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4-12-22 13:43黄耀霞
创新科技 2014年22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群城镇化

黄耀霞

(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黄耀霞

(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新引擎;既是继续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摒弃旧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首要目标;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支撑;组团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观;组团式发展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国策。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我国旧的城镇化而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突出的是一个“新”字,是党和国家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立足于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着眼于破解旧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摒弃旧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发展模式等方面与旧的城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和考量。因此,新时期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 新型城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在新的时期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开展一切工作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思想和政策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摒弃过去旧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工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思想观念;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服务,重投入、轻管理的做法,避免粗放式的、无序的单纯城镇扩张。党的十六大报告早已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要求”,并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核心,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走一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一条统筹发展之路,即统筹城乡发展,要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布局和规划,现实城乡一体化;走一条协调发展之路,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作、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即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实现城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

2 新型城镇化应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首要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旧的城镇化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做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为首要目标。在过去,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许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为上项目而上项目,为投资而投资,为提高GDP而提高GDP,完全不顾这些投资和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发展情况,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而是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既严重浪费了资源能源,污染生态环境,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和身心健康。在这种发展方式之下,高投入造成的是空城和单纯城镇数量的增多、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高耗能造成的是产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无以为继;高污染造成的则是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表面上看,虽然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但是,粗放式投入和严重浪费造成了城镇发展的扭曲、变形,使城镇进一步发展失去动力和后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转变观念,以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价值取向,改变见物不见人的状况,彻底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不断提升人的幸福感,使人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各种现代、舒适和便捷。为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围绕人来做文章,必须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在城市居住的市民免受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和教育、医疗高费用之苦;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对老人、儿童、流动人口、特殊人员以及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安全、安逸和优美的城市生活。

3 新型城镇化应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支撑

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发展的血液和动力。没有了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和基础。从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当工业化率达到中等发展程度之后,城镇化反过来就会成为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在人才、环境、技术和物质方面为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消费需求。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二者之间可谓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在过去,我国旧的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忽视产业发展,或者有产业,但无规划、乱布局的现象。大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和资金过于集中;中等城市建设工业基础优势和特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小城镇建设散漫、凌乱,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镇健康和有序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使全球经济迅速融为一体,国际产业体系的形成、产业项目的全球布局和生产价值的国际分工不仅客观上促进和提升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城市的布局、塑造和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借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同时,国内东、中和西部城市和地区之间也在加速和实现产业转移和梯度发展。因此,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我们既要优先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打造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突出品牌形象,又要因地制宜,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降低工业发展成本,节省用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要重视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既要加强具有增加就业机会、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和方便的生活性服务业,又要发展金融、电信、物流、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

4 新型城镇化应以组团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

组团式发展模式即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推进模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城市群概念提出之后,我国对城市群的内涵、发展路径、基本原则做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早已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增强综合承受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不仅在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同时还在不同功能区中还划分了各种类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目前,我国已经初具规模的十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关键是重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城市群内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分工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要借鉴和扬弃过去的小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和大城市论的优点和缺点,综合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通过大城市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中等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和产业发达的优势,不断挖掘潜力,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小城市或小城镇连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融入城市圈,夯实基础设施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素质,做好对大中城市的产业承接和主动融入工作。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已经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继续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是消除城乡对立,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之前,为了配合国际斗争形势和国内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除了在重点城市布局和发展了一批项目和工程之外,对城市和城镇发展基本采取的是限制和控制政策。改革开放后,从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着手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的策略。从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再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以增强综合承受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从理论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突出的是一个“新”字: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城镇化建设又好似一篇命题作文,中央出好题目,全国各地都在做,但做出的文章各式各样,内容不一;城镇化又好似大家都在炒的一道大餐,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因此,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如何炒好这道菜,需要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把握方向,廓清思路;更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只有摒弃旧的城镇化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支撑,以城市群组团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1]东方财富网博客.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OL].2012.

[2]张一博,乌云塔娜.投资是工业和城市化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J].科技资讯,2011(1):13.

F299.2

A

1671-0037(2014)11-20-2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12BKS093)”的阶段性成果。

黄耀霞(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市群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