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2014-12-12 01:03朱哲昀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施光南抒情性伤逝

◎朱哲昀

浅谈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朱哲昀

与其他歌剧相比,《伤逝》的创作艺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内容首先阐述了施光南歌剧的特点,其次从抒情性、民族性等方面对《伤逝》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歌剧的音乐风格、表现力及人物形象在《伤逝》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歌剧 伤逝 艺术特征

一、施光南歌剧的创作特点

施光南是国内近现代史上的著名的作曲家,其创造的作品多为声乐,也有其他的题材和体裁,《屈原》和《伤逝》就是施光南两部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体裁作品。笔者对施光南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创造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

施光南在幼年时期,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极具音乐天赋。在家庭的支持下,施光南对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的京剧具有很深的造诣,同时还到民间学习了河北梆子,这些早期的音乐学习都为施光南后来的创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和民族音乐密切融合

施光南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和民族化音调融合起来,这种手法在其音乐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对于歌剧器乐的创作和编配上,也突破传统的格式,不断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其创造的每一部作品与其他作者的相比,极具创造性。

3.作品的创作都基于现实主义

施光南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将许多现实中的题材融入到了音乐剧的创造中,通过歌剧来反映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主流,这种创作模式是施光南音乐体裁最明显的特征。

二、 抒情性的艺术特征

《伤逝》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史上的分水岭,该剧本是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伤逝》借助音乐充分地进行了抒情,整个创作将人物的心理变化、音乐特性与剧本结构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与其他歌剧作品相比,极具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融合

施光南对歌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歌剧创作的核心在于通过音乐进行充分的抒情,所以,要创作完美的作品,必须使其抒情性在格局里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基于此,施光南在进行《伤逝》创作时,对该作品的舞美灯光、古装道具、乐队编配、任务角色等都进行大胆的创新,对歌剧的音乐,也使用了多种体裁,例如: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伴唱等,通过多种体裁、多种艺术创作充分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抒情性和戏剧性进行有效的融合。众多体裁和表现形式的变换,无不体现了作者在抒情性和戏剧性上的费心,同时歌剧的戏剧性冲突在抒情中也得到了体现,使两者的结合更为完美。

2.规整的曲式结构

施光南在进行《伤逝》创作时,对结构布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不再延续传统的分场、分幕的结构布局,而是从整体上采取全曲奏鸣曲式结构布局,这从根本上为人物感情的抒情表达做了铺垫。全部共分为三个部分:显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显示部共分为两场:春、夏,包括《一抹夕阳》《紫藤花》等;展开部也分为两场,秋,冬,包括《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再现部仅有一场,为春,包括《古城默默盼春来》等。《伤逝》的这种结构与复三部曲式完全符合,这样就使得整个格局作品显得极为工整,十分对称统一。

三、民族性与西洋歌剧相融合

《伤逝》并非是施光南的原创,是将鲁迅的同名小说进行了改编,改为歌剧的形式,在进行改编创作过程中,以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为基础,同时引入了现代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施光南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底蕴和丰富的歌曲经验,这为《伤逝》歌剧的成功问世奠定了基础。根据居其宏的观点,要将歌剧创作得更具有交响性、立体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音乐形式和多种乐器,例如:咏调、重唱、合唱等,抒发歌剧中的人物情感、体现剧情冲突、近乎完美的歌剧形式。施光南在进行《伤逝》创作时,正是以此为目标,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化、交响化,以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等形式。施光南在创作《伤逝》时,虽然以居其宏的美学原则为主要目标,创作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都没有改变其强烈的民族情结,反而通过借鉴国外交响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例如《伤逝》中的主题咏叹调《紫藤花》的二重唱、经典片段《不幸的人生》等虽然渗透了外国元素,但都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风格,这种创新模式为我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又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结语

歌剧《伤逝》的创作是基于中国传统音调为基础,引入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打破了中国传统歌剧常用的“话剧加唱”的创作模式,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方式上极具创新性,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体现了《伤逝》在创作上充满了新颖性,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因此,歌剧《伤逝》被称为国内首部抒情心理剧,是国内抒情性歌剧创作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1]居其宏.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2009(6)

[2]陈燕秋.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 淮南师范学院报,2011,(2)

[3]周传明.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音乐艺术特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施光南抒情性伤逝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山乡春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