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挂线术联合置管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12-25 02:10杨年美王志亮王晓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脓腔换药脓肿

杨年美 王志亮 王晓林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610072)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常由内痔擦药不当,痔核化脓感染或肛腺感染引起。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肛门外无病症,肛门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行走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可扪到直肠壁上卵圆形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41.63±10.94)岁,病程 4~12 d,平均(7.21±2.63)d;对照组男 10例,女 5 例,平均年龄(41.63±10.94)岁,病程 3~14 d,平均(7.17±3.43)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全套、输血、手术全套、小便常规、心电图、腹部彩超、胸部X线等,排除手术禁忌证;专科检查:肛门指检、镜检;局部备皮,术晨灌肠。

1.2.2 手术操作 所有病例均左侧卧位下采用腰俞穴麻醉,麻醉成功,观察无不良反应后转截石位,常规消毒会阴部及肛管直肠下段,检查脓腔范围和内口位置,在双叶肛门镜下,手术刀从脓腔波动最明显处做一纵行切口,对照组内口与纵行切口间以探针勾通并挂橡皮筋予慢性切割引流,观察组则通过切口置入橡皮引流管至脓腔最顶端处。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止血药防止出血,进流质少渣饮食控制大便2 d,每日苦参汤坐浴熏洗。创面局部常规消毒后,观察组通过引流管以甲硝唑溶液反复冲洗脓腔,切口处放置紫草油纱条,纱布固定。对照组则切口处放置紫草油纱条即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换药疼痛程度、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观察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缩短术后愈合时间、减轻患者术后换药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S) 例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S) 例

组别 n 手术成功 愈合时间(d) 复发及后遗症 术后换药疼痛(2~3级)观察组对照组15 15 15 15 14.38±2.37 24.71±5.81 00 73

2 讨论

直肠黏膜下脓肿是常见的高位脓肿之一,在肛提肌以上,位于直肠黏膜与直肠环肌之间。临床上以全身症状为主,但较其他高位脓肿轻,局部症状不明显,肛门外观无异常,肛门镜下可见直肠黏膜局限性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对应位肛窦充血、水肿。指检可触及直肠壁有局限性柔软的包块,位置较低时,肛管直肠环受炎症浸润而变硬,有时可扪及深达凹陷的肛窦[2]。因直肠黏膜下脓肿位置较高,传统切开挂线术后换药时难以将引流条置入脓腔最顶端,导致引流不畅,伤口愈合时间长,且换药时患者疼痛明显。本术式采用橡皮引流管直接置入脓腔最顶端,起到了持续引流作用;每天换药时可通过橡皮引流管注入甲硝唑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使脓腔内残留的粪渣及坏死组织得以及时清除;橡皮引流管的持续异物刺激作用,促使肉芽组织迅速填充,加速脓腔闭合:上述优点使本术式在术后愈合时间及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较简单、便捷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1]张东铭.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4

[2]赵自星.实用肛瘘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

猜你喜欢
脓腔换药脓肿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新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颜面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脓腔破溃愈合1 例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介入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