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医产学研携手添彩“中国制造”
——访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孔祥清教授

2015-01-06 11:10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主动脉瓣室间隔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

跨界合作,医产学研携手添彩“中国制造”
——访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孔祥清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

孔祥清教授主持第一届CIC开幕式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孔祥清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课题,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据记者了解,这也是江苏省医疗卫生组唯一荣获此类奖项的项目。

2015年元旦过后不久,借孔祥清教授赴京参加学术研讨会议之机,本刊记者就此获奖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他倡导并坚持的医、产、学、研“跨界联合”,汇聚创新合力,推进我国医疗器材创新发展的科研理念,做了独家专访。

国际首创,领跑世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采访一开始,孔祥清教授首先对“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回顾。

孔祥清教授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外就开始研究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这一疾病了,而且治疗的目标,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器械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期封堵技术的临床应用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病人的室间隔缺损无法用这些封堵器关闭,而能用这些封堵器关闭的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7%……”

孔祥清教授继续回顾说:“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当时临床应用的封堵器设计存在着‘三难':一是室间隔缺损附近有主动脉瓣膜、心脏传导系统等重要组织,一旦受到植入封堵器的损伤,便会威胁患者生命。二是左心室内压力可以超过100mmHg,封堵器在此高压力下容易移位甚至脱落。三是室间隔缺损形状各异,有窗型、喇叭型、膜部瘤型等,因此感悟到封堵器的设计要相当精巧,既要在不影响邻近组织的情况下牢固固定在缺损处,还要满足缺损不同形状的需要。”

对此孔祥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操作也有两难:一是大部分室间隔缺损小于5mm,用导管寻找该小缺损困难。二是从外周血管到达缺损的路径呈S形,导管很容易打折甚至断裂;而且儿童患者血管纤细、弯曲,操作难度更大。后来在珠海的一次国内学术会议上,我突然被触发了‘灵感',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工'字型结构作为固定物体的一种方式,如果把这个‘工'字竖起来,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固定和堵住缺口的上下段呢?于是,我在随手携带的笔记本上画出了一个‘工'字型的架构,并找到工程设计师进行设计和修改,制造了一个镍钦合金丝编织成的‘工'字型双盘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不断完善后,到了2007年,我们成功地用这种创新的封堵器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6岁儿童完成了国内首例新型封堵手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续,这种封堵器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这项研究也很快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此后,我们再接再厉,又创新性地在封堵器表面使用纳米镀膜技术,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型介入治疗器械的‘从有到优',并且制定了一整套翔实完善的临床操作规范,包括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流程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实现了创新器械的‘从优到用'……”

据记者了解,经过孔祥清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完善后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这一临床应用新技术,不仅是由中国医生在国际首创的一种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器械,也是我国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出口到国外的封堵器系统;这一技术目前领跑了世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尖端技术水平的创新科研项目。同时,该项目还荣获了2013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采访中孔祥清教授谦逊地说:“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不仅是对我们团队这项技术的高度认可和鼓励,更是对正在努力实现‘中国创造'技术的广大专家们的鼓励和认可,也是对转化医学未来蓬勃发展的鼓励和认可。我心中的喜悦不仅仅是因为这项技术获奖,也不是简单地解决了某一个疾病,而是发明了这项技术和产品后,能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项新的技术中获益,这是最值得开心的。”

再成热点,创新经导管瓣膜置入技术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另一项由孔祥清教授主持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植入装置,已完成动物实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当记者提及这一话题时,孔祥清教授说,由于老年瓣膜退行性变发病率不断上升,主动脉瓣狭窄(AS)已成为西方老年患者接受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在我国,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瓣膜病也正成为继冠心病、心律失常后受到高度重视的一项老年心血管疾病。这项研究就是针对这一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老年疾病开展的。

“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外学者Criber教授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开创了微创主动脉瓣膜治疗先河。”孔祥清教授继续说,“近10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该项技术能够很好解决不适合外科手术病人的主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也为此类病人提供了出路,因此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成为近几年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受到了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医生的青睐;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才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如治疗适应证还不够广泛,70岁以上病人是基本要求;器械还是很大,运送到体内还要很大的输送系统;器械还不是可以回收的,要求一次性释放成功;瓣膜寿命还不长,一般还不超过10年;手术过程中还有各种并发症,有些并发症还很严重,中风、主动脉瓣膜反流以及局部血管并发症有时还是致命的。针对上述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一些问题,全世界的医生们在不断努力,进行新器械的研发,手术过程的优化等等……”

孔祥清教授坦陈:“尽管我国医生在此领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而且我们的探索热情一点儿也不比国外同仁低,但我国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许多,其主要原因有:我国还没有市场化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器械,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有些医院已经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但是没有作为常规手术开展。进口的产品还非常昂贵,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机会享受该项新技术的成果。我国还没有固定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治疗团队,缺乏足够的经验。”

孔祥清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上述情况下,从2004年开始,我们课题组即与浙江杭州启明医疗公司合作,开始设计并研发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相关器械。经过艰苦的努力,2007年在国家863高科技技术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术的相关器械,在2011年完成了国家体外检测和大动物实验。2011年,我们首先在越南心脏病中心完成了首例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术,并于2012年通过SFDA的备案,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作为首席研究者,开始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完成近2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初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科研成果凝聚了医院、医疗器械公司的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将是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一大进步和提高,也将为我国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提供价廉物美的治疗,成为他们的福音……”

尽管如此,孔祥清教授仍认为:“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各项工作还刚刚起步,与世界范围内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一样,仍面临很多的挑战。但不管怎么说,国产瓣膜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经导管瓣膜置入技术的热点话题,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大事,也将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作出积极的贡献。”

利国利民,“跨界合作”推进医疗器材国产化进程

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并进一步指出:“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不断创新。”而孔祥清教授领衔的这项荣获国家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科研课题,事实上已经成功地将来源于医疗一线的创新思想与当今先进的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跨界合作”,更实现了“中国创造”。

对此认识,孔祥清教授首先介绍说:“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我们的国产产品一直处于不被认可的尴尬境地。过去我们一直都是跟着国外的医械企业在做,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好的产品不断应用到临床上,但总的来说原创性的发明创造还比较少。事实上,我们有很好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更好的‘中国创造'。”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推进‘中国创造'的步伐?”孔祥清教授坦言,“对此问题,我有这样几个体会:一是要创造一种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二是要形成一种机制,让更多的医生愿意主动去创新。在这方面,2014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国内率先出台了支持临床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研究转化的科技九条,鼓励有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临床研究人员进驻相关企业,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江苏地区的快速、有效转化。三是我们要更好地搭建平台,重视研究力量的整合,促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并让这些‘有想法'的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类似于‘中国介入治疗论坛(CIC)'这些平台来解决,实际上这也是创新。”

孔祥清教授还认为:“当然,创新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既可以搞应用创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也可以是系列性的创新,更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原创性创新,这些都属于创新的范畴。所以说创新不是局限于在某一个‘点'上的,它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既可以是‘点'上的创新,也可以是‘面'上的创新,这都应该是我们支持和鼓励的。”

谈到如何打造临床专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以及产业和投资界紧密沟通探讨的平台问题,孔祥清教授认为:“有人将企业和投资者看作科研的赞助商,其实这个说法完全不正确。”他举例说,“比如在‘中国介入治疗论坛(CIC)'这个平台上,企业和投资者实际上不是赞助商,而是类似于会员制下的一个平等参与者,应该看成是这个平台的会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临床专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以及产业和投资界是在共同创建这个平台。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实现医疗器械创新的机制,而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会议。这样,大家有了创新的想法,才更容易变为现实。类似CIC这样的平台搭好之后,在平台上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产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创新。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医生、企业、投资者共同获益的机制。”

孔祥清教授继续阐述说:“要实现‘中国创造',我们就不能纯粹地从经商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搭建CIC这样的平台,大家可能不一定能够立即从这个平台中获得什么,但在搭建这个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研制出新的产品来,这本身就是大家对整个医学事业的贡献。某个企业来参与平台建设,今天也许没有你理想的产品,但也许明天、后天,平台上产生了你认为比较好的发明,那么你就可以拿去做,然后再产生利润回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造出更新的、更适合临床需要的产品,之后企业再去生产,并取得利益——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采访即将结束时孔祥清教授强调说:“总之,医疗器材的国产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国外成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我国的医、产、学、研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企业也还面临着技术相对落后和规模较小等制约条件。通过这些年与企业的合作,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国家很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的产学研的协调机制。现在很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宝贵想法,但我们还没有一系列的政策和环境来帮助他们将想法变成现实,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就这样流产;也有一些有想法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掌握材料、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满腔热情,但要么不知道怎么做,要么凭想象做,这样做成的产品往往不符合临床实际,临床不能用。因此我建议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让医疗卫生人员参与到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同时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医疗卫生工作中,使他们浑然一体。这样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到医、产、学、研的全方位‘跨界合作',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医疗器材的国产化进程……”

专家简介

孔祥清,主任医师、教授,德国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系美国心脏介入协会(FSC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结构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介入性心脏病学,尤其擅长结构心脏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能独立完成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手术,已完成各种心导管手术1500多例。曾赴德国留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0余次被邀请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并做讲座和发言。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级课题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省政府、卫生厅、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各种级别的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重大病人抢救奖1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我国第一部详细介绍有关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教材;另参编医学专著10余部。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主动脉瓣室间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