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再认识

2014-12-16 14:31俞丽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同志规划

俞丽君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不仅包括科技的社会功能思想,也理应涵盖社会对科技影响的思考。中国共产党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作用于科技,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2002

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论述其科技的社会功能思想,而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既有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包括社会对科技的反作用。分析其关于社会影响科技的内容,是其科技思想的应有之义。

1 经济对科技的影响

1.1 优越的经济条件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科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现代科技,对设备、资金等人力物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提出:科技要发展,“前提条件是要把经济搞上去”。科技投入与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经济总量的大小决定了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经费投入的总量。经济增长越快,经济总量越大,则科技投入也应越高,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发展科技。相反,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经济倒退,则有限的资源将主要用于保证人民生活和维持现有水平的生产,用于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会大幅度减少,从而造成科技进步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1.2 经济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

科技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充分满足经济的需要,这一需求对于科技发展的推动远远超过一般性的研究机构。改革开发的新时期,经济需求引导和制约着科技的发展方向,成为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强大动力。1988年,李鹏同志提出:“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科技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也只有在密切结合中,科技自身才能迅速发展。”1999年,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调的生命力。”我国发展的现状将“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

2 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2.1 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规划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活动逐渐朝着社会化、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制定和实施科技规划,成为国家管理科技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制订的《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科技体系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成功,为随后中国发展‘大科学和完善‘规划科学思想提供了经验。”此后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在国家科学计划的指令或指导下进行。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有:《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1978-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划”)、《1986-2000年全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简称“十五年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国家科技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国家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对以发展规划推动科技事业进步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总结,他说:“根据国家一定发展阶段的要求制定科技规划,是指导科技工作、促进科技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2.2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科技繁荣的保证

科技是一项社会事业,其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法制环境是科技进步的可靠保证,科技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规范和引导。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法律法规逐步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手段,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科技,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随着依法治国意识的强化,法制工作已经成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助推器。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是一部科技界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确定了中国科技立法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筑了中国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是中国科技立法走向体系化的重要标志。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规范,同时建立有效的执法机制,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日趋优化的法律环境。

3 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3.1 教育输送科技人才

教育是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可以通过教育的大力发展来有效满足。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工作,立刻主持恢复高考。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要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92年,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此,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随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对战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他说:“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提出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输送科技人才的稳定机制。

3.2 创新文化推动科技进步

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科技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创新文化推动科技进步,孕育创新事业;科技发展、创新事业又反过来激励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实现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新文化包含了追求卓越、鼓励竞争、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等精神内涵,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将培育创新文化看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2004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2006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提倡百家争鸣。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为科技创新提高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05.

[2]江泽民.论科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9.

[3]董光璧.二十世纪中国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0.

[6]王俊秋.试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科技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7]李桂花,孙秀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8,(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同志规划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严良堃同志逝世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