我希望,从兴趣出发吸引孩子们。小时候,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都是从游戏中来、从对动物的模仿中获得的。因此,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体育不要急于传授所谓的专项技能,而一定要把基础的跑、跳、投,灵敏、柔韧等基础能力夯实,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不断变着花样地发展基础素质。现在一些幼儿园就开始传授技能,教体育舞蹈、游泳等一些技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在作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因为,虽然我们“起跑”早了,却可能会由于早期专项化、大量的、枯燥的专项训练导致孩子产生厌恶感而毁了孩子。

睡眠、营养、体育锻炼是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敏感期”,但该时期的体育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教体育的或体育专业的没有人研究学前教育中的体育,学幼师的根本不懂体育教育的规律,以至于幼儿体育基本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况。我希望,加强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明确该时期体育运动的任务和目标,集合教育、体育精英和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尽快出台有关幼儿园和小学低龄阶段这一敏感期的国家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大纲,规范这一敏感时期的体育教育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因为一旦这一时期的体育出现了偏差,整个人的发展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我希望,学校体育的课时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日前在上海召开的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早锻炼活动,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兴趣组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使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笔者不禁为教育部采取的措施叫好,但同时希望学校的体育课时能得到真正落实。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近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但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数据表明,我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间,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45%;国家体育总局今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中,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为28.6%,同时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比例仅为8.9%。与此同时,在体育课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儿童“自发组织活动、自习、聊天、看别人锻炼”等。运动不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事情,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我希望,以学生的体质增强和感受作为评价,而非用一些所谓的规范和“条条框框”来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或一堂课的好坏。

一位体育教师很苦恼地对笔者说,“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很‘嗨’,情绪都被调动起来,运动量也很大,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是,校领导却说课上得太乱了,没有规矩。到底是以学生的感受和体质增强来评价体育课的好坏还是以领导的好恶以及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我们很困惑”。

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对体育教师的课评价到:这个没有体现出来,那个没有把握好。在专家眼里,一堂体育课恨不得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展示出来,才算是一节好课。笔者以为,一堂体育课其实真的体现不出来那么多的意义,尤其是在只见教师说、不见学生动的课堂里根本不可能做到。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动”,而它和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静”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运动,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才能愉悦青少年身心,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妨“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凡是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无论怎样做、怎么探索都百无禁忌。而这实际上是对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体育教师们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现实中,体育教师魁梧、健硕的身材可能会是学生喜欢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理由;体育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一辈子都难忘;体育教师热情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会让一名普通学生“幻化”成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娴熟的技艺、潇洒的英姿会引领学生们一生都热爱运动......

但不管怎样,体育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树立远大目标,力争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尊敬、信赖、怀念、热爱的好教师。让我们做一个在学生成长路上热爱他们并被他们热爱的体育教师吧。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体育课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