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书法教学初探

2014-12-12 01:03王新生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书法家书写书法

◎王新生

老年书法教学初探

◎王新生

当前学习书法被越来越多老年朋友所钟爱。为什么书法对老年人有这么大吸引力?我认为老年人学习书法可以益智益脑,娱乐晚晴,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的书法教学应该契合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不仅要让他们学有所长,而且要达到畅其神,抒其情,表其意的境界。

老年人 书法艺术 书法教学 吸引力 养身养心

一、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

就书法教学而言,使欣赏者首先了解书法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都是从先了解开始的,当然欣赏者各自审美观的不同,尤其是各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不可能以相同的书法教育,而得到相同的欣赏水平。中国汉字在6000多年前就诞生了,同它的“书体”一起伴随着我们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就形成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西周后期,出现了线条化、规范化的大篆,后来秦丞相李斯又把大篆去繁就简,形成小篆。但小篆的线条有书写起来很不方便的根本性缺点,几乎在同时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其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唐朝出现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草而自成一体的楷书成熟并盛行起来。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楷书基础上形成了印刷体即“宋体”。介于楷、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的字体。正如许慎所说“书者如也”[1],“如”其实物之状,它具备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的条件,通过线条、点画的轻重、快慢、浓淡向背等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让线条从中获得生命力。

由于老年人的文化层次不同,老年人的书写水平参差不齐,对书法的认识也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书法的喜好,他们从小有学过毛笔字,有的学颜,有的学柳,有的学欧,唐楷的颜筋柳骨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审美标准,如我们本地有个口决:一“撇”成“刀”,一“点”成“桃”的形象比喻。甚至对书法审美的片面理解和追求,这样大大制约着书写水平的提高,只有思想上的改进,审美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把握书法艺术美的正确表达方式,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前者通过可听的语言,后者借助可视的字形,来表达人的感情心绪的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书法魅力。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古代书法家的经典作品,从宏观到微观充分地进行分析,章法上均衡协调,照应安排严谨,或大小错落疏密有致,浅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首尾呼应,随兴而作,自然天成,或随感情起伏浑然一体。将最经典行书王曦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作品进行分析,章法、笔法、墨法的对比,前者心清气朗,婉畅流动;后者撕心裂肺,开张剑拔,充分展示了书法的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二、书法临贴与创作的转换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2]年轻人学书法,是从楷书入手,一步一步地学各种书体,讲究功到自然成。自古至今的书法大家,都是沿着这条常规路线建成了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历史丰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学书法,从两方面去看,就决定了必须打破常规学书方法:一是老年人学书法不是为实用,也没想用三五年时间练成个书法大家,其目的就是丰富老年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二是写书法是一种良好的精神调节或放松反应,而行、草、隶、篆诸书体的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心理调节效能。或历练静气和耐心,或情绪宣泄抒发郁闷。从大多数学书法的老年人中了解到,他们在年轻时所学的字帖,一般都是从唐楷入手,而且他们崇拜晋唐书法家,如二王、欧、颜、柳、赵。做为教师要懂得观赏和询问,从他们的笔画中发现与古人的什么字帖风格较为接近,提出选帖的参考意见,选准字帖,采取对临、通临、背临多种形式,提高用笔,结字的技巧。这样不仅有益于创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入帖,而且还能使临摹者在对与自己的脾气秉性相近的古代优秀书法家的对话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书写语言和表现形式

老年人学书法学到一定水平时,还是要进行书法创作的。老年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由于临帖功夫下得不深,而使长年固有的“自由体”习惯难以改变,同时,由于老年人受“馆阁体”影响较深,他们的书法作品追求平正端庄,缺乏活泼情趣。老年人学习书法,得不到名师传授指点,更缺乏与中青年书法家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因而摆脱不了“老年书法”的羁绊,走不出“老年体”的樊笼。真正的书法创作,要做到知其然又要知所以然,不断加深对书法的理解。比如引导老年书法爱好者赏析书法作品时,让他们说出好到哪里?自己在创作时,每个字怎么写,章法的安排和布局,作品的气息流动等应在书写时作为心中的目标。通过作品展示,鼓励他们参加各级赛事、展览等,逐步推出一些优秀学员的作品,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

三、书法是养心的一把钥匙

老年人最大的心愿是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心态,而健康的心态是延续生命的重要保障。研习书法可以开辟葆有健康心态的新天地。南宋诗人陆游有云:“一笑玩笔砚,病体方知轻”。唐张旭的草书《肚疼贴》有疗腹痛之效。自古至今我们熟悉的长寿书法家很多:文征明90岁,舒同93岁,启功97岁。由此可见,书法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中医研究证明,书法内涵“精、气、神”,外敛“欲、浮、邪”。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很契合的。

书法为何在治病养生上如此奇妙?首先,学习书法必须认真临摹古人的碑帖。书法学到了一定的境界,不仅可以使古人精辟的碑帖字迹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不仅学到书法的技法,更感悟到了作书先做人的高尚情操。其次,书法讲究入帖和出帖,而且是入帖容易出帖难。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常常把自己置于无我状态中,特别是在创作草书作品时,常常可以达到那种心手相印,物我俱在,继而畅其神,抒其情,表其意的境界。这就是俗话说的“养身要动,养神要静”或“动以强体,静以延年”。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年

[2] 孙过庭,《孙过庭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文化馆)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书法家书写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