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层法在软土地基堤防加固上的应用

2014-12-31 11:22彭常青吴长江贺金仁张李萍
浙江水利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堤顶堤防滑动

彭常青,吴长江,贺金仁,张李萍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软土的含水率高、承载力低、物理力学指标差、灵敏度大,软土地基上的堤防往往出现堤顶裂缝、堤后隆起现象,这是由于堤防整体失稳引起的。而由于软土的灵敏度高,受扰动后抗剪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出现流塑现象,因此在堤防加固过程中,要慎重选择加固方案。特别是某些地基处理措施,不仅投资大,施工要求较高,运用不当还会增加施工期老堤的滑动风险,加剧堤防的滑动。镇压层法作为最古老的滑坡处理措施,不仅施工简单,质量可靠,在场地允许的范围内,投资往往也最节省。根据近年来对软土地基上失稳堤防的加固实践,以相对典型的浙江省东苕溪北塘和浦阳江下四湖某堤段为例,介绍镇压层法在堤防滑坡治理上的应用。

2 镇压层法的基本理论

镇压层的作用[1]:①镇压层的作用是起抗滑平衡作用,通过增加抗滑体的抗滑力矩来克服滑动体的滑动力矩,进而提高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②在镇压层的竖向荷载作用下,使地基因加荷而受剪的应力状态得以改变,压制地基因荷载而出现的塑性挤出和地面隆起的趋势;③在镇压层的竖直荷载作用下,使软土地基产生部分固结,从而提高镇压层下的地基强度。

镇压层法的基本理论为土质边坡抗滑理论,堤防工程一般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在不考虑空隙水压力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Wi为第i滑动土条的重力,kN;αi为第i滑动土条底滑面的倾角,°;li为第i滑动土条滑弧长度,m;ci为第i滑动土条底面的粘聚力,kPa;φi为第i滑动土条底面的内摩擦角,°。

定义经过滑动圆弧圆心的铅垂线为轴线,由图1可知,轴线左侧为主滑动区域,轴线右侧为阻滑体区域,根据公式当增大轴线与坡面交点f右侧区域的土体重量时,其抗滑力增大,滑动力减小(负值),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

设计镇压层尺寸时,其宽度和厚度均不能太小,否则起不到镇压的作用。根据经验:

镇压层宽度b=(2.0~3.0)H

式中:H为堤坝的高度,m。

此外,镇压层的厚度还应小于软土地基上的极限填筑高度,以免由于压载超出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产生新的剪切破坏[2]。

式中:Cu为软土不排水剪的凝聚力,kPa;γ为填土的容重,kN/m3。

镇压层的具体尺寸需根据堤身的高度,地基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通过堤身整体抗滑稳定分析确定。

3 东苕溪北塘某堤段工程

3.1 堤防基本情况

该堤段总长约2.10km,根据流域规划该段控制堤距为90.00m,上游0.70km(桩号0+000~0+700m)河段现状堤距约400.00~100.00m,满足规划要求,下游1.40km(桩号0+700~2+100m)河段现状堤距约60.00~80.00m,需进行退堤,最大退堤幅度30.00m。

地质勘探揭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Ⅰ层粉质黏土,厚度4.90~6.10m,含水率ω=15.2% ~28.4%,孔隙比e=0.571~0.930,为堤身填筑土;Ⅱ层粉质黏土,厚度0.00~4.00m,含水率ω=24.0% ~32.5%,孔隙比e=0.766~0.927,堤防沿线均有分布,为地表硬壳层,但由于老堤在历次填筑过程中,直接在堤后取土,因此堤后现状有连片的鱼塘,在鱼塘内该层缺失;Ⅲ层淤泥质黏土,厚度4.00~8.00m,在鱼塘、水田处直接揭露,含水率 ω=34.9% ~57.1%,孔隙比e=1.016~1.734,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差,是堤身稳定的控制性土层;Ⅳ层黏土,揭露最大厚度13.25m,含水率ω=19.7%~31.7%,孔隙比e=0.594~0.896。各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1。

堤防设计断面 (见图2):堤身高度约8.50m,堤顶高程9.00m,顶宽6.00m,迎水侧、背水侧坡比均为1∶2.5,背水坡高程4.00m处设6.00m宽防汛道路。

表1 北塘某堤段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图2 东苕溪北塘某堤防断面图 单位:cm

3.2 堤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工程于2010年10月开工,施工单位开始堤身土方及镇压平台填筑,2011年01月15日施工过程中,桩号1+940~2+070m段,长约130.00m堤顶出现裂缝,背水坡防汛道路、镇压平台出现隆起现象;2011年03月01日桩号0+810~1+395m段约585.00m,2011年03月07日桩号0+940~1+020m段约80.00m相继出现了类似问题。

由于初步设计阶段鱼塘段未布孔,地质勘探揭示淤泥质黏土厚仅为2.00~3.00m,考虑清表后淤泥质黏土层厚只有0.50~1.50m。施工过程中对滑坡段补堪后发现,鱼塘内淤泥质黏土层厚度达4.00~8.00m,且该层为流塑、高压缩性软土,对该段进行整体稳定分析后发现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仅0.91~0.98,堤防处于失稳状态,计算滑弧与现场滑动面基本吻合。

3.3 加固处理设计

该段堤防出现堤后隆起、堤顶裂缝现象实际上是堤防整体失稳,本质是堤身新填筑土重量超出了堤基淤泥质黏土的承载力,导致土体发生剪切破坏。为此设计单位提出了如下处理方案:

(1)堤后塘渣镇压。在堤脚防汛道路隆起处加宽、加厚镇压平台,通过加载反压增加堤防的抗滑力。该方案的优点是施工简单,质量有保证,见效快;缺点是需新增部分占地。

(2)排水固结法。借鉴海堤地基处理经验,在堤脚防汛道路处设塑料排水板或砂井等竖向排水井,然后在背水坡镇压平台上分级加载预压,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逐渐固接,土体强度逐步提高。该方案的优点是经加固后土体可固结70%~80%以上,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提升幅度较大,且不需要额外占地。缺点是从施工到土体固接完成需要的时间较长,另外为满足堤后加载需要,背水坡防汛道路处客观上也需额外增加镇压平台。

(3)地基处理法。在背水坡防汛道路处设4排间距、排距均为100cm的D60水泥搅拌桩,通过水泥与土的物理化学反应后,使堤基淤泥质黏土的性能发生变化。该方案的优点是经搅拌桩加固后的堤基物理力学指标显著提高。缺点是由于堤基淤泥质黏土灵敏度高,在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土体产生扰动,土的抗剪强度显著降低,诱导滑坡进一步加剧,且从施工完毕至发挥设计强度一般需要90d左右,时间相对较长。

综合考虑施工速度、质量控制和投资,且堤后现状均为鱼塘,政策处理也相对较容易,此次采用了镇压法进行加固处理。经计算将原设计镇压平台整体抬高1.50m,宽度增加到12.00m后见图2,其整体稳定安全系数提高至1.12~1.29,满足规范要求,且略有余度。目前该段已经施工完毕,此后均未发生新的滑动,镇压效果较好。

4 浦阳江下四湖某堤段工程

4.1 堤防基本情况

该堤段总长约1.00km(桩号0+000~1+000m),地质勘探揭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Ⅰ0层人工填筑碎石土,碎石粒径以6.00~10.00cm为主,厚度约2.00~3.50m,为背水坡镇压平台填筑料;Ⅰ1层人工填筑粉质黏土,厚度为5.20~7.70m,含水率=22.1% ~38.2%,孔隙比0.677~1.057,为堤身填筑土;Ⅱ2层黏质粉土,厚度约为1.90~3.30m,含水率 =24.2% ~35.0%,孔隙比 0.720~1.003,为地基硬壳层,迎水面该层缺失;Ⅲ层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塑~流塑,厚度为14.10~17.30m,含水率=30.8% ~47.8%,孔隙比1.007~1.358,该层物理力学指标低,是堤防稳定的控制性土层;Ⅳ1层黏质粉土,厚度约为1.60~2.70m,含水率=29.4% ~37.2%,孔隙比0.885~1.066;Ⅶ层含泥砂砾石,松散~稍密,该层未揭穿。各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2。

堤防断面尺寸 (见图3):堤防高度约12.00m,为斜坡式土堤结构,堤顶高程12.00m,堤顶宽约5.00m,迎水面坡比约1∶1.7,背水坡高程约8.00m处有5.00~6.00m宽镇压平台,镇压平台以上坡比1∶2,平台以下为干砌石矮挡墙,背水坡地面高程5.00~7.00m。

表2 下四湖某堤段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图3 浦阳江下四湖某堤防断面图 单位:cm

4.2 堤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12年11 月上游段 (桩号0+154~0+448m)294m堤顶出现了2cm左右贯通性裂缝,至2013年11月堤顶裂缝基本全线贯通,宽度2~5cm。对该段进行整体稳定分析后发现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仅0.82~0.99,堤防处于失稳状态,计算滑弧入口位置与堤顶开裂位置基本重合。设计单位对堤防滑动的原因有3点:

(1)迎水坡堤脚掏空和堤基深厚软土层是堤防失稳的内因。该河段为浦阳江险工段之一,江道顺直、狭窄,堤脚冲刷较严重,深泓逼岸,目前该段堤脚已无滩地保护;堤防对岸为驳船码头,每天过往船只频繁,河道水面宽度不足100m,船行波的作用加快了堤脚的淘刷。

(2)堤顶重型车辆的通行是堤防失稳的外因。堤防所在地附近工地较多,堤顶为其主要的交通道路之一,每天20t以上的重车频繁通过,加大了堤防的滑动荷载。

(3)迎水面堤防较陡也是堤防滑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现状迎水面坡度仅1∶1.7,且堤身土方填筑也较松散,坡面失稳的可能性也较大。

4.3 加固处理设计

根据堤防滑动的成因分析,该段堤防不仅要解决堤防整体稳定、坡面局部稳定,还需要解决堤脚防冲问题。而由于背水面现状稳定且完好,因此在迎水面加固比较经济合理。设计阶段对镇压法、地基处理法、灌注桩抗滑等进行过经济技术比较。考虑到塘渣镇压具有施工简单,投资省,见效快,施工质量也容易控制,本次选用了镇压层法进行加固。

加固后的方案 (见图3)。在堤脚高程5.0m(现状河水位4.5m)处设9.8m宽塘平台,其中内侧塘渣宽6.8m,外侧抛石3.0m,坡面结合减载将坡度放缓至1∶2.5,堤顶设2.0m高混凝土防洪墙,同时要求限制堤顶重车通行。经计算其整体稳定安全系数达1.19,满足规范要求,且略有余度。目前该段也已经施工完毕,施工后堤防未出现过滑动,镇压效果较好。

5 结语

(1)采用镇压层法处理软土地基上堤防的稳定问题,施工简单方便,且不需要特殊的施工机具,施工质量容易控制,镇压效果显著;用于镇压的填料可就地取材;位于背水坡的镇压平台不仅能起到压渗作用,又在洪水期间可作护堤抢险的工作场地。

(2)镇压法增大了地基的沉降量,因此对于土堤、土坝等可以承受较大沉降量的柔性建筑物运用比较合适,对变形敏感的混凝土或砌石挡墙堤防或附近有房屋的场地而言,不宜采用。

(3)镇压平台填筑时需控制施工速度,大量工程经验表明,由于填土速度过快,地基强度降低的幅度可达10%~20%左右,施工过程中产生深层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1]俞仲泉.水工建筑物软基处理[M].北京:利电力出版社,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堤顶堤防滑动
鹤山市西江大堤加固处理工程设计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堤防抗冲刷及稳定性分析
潜堤传递波高系数研究
水利名词:子埝
水资源保护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探讨
传动轴滑动叉制造工艺革新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黄河堤防工程土质堤顶的维修养护探析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