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别董大》 《塞下曲》

2015-01-07 12:34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黄云北风吹岑参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盛唐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维、孟浩然之外,高适、岑参也是并称的。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皆因边塞诗而著名。他们的诗作笔力雄浑,气势奔放。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别前景物:落日、黄云、狂风、飞雪,勾画出一幅富有主观情感的苍凉之境。“曛”,意为天色昏黄。日暮黄昏,且又寒雪纷飞,于北风狂卷之时,唯见遥空断雁。这是怎样一种盛大的悲凉?以示对友人处境的深沉忧虑。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猛一回转,写出对好友的宽慰之语,慷慨悲壮,出自肺腑。两人此时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人以其内心之悲,写别离之壮,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深情浓郁的一笔。我的朋友啊,不要为自己的前程忧愁,也不要担心将来遇不到知音,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诗人一扫送别诗缠绵忧怨的老调,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又如此坚定不移。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昭然可见。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而盛唐时却是胡乐流行,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曾赋诗赞曰:“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有多少知己深情,令我们感动不已。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世间多少真豪杰

“大漠荒原”“号角鼓声”“金戈铁马”“弯弓大刀”……这些都是英雄出场时的必备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卢纶的《塞下曲》中,都将精彩呈现。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应和之作。而这一组《塞下曲》六首,却写得雄壮豪迈,气势非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是其二,引用了“飞将军”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而我现在要介绍的这一首,是其三,描写边塞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逃跑的敌军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寒冷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溜走。他们的行踪首先暴露给了已经栖息的大雁,这些大雁因为受到惊吓而高高飞起。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决定亲自带着轻装的骑士,在大雪纷飞之夜追击残敌。这时候,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都落满了雪花。刀剑和弓箭上的“冷光”,与雪花的“寒光”交相辉映,那种无可遏制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诗人善于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细节,达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他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够满足,因为没有把追击的结果作出交代。但惟其如此,才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这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时,一首诗好胜过雄兵百万。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黄云北风吹岑参
北风吹
回乡记
北风吹
山房春事(其二)
我还差一票
北风吹
又恨又爱是岑参
又爱又恨是岑参
黄云:一个学者型官员的堕落史
被熟人套牢的区长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