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笺纸为例

2015-01-07 07:43张广冉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笺纸风格

张广冉

摘 要:明清之时纸张的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纸张的品类、品质都有很大提升,笺纸作为高档的加工纸成为明清之时宫廷用纸的首选。本文试以纸张为切入点,探讨纸张与明清台阁体、馆阁体书法风格生成,点名纸张在表现书法风格特征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笺纸;风格;台阁体;馆阁体

宋元之际各类笺纸玲琅满目,尤其是宫廷内府之制更为华丽精美。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载:“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有白箓、观音、清江纸,皆出江西;山斋俱当多蓄以备用。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面砑光如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磁青纸如段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高丽别有一种,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1从以上文献中对宋元时期加工纸的记载来看,加工纸的种类、样式、花色皆比唐五代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笺纸的种类,这也从侧面反衬出宋元时期士大夫追求文人情趣的表现。此外,宫廷内府所用之纸制作则更加的讲究,除了选料、染色、涂蜡等加工程序外,还增添了印花、洒金等手段,使得纸张更为精美、奢华。

到了明清,笺纸的生产承宋元之传统,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明屠隆《考槃馀事·国朝纸》载:“永乐中,有小笺纸,出江西临川。有大笺纸,出浙江上虞。今之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洒金笺。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洁白。有印金五色花笺。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近日吴中,无纹洒金笺纸为佳。松江潭笺,不用粉造,以荆川连纸,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新安仿造宋藏金笺纸,亦佳。有旧裱画卷绵纸,作画甚佳,有则亦收藏之。”2除了对各类加工笺纸的梳理外,屠隆还详细的介绍了造葵笺、染宋笺、造搥白纸、造金银印花笺、造松花笺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虽然笺纸在唐宋之时便被文人墨客所使用,但尚未得到普及,到了明代笺纸的使用得到了繁荣。书画家提倡使用纸底笺纸,且出现了如对联、长卷乃至六尺、丈二的尺幅。清代笺纸承明代之制,总类亦繁,且清朝帝王如康熙、乾隆酷爱书画,甚至在当时起着引领时风的作用,他们不惜工本,组织工匠,开设纸坊,仿制出各类前代名纸。清阮元《石渠随笔》载:“明仁殿纸,与端本堂纸略同,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三字印,乾隆年亦有仿明仁殿纸,亦用金字印。梅花玉版笺,极坚极光滑,上用泥金画冰纹,间以梅花。乾隆年仿梅花玉版笺,亦用长方隶书字硃印。玉粟笺,极大者极难得。御笔画《盘山全图》用此,长约六尺余,宽三尺余。御笔小品多用粉笺、蜡笺,皆新制者。乾隆年间又仿造圆筒侧理纸,色如苦米,摩之留手,幅长有至丈余者。”3从以上文献记载来看,明清之际的加工笺纸大都制作精良,光亮鲜美,并辅以配色、描龙、洒金、印花等手段更显得富丽堂皇、五光十色,极具皇室之气,而这种精致的笺纸也只有帝王大臣方可使用。

明清之时在皇室中盛行的台阁体、馆阁体正是在这样高品质的笺纸上才更显得墨韵全无,了无生气。明代台阁体与中书舍人有关,黄佐《翰林记》载:“国初令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中书舍人。”4中书舍人一职主要负责朝廷书写工作,皆为善书者,在明初以沈度、沈粲兄弟为代表,尤其是沈度深受明成祖偏爱,并有着“我朝王羲之”的美誉,可见沈度书法在明代前期的风靡与帝王的推崇密不可分。传世纸本小楷作品《敬斋箴》虽其点画匀净、工稳,但与文人气息想去甚远,且沈度作为最负盛名的台阁体书家多为皇家制诰,其使用的金版玉册必定为优质的加工纸张,借于此,在书法风格则更显的雍容华贵,意趣寥寥,其书写的规整化毕竟服务于宫廷之需,完全契合了帝王的审美标准与取向。所以,“二沈”书法的取尚始终依托皇室需求且以高端笺纸为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应制色彩。正是在这样的约束之下,台阁体书家于书法所寄托的抒情、意趣一步不窥,可以说是扼杀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同时阻碍了书法艺术朝着表情达意的方向发展。

清代馆阁体的发展与明代台阁体一脉相承,在风格表现上呈现“乌”、“黑”、“光”的特征,這与清代科举考试和帝王的偏好必不可分。首先清代的科举考试十分重视考生书写的书写能力,书写的规范、标准直接决定了士子登科入仕的成败。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5科举考试即以这种珠圆玉润的楷书来衡量考生书写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了程式、呆板的书体风格。除了科举考试外,张照、汪由敦、梁诗正、董邦达等官居高位的重臣常与帝王切磋翰墨,他们的作品常悬挂于宫廷内府以作装饰,代表着皇室的审美取向,成为了馆阁体书法的主流。其中,康乾之际“董赵书风”的风靡占据了清代前期书坛,帖学的衰微也源自于此。因为,帖学发展至清代,书法的尺幅有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条幅、对联、中堂等幅式。董、赵书法以小字居多,而在清代在不改变笔法的前提之下,用大尺幅的纸张写董、赵书法显然是难以支撑。况且,前论提及清代帝王如康熙、乾隆雅好翰墨,并仿制出多种前代优质纸张。这种纸张表面多经涂蜡、施粉、洒金等加工纸张,质地厚实。帝王及其身边的重臣在使用的时候,墨极难入纸,浮于表面,所以,学董赵难见其神韵,只是徒有虚表。正是因为于此,清初帖学的衰微才每况愈下,只落得圆熟、华丽、靡弱的地步。而高档加工纸使用虽然展现了皇家气象,但从书法本体发展的角度来讲,选择合适的纸张书写恰当的书体才能更好的推动书法的生存与发展。

余论

书法风格的形成受多元素的影响,其中取法、历史背景、书家气质禀赋等占主导作用。但,纸张毕竟是书法的载体,换言之,纸张质量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书法风格的表现,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应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观察和理解,前贤虽有善书者不择笔墨的言论,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纸张对书法风格的表现可见一般。而纸张看似在书法研究的外围,实则不然。纸张对推动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法本体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长物志》清道光光绪间粤雅堂丛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37)

[2]明.屠隆.《考槃馀事》.明陈眉公订正秘笈本(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22)

[3]清.阮元.《石渠随笔》卷八.清阮亨扬州珠湖草堂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65)

[4]明.黄佐.《翰林记》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178)

[5]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清光绪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本(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29)

猜你喜欢
笺纸风格
鲁迅对笺纸情有独钟
探寻古典艺术之美
用手撕出来的建筑模型
笺纸与笺谱中的文人志趣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