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社会担当
——纪念叶圣陶诞辰120周年

2014-12-12 01:03◎邱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叶老丁玲叶圣陶

◎邱 荷

编辑的社会担当
——纪念叶圣陶诞辰120周年

◎邱 荷

编辑是社会教育工作者,读者就是学生。出版是社会教育,教给读者做人成才的道理。编辑应该讲究职业操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叶圣陶 出版 编辑的社会责任

2014年,对于一名编辑来说是怀念的一年、激励的一年、自省的一年。因为,1894年的10月28日是伟大的编辑家、出版家、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诞辰日。今年恰好是叶老诞辰120周年。叶老是出版界的泰斗,是编辑的楷模,后辈编辑学习的榜样。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叶老辉煌的一生,学习叶老感人的事迹,进而自省、励志、改正、进步,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多做贡献。

叶圣陶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平民家庭,自幼生活贫苦,少时随私塾先生背书,古文基础深厚。青年时期接触到西方开明文化,阅读了大量进步作品,自由民主博爱的思想扎根于心。叶圣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早年经历了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列强割据、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后来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复杂的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深厚的学养让他深刻地体悟到国家的尊严取决于民族的强盛,民族的强盛取决于民众的整体素质。

最初,叶圣陶将一腔报国热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然而,保守派不接受他的新式教学法。1914年,他因被排挤离开学校。在失业期间,叶圣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不久就进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商务印书馆任职的八年是他的成熟期,这期间叶圣陶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著名的《稻草人》《倪焕之》就是其中之一二。1930年底,叶圣陶进入开明书店工作,他迎来了编辑生涯的辉煌时期。这期间,叶圣陶出版了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图书,发现并培养了如巴金、丁玲等一批批文坛新秀,为民族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报国理想终于在编辑生涯中得以实现。

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初并不是因为编辑家这一头衔而认识叶老的。而是通过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认识先生的。然而,叶老一生中最看重的还是他的编辑身份,叶老曾经说过编辑才是他的第一职业。也许,这是因为编辑还有着社会教育者这一身份的缘故吧。

在长达六十五年的编辑生涯中,叶老的诸多编辑思想已经成为千古名言,足以让我们这些后辈玩味受用终生。在这里择选几句谈谈体会。

“有所为,有所不为”

1910年,叶圣陶在诗会“放社”的成立宣言中说诗社成立的目的是“有所为而为也”。在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后,叶圣陶将这句话发展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名言可以作为编辑的职业信条。叶老一直将这一信条落实在编辑工作中,叶老坚持出版对读者有益,可以启发民众思维、提高民族素质的图书。对于那些消极靡费,对读者思想有害的读物,叶老坚持不出版。即便能给开明书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出版。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永远不忘编辑的社会责任,叶老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因受到网络电子图书的冲击,传统出版业近年来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这使得一些小型出版社铤而走险靠合作出书度日。更可怕的是出版社不分良莠,一些不法书商借此机会将内容低俗的出版物推入市场,这给社会风气造成严重污染。长此以往,世风日下,后果不堪设想。出版社对文化品位的坚守才是他的生存之道。作为一线编辑,我们应该有起码的职业操守,将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出版物,坚决杜绝低俗读物,为社会为读者把好这道关。尤其是童书领域,这一问题简直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给天真无邪的儿童编写出版粗制滥造的读物,良知何在?想一想,叶老这样的出版前辈,那些无良书商不觉得赧颜吗?是不是可以收收手?

我相信,社会效益显著的出版物一定会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至诚可以感动万物,以一腔至诚对待读者和这个职业,一定能够换来相应的回报。开明书店就是很好的例证。由叶老一手主持的开明书店,以优质的出版物在民众中创下良好口碑,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开明书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读者着想”

叶老生前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强调过编辑要“为读者着想”。从选题、组稿、加工到校对、发排、付印,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大意,一定要认真。这才是为读者着想的态度。叶老一生为教材的编写倾注了大量心血。选题方面,他强调跟上时代发展,传达最新的知识信息。组稿、排印方面,他强调“求真创新”和“易读性”,认为作者应依据时代和读者对象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白话文兴起之后,之前的文言国文课本已经无法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于是叶老大胆尝试亲自为儿童进行课文创作,并先后编辑选注了《荀子》《礼记》《传习录》《苏辛词》《周姜词》等著作,以标点分段的出版新形式解决古文今读的问题。他赞许“标点分段古籍”强化了易读性,“节省了时间就是好处”。叶老还大胆采用横排方式排版印刷,目的也是尽可能方便阅读。叶老向来对加工、校对一丝不苟。他常常强调小到标点都不能马虎。一个错字、一个点错的标点,很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甚至令其误入歧途。

“为读者着想”这句话应该成为编辑的座右铭。编辑如果想策划出读者需要且紧跟时代步伐的高水平选题,并找到适合的作者进行创作,就必须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基本功的锻炼,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自己的内在丰富了,视野才能开阔,思想才有高度,才有可能策划出高水平的选题。多读书,多了解作家作品,才能在组稿中找到适合的作者,并且与之互动交流。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读者对象是谁,这样作者才能依据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

目前的出版界跟风现象严重。编辑不调研市场,不了解读者需求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下苦工提升业务水平,却想赚大钱,只能盲目跟风。结果造成低水平复制出版物充斥市场,扰乱读者视线。对于质量不过关的稿子应一律退改,改不出来的一律退稿。不管对方挂着哪位名人的头衔,原则就是原则,不能打折扣,走人情账。

加工修改稿件是童子功,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练才能发现问题并恰到好处地改正。这一环节工作讲求个度,过于修改而导致文稿风格的改变是大忌。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修改不到位会给读者以误导,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叶老曾经嘱咐家人,《叶圣陶文集》再版的时候装帧一定要简单实用,这样老百姓才能买得起。这一细节让人感动。编辑做书也要考虑到读者对象的购买能力,让大家都看得起书。

可以说编辑是社会教育工作者,读者就是学生。出版是社会教育,教给读者做人成才的道理。编辑应该讲究职业操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才是一位合格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叶老还有许多并没有言传,而只是身教的事迹。这些事迹也一直在激励着我们。比如叶老发现培养青年作家的事迹。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期间,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作家。丁玲就是他在主编《小说月报》时发现的。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日记》,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都被排在头条。这不仅鼓舞了丁玲,也引起文坛上的普遍注目。后来叶圣陶又主动帮助丁玲联系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集《在黑暗中》。就这样,一位文坛上的新秀,被培养出来了。

不光丁玲,巴金的成名也与叶老的提携分不开。巴金曾经说过:“倘若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在贫困中死亡。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

当年左联的一些党员作家,生活无固定收入,要靠稿费维持。按照一般杂志规定,都是文章发表以后才付酬。叶圣陶则不管这一套,任主编时就运用他的职权,交了稿就付酬给这些作家。有的即便文稿没有刊用,稿费也照付。

叶老爱惜人才,爱惜知识分子到了这种程度。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受些启发。编辑要善于发现好作品,善于发掘有发展的作者。这需要编辑练就文学评论家一样的眼光。同时,对文化的爱惜和保护也是编辑不可推卸的责任。

叶老的精神永远是出版人的精神航标。出版无小事,属于社会教育范畴,关乎民族兴衰,呼吁更多的学有所长、正直高尚、有担当有志向的学人加入编辑队伍,接过叶老手中的旗帜,为民族的文化事业护航。

【1】《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2】《前辈》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责任编辑 张雅楠)

猜你喜欢
叶老丁玲叶圣陶
霜的工作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