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与建国初期的文学会议

2014-12-23 09:48刘军李灿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

刘军 李灿

摘 要: 建国初期,施蛰存得以文学家的身份参加各种规格的文学会议,是当时的文化机构和主流文坛对他在建国前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的一种承认。但施蛰存并没有被当时庞杂的思想改造系统所吸收和消化,成为其名正言顺的体制内的一分子。他一贯的自由率真的性情和无拘束的美学追求,仍清晰地保留在他此后的为文与治学中,成为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元素。

关键词: 施蛰存;建国初期;文学会议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6-0068-03

建国伊始,当时的主流文学界似乎有意识地将施蛰存收编为体制内的一部分。虽然施蛰存自己认为他的创作生命早已在1936年结束了,[1]2但1936年之后,他一直没有停止杂文和散文的创作。且以他在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现代派小说来看,在其多重身份中,文学家的身份特征是最鲜明的。

1950年7月22日的《文汇报》和7月24日的《解放日报》公布了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94位上海文学界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有巴金、施蛰存、许杰、梁京(张爱玲)、傅雷等人。[2]这是建国后上海重要报刊首次刊登有关施蛰存的报道文章。施蛰存与同时期在上海的其他文学家一道迎接新生的社会和时代,之前散兵游勇的创作状态或沙龙式的文人雅集被充满浓郁政治气息的文学会议所取代,之前因私人交往形成的文学情谊被一体化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1950年7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到会,他在会议上发表长达四小时的讲话,并成为文学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在大会开幕词中,主持人说:“我们希望经过这次大会,使我们自己——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对于毛主席‘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有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3]66夏衍作了鼓舞人心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我们要在文艺思想上团结,团结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所指示和在《共同纲领》第四十五条所规定的‘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的方向。”[4]14大会决议将成立上海市文联,以进一步贯彻毛主席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如果说将施蛰存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代表,体现了陈毅、夏衍等政界和文化界领导人对施蛰存的爱护照顾,那么,1953年施蛰存当选为出席全国第二届文代会的代表,则说明了此一阶段上海文化政策的持续性与包容性。1953年6月5日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都报道了魏金枝、罗稷南、陈伯吹、施蛰存等为出席全国文协代表会议的代表。6月14日的《新民报》也报导了这则消息。据《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记载,1953年9月,施蛰存赴北京参加了第二届文代会。[5]236这次会议相当隆重,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前往大会现场亲切会见与会代表,郭沫若、茅盾、田汉等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施蛰存1950年参加上海市文代会,1953年参加全国文代会,这个飞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蛰存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似乎他在逐渐朝文学主流势力靠拢,且不断受到主流机构的青睐。施蛰存在新的体制和新的文学秩序中,似乎已经找到比较安全稳妥的位置。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两次会议既是团结各派文学力量、共同发展和稳定新的文学环境的大会,也是让知识分子认清自身缺憾、找到自身不足、加强思想改造的大会,即政府通过行政的力量,以会议的形式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据《新民报》报道,施蛰存等当选出席全国文协会议的代表,与华东各地一部分创作干部共52人,集中十天时间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胡乔木同志1952年12月12日在全国文协学习会上的讲话、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关于文学和艺术部分、日丹诺夫在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的演讲。[6]据沈建中编撰的《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记载,1952年上半年,施蛰存在沪江大学参加思想改造。[7]2361953年,施蛰存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全体代表致电毛主席,表达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其中有这样的表白:“我们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工作离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还很远。今后,我们将继续改造自己,更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深入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掌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真实地反映伟大时代的雄伟面貌,创造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8]

施蛰存经过思想改造,加入主流文化机构和文学会议中,却并没有继续他的文学创作道路,除在报刊断断续续发表一些杂文随笔外,作为建国初期作家身份的施蛰存在逐渐暗淡,而作为教授、学者、翻译家的身份反而更加立体鲜明起来。对此,施蛰存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以后文学从属于政治,五十岁左右的作家几乎都自叹才尽,不得不让位青年人出来主宰文坛”。[5]99由此可以看出,主流的文学机构和文学会议想通过行政的力量来收编和改造像施蛰存这种由沦陷区(国统区)过来的知识分子,确实花了很大工夫,下了很大力气。而事实上,施蛰存他们的文化(文学)观念,以及观念背后深重的文化传统与崭新的共和国体制存在不小的裂痕。施蛰存没有被当时庞杂的思想改造系统所吸收和消化,成为其名正言顺的体制内的一分子,而是如一颗珍珠,在蚌壳里悄然孕育新的生长过程,他一贯的自由率真的性情和无拘束的美学追求,仍清晰地保留在他此后的为文与治学中,成为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元素。

参加文代会和参加作协,这种运作机制,与建国前施蛰存的文化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建国初,施蛰存听命于国家文艺机关,按照相关部门的政策办事;建国前,施蛰存主要是靠教育和文学这两种方式成为文人阵营中较特殊的一分子,且文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私人交往,与各自的政见关系不大。金理在论著中将施蛰存称作“施老大”,说他“做事不避苦、为人不趋时、内涵克己而体贴他人这样一些人格品质,其实正孕育着领袖之风”。[9]10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施蛰存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在文学交往或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快能成为一阵营中较为活跃的一分子,甚至成为其主力。

文学活动方面,施蛰存在青年时期经营过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等,也创办过《兰友》《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文学杂志。从这些书店或刊物的组成成员来看,施蛰存团结了当时非常重要的青年文学家,诸如戴望舒、张天翼、杜衡、穆时英等人,除施蛰存在《文饭小品》时期担任发行人之外,他总以编辑或主编的身份出现,且与周作人、沈从文、叶圣陶等人有良好的文学友谊。施蛰存创办的这些文学杂志成为他团结各派作家的阵地,他们之间既是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又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据《施蛰存年谱初编》记载,1940年4月,施蛰存抵达香港,全国文协港会及全国漫协港会在香港温莎餐室举行茶话会,欢迎施蛰存、丁聪来港。[5]229学士台当时居住着戴望舒、施蛰存、叶灵凤、穆时英、杜衡、路易士、胡兰成等众多文化界名流,形成学士台奇观。此一阶段的施蛰存,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和《大风》旬刊等报刊上撰文,发表了大量的爱国杂文和散文,积极参加当地的教育活动。据施蛰存的长子施莲回忆,当年在香港,戴望舒和徐迟是施蛰存家的常客,他们也会带一些文学界的朋友来看望施蛰存。

施蛰存即便是从事教育活动,也很能团结当时活跃在教育界的文化名流,每到一处,总能与周围的文学家保持融洽的朋友关系,且大家经常聚会,形成文人雅集的风景。施蛰存在松江教书时,常与朱雯、陆维钊等结伴上小镇茶馆喝茶饮酒。[10]9530年代,江苏省全省使用的初高中语文教科书十二册《当代国文》,便是松江中学的国文教师施蛰存、沈联璧、朱雯、徐震、王季思、陆维钊等联合编注的。[11]1621937年施蛰存到云南大学执教,与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的文化界友人交往频繁,据施蛰存回忆:“那时每逢课余备课后,大家就相互往来,像浦江清、朱自清、向觉明、冯友兰、魏建功、唐兰、沈从文、傅雷、杨振声、吴晗兄弟,还有闻在宥、滕固、凤子等人都很密切,有时参加一些聚会、茶会,接触的人更多一些。冰心每周都请朋友们去她的住所喝下午茶,有咖啡,也有普洱茶,还有牛肉汁茶,我也参加过几次。”[5]83

施蛰存参与的这种文人雅集,体现为一种自然的、纯粹的人情交往形式。大家因共同的文学爱好或文学追求而聚到了一起,又会随着时局或文学观念的变化而风流云散。但整体看来,这种情谊是坚固且持久的,并不会因政治因素而减损它的人情魅力。施蛰存晚年撰写了《滇云浦雨话从文》《怀念云南大学》《丁玲的傲气》《〈浦江清杂文集〉序》《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纪念傅雷》等饱含深情的怀人记事之作,而从目前出版的文章看来,施蛰存没有发表过一篇关于参加文代会的文章,甚至找不到他回忆19世纪50年代初期为主题的散文,对于这个转折的时代,晚年施蛰存保持了沉默。以群指出:“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大会,曾经邀请施蛰存参加,但他拒绝了出席;今年(1957年)五月上海市委举行宣传工作会议的时候,也邀请了施蛰存参加,他依然拒绝了出席。”[12]19此文是批判文章,有不实成分,施蛰存确实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但通过以群的指责,可以看出施蛰存此一阶段在上海文人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并不是畏惧政治与权力,而是他一贯的自由心性使然。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名单[N].文汇报,1950-7-22;出席本届文代大会代表名单[N].解放日报,1950-7-24.

[3]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艺术处.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五〇年上海文艺工作大事记)[M].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艺术处,1950.

[4]夏衍.更紧密地团结 更勇敢地创造——在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报告(一九五〇年上海文艺工作大事记)[M].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艺术处,1950.

[5]施蛰存,沈建中.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本报讯.学习社会主义理论[N].新民报,1953-6-14.

[7]沈建中.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 世纪老人的话:施蛰存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8]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向毛泽东主席致敬电[N].人民日报,1953-10-8.

[9]金理.从兰社到《现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0]沈建中.遗留韵事 施蛰存游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11]金坚范.浓得化不开的情结[G].校友通讯,2004-11-30.

[12]以群.施蛰存并未做定了“第三种人” [J].文艺月报,1957(8).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的主要贡献——基于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的文本研究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建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化”叙事——以《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为例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建国初期新乡地区的引黄济卫工程及其影响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建国初期我军院校的正规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