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急时应急”推进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2015-01-08 15:12苗雨丰
国防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事行动民兵战争

苗雨丰

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日益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民兵担负繁重多样的非战争军事任务,军地双方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加速推进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急时应急”的坚强基础支撑力量,确保有效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构建军地联合指挥体系

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政治敏感性强、联动力量多元、组织协调复杂等特点,需要建立政令统一、高效顺畅的军地联合指挥体系,先期制定针对多性质、多环境、多情况的处置预案,确保第一时间能够有效处置应对。同时,应完善相应配套政策法规,确保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法可依、依法行动。

着眼高效顺畅,组建军地联合指挥机构。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为指挥核心,以省军区各级指挥机构和各级政府应急部门为主体框架,按照集中指挥、减少层级、便于行动的原则,抽调能指挥、懂专业的精干人员建立军地联合指挥机构。遂行边境管控、反恐维稳等任务时,以省军区系统为主进行联合指挥,以民兵为主体力量完成封边控边、反恐维稳任务,地方政府、医院、民警等力量参与负责情报、交通、医疗等相关保障。 处置抢险救灾、公共事故等突发事件时,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进行联合指挥,民兵作为突击力量配合地方专业队伍参与处置行动。

着眼完备实用,制定周密可行处置预案。省军区紧密结合民兵担负的应急处突任务,把各种安全威胁、任务性质、事态发展规律、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考虑清楚,确实掌握历史、社情、民情、交通状况等相关要素,立足复杂情况,综合分析特点规律,制定一整套周密细致的应急处突预案体系,并及时与地方应急部门联合会审,重点对情况判断、组织指挥、兵力运用、后装保障等要素逐项对接论证,使军地双方预案有机融合,形成军地互补、上下衔接、配套完善的方案体系, 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应对。

着眼长远实效,制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领域广泛、情况复杂、性质特殊,与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境内外媒体关注度高,政治敏感性强,极易引起新闻传媒炒作,产生广泛政治社会影响。鉴此,必须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区分、组织指挥和工作程序,确保民兵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依法审批、依法动兵、依法行动。省军区系统应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细化完善战备制度,进一步明确担负任务、建设标准、指挥机制、动兵权限、装备建设、各类保障等要素内涵,为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配套政策法规。

二、编组素质优良专业队伍

人员队伍专业化是有效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的基础条件,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质量、分类建设的原则,调整组建规模适当、专业齐全、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提高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

优化编兵结构布局。根据当地人口、民族、经济、地理等因素合理确定兵员分布,在重要交通沿线重点抓好要线护路、交通运输、道桥抢修等专业力量建设,沿江河地区重点加强舟船分队等抗洪抢险力量建设,山区重点加强森林防火救灾力量建设,边疆民族地区重点加强情报信息和维稳力量建设,大中城市和行业系统重点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尤其要逐步加大通信、工兵、防化、医疗、法律等专业分队编组比例,不断提升民兵的专业对口率、复转军人比例和党团员比例,切实做到规模适度、专业齐全,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力量队伍。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化并向信息化迈进,非战争军事行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行动指导思想更加科学化、完成任务手段更加科技化,这就迫切需要吸收越来越多的专家人才到民兵中来。在编组过程中,要根据任务需求逐步把编组向技术密集型企事业单位延伸,向新兴商服行业延伸,向地方高科技园区和高等学校延伸,注重把思想作风过硬、技术专业精通、年龄结构适当的科研人员、高级技工、海归学者等高科技人才纳入其中,打造一支专家型队伍。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充分听取各类专家意见,及时准确定下决心,做到果断决策与科学决策相统一。

加强兵员科学管理。针对民兵亦兵亦民、流动性大的特点,以管理常态化规范化为要求,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加强人员管理。树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将教育与管理融为一体,通过加强政治教育、提高相关待遇等办法,不断增强民兵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服从意识和纪律观念。落实外出人员通信联络制度,及时掌握其行为和思想动态,确保联得上、召得回。组织民兵干部对部属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利用点验、训练、遂行任务等时机,增进官兵间的相互了解,明确隶属关系。通过建立完善一系列兵员管理制度,提高兵员在位率和到点率,形成常态动员机制。

三、着力强化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民兵要着眼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军事训练,切实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

紧贴使命设置训练内容。深化理论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行动特点、力量编成、指挥模式、保障方式等要素,对行动各个阶段任务的特点规律、不同需求等情况进行教学研判,提高对遂行任务的教学预测。突出专业性训练:区分任务层次抓好专业训练,指挥机构重点抓好快速动员、联合指挥和决策训练,任务分队重点抓好单兵、分队战术和军地协同训练,保障分队重点抓好输送、救护、抢修等保障训练。强化心理训练: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民兵心理素质,全面锤炼在艰苦恶劣环境中勇于拼搏、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战斗精神,使其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

与时俱进改进训练方式。基础内容考核训:严格落实各级各类考核制度,不断加大考核奖励处罚措施,通过以考促训的方式确保基础单兵训练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单兵军事素质。分队行动协同训:着眼实现民兵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突出抓好指挥协同训练,提高专业分队协同行动能力。综合演练联合训:采取指挥所推演、军地联合演练等形式,把民兵与地方各类应急专业队伍联合起来一起训,把各领域、各层次应急训练衔接起来,实现军地联合行动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基地化训练模式。整合设施资源:通过优化重组、科学配置,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多功能融合的训练基地,提高综合训练效益。整合人才资源:吸引各行业系统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推动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本专业优秀人才打下基础。整合保障资源:基地建设以信息化、模拟化、实战化为目标,努力达到资源配置合理,设施配套完备,科技含量较高,训练功能齐全,整体提升民兵训练效益。

四、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对象多元、任务繁重、环境复杂,必须发挥军地双重领导优势完善军地联合保障机制、保障体系,提高军地综合保障能力。

健全军地联合保障机制。省军区系统以《国防动员法》《抢险救灾条例》等为依据,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将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纳入地方应急行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保障职责、保障区域、保障方法,重点完善民兵执行任务的后勤保障和经济补偿制度,切实改变以往靠行政命令甚至是感情交往开展保障工作的局面。

合理储备通用物资装备。按照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需求,由国防动员系统出台规章制度,明确军地通用物资储备的范围、品种、数量、征用及补偿办法等,给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下达储备任务,进行储备物资分类,积极发挥地方储备体系完善、储备量大的优势,对通用性强、应急需求量大、临时筹措困难的军地通用装备,采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依托地方单位代储代存等办法,使应急物资装备平时存储由固态存储向动态存储转变。

改进战备物资器材管理。善于依托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联合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对主要物资器材储备供应保障共同实施监控和管理。在对辖区军地通用装备数量质量情况调查摸底基础上,科学制定军地通用装备器材征用计划,满足遂行任务需求;坚持定期对粮食、油料、药品、救灾器材等主要物资储备和保障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制;积极促进军地物流体系的产业融合,探索发展军地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途径,使储备的物资装备能够及时、准确发放到一线并迅速转化为保障力,有效提高物流活动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军事行动民兵战争
本期导读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被风吹“偏”的战争
浅析外军有限军事行动
他们的战争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概率论在军事上的应用浅析
飒爽英姿女民兵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