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柔软

2015-01-10 05:35周世恩
师道(人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旅人敬畏惩罚

周世恩

教育的柔软

周世恩

二年级的莫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大课间排队,总是喜欢挠挠别人后背、东张西望一会儿,结果,连续四周被站在一边的值日生扣掉了两分,丢掉了班一个月的流动红旗。前面,她只是提醒他,叮嘱他,在第五次的时候,她忍无可忍,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好好地批评一下他,让他写出一份深刻的检讨,然后在班上念出来。可是,她虎着脸,批评着学生,看着孩子一脸的无辜和童稚,批评着,批评着,自己却笑了,学生也 “噗嗤”一声,忍不住也笑了。结果,虎着的脸变得和颜悦色,好声好气,她只是仔细地给孩子分析了为什么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会带来什么结果。没想到,这顿 “批评”倒还真起了作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孩子表现得出奇地好。

故事其实一点也不生动,没有故事的悬念,也没有故事的曲折,但是,我却被 “老师批评着学生,批评着,批评着就笑了”所吸引,所打动。调皮的学生数不胜数,对着孩子黑面孔,施之以辱骂,加之以责罚的老师也不少,但是,批评着批评着笑起来的老师不常见。我想,批评着批评着就笑起来的老师,她一定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因为柔软,所以她严肃不起来,因为柔软,她才知道站在自己身边的只是一个孩子,一个需要指引的甚至搀扶的孩子。

面对教育,我想起了 “柔软”这个词。

在文化传统中,在我们的主流意识里, “柔软”一词,似乎并不受人待见。大多数人,更喜欢坚强、刚烈、勇敢,铮铮铁骨,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因为,出世入世,这些词似乎更合乎时世,能抵抗风雨,能成就大业。所以,几千年的传承,我们的基因和行动中,总有些坚硬、强悍,甚至狂躁、暴戾,被储存,被强化。一遇干柴般的导火索,便勃然爆发,甚至眦睚必报。似乎,那就是刚强和英勇,是慷慨和壮烈,是自我保护和对付尔虞我诈的不二法门。

现在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当表扬用完,激励用尽,胡萝卜引诱还是不中用的时候,似乎我们不吼叫登台,体罚上场,惩戒当头,抛弃柔软,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我们的学生就真的教育不好。当我们的社会欣赏“乖”的孩子,不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的时候;当一所学校把孩子正襟危坐、中规中矩,班风的秩序井然、安静认真当做评价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的时候;当世俗讨厌出头的椽子,讨厌个性泛滥、棱角分明的时候;似乎,我们只能被动地选择 “坚硬”。

毋庸置疑,社会需要 “坚硬”,法不刚,则民不立。教育也不是说教,有时,也需要惩罚。但是,失去了 “柔软”的批评、惩罚,也会让惩罚变味,批评走形。最终,批评成了当头棒喝的不留情面,成了声高八度的冷嘲热讽;惩戒成了摧残身心的谩骂侮辱,成了学生身心受损的一种煎熬,一种从此一蹶不振的打击。最终,教育者从被动“坚硬”成了主动 “坚硬”,漠视、冷淡成了教育的常态,或者习惯。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柔软的。

即使是惩罚和批评,它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的,虽然有些难受,但学生却心服口服了;虽然受罚了,但不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分寸刚好。拿 “柔软”做内核的批评和惩罚,发人深省,却不会秋风扫落叶,令人惶惶凄凄。用爱与慈悲包裹的 “坚硬”,一定会唤醒灵魂,醍醐灌顶。一则老掉牙的寓言故事:太阳和狂风比赛谁的本领大,以让旅人脱掉衣服为比赛项目。狂风使劲地吹,把旅人的衣服吹得几乎脱掉,没料到旅人因寒冷却把自己的双手环抱,衣服越裹越紧;太阳只是温和地在天空散步,随着气温的升高,旅人在没有催促、没有监督的情况之下,自觉地除掉了衣衫。教育亦是如此,真正能让人改变的,是如沐春风的温暖,而不是肆虐而冷漠的狂风。

内心柔软,一定爱心充盈。爱是教育的基础,虽陈词滥调,但言之灼灼,亘古不变。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内心柔软,才不会排斥、嫌弃后进的学生,才会一视同仁,百转千回之后,还是认为:孺子可教也。内心柔软,才会如母亲或父亲一样,爱生如己出。看到学生打架,不是立刻去训斥,或者是抱怨,而是能静下来去倾听,去分析,或者去批评,或者去惩罚。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内心柔软,才能让教育如水,润万物细无声,遇难则如履平地,才能以柔软唤醒柔软,以爱唤醒爱。

柔软来自于敬畏。敬畏自然,才不会视草木如介土,见草木青青,会足下留情。敬畏生命,才不会暴戾而飞扬跋扈,信仰万物皆有灵,信奉万物皆平等。敬畏秩序,才不会滥用法权,践踏民利,才会守纪律纪,上孝父母,下伺子女,敦厚谦恭。知道了敬畏,才有良心的尺度,教育的底线,知道什么可以为而什么不可为。敬畏滋生柔软,柔软造就敬畏,有敬畏的老师,一定会认真地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不让自己的良心亏欠于教育。有敬畏的教育,一定不会分学生为三六九等,而是怀拳拳爱意,普度众生,播种知识,飞扬灵魂,不让每一个人落伍,不会漠视教室里活生生的每一个平等的生命。

当一位教师与 “柔软”为伍时,他一定是爱心满满的,他的语言必定是温和的、平缓的,他的行为一定是扬善的、得体的。见学生磕磕巴巴回答不出问题,不会着急,只是在一边望着,眼中充满着爱和鼓励。看学生头疼脑热,会走过去,伸出温暖的手,去试一试孩子的额头。教室里乱糟糟一团,也生气,但心中并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地叹一口气: “哎,这群调皮鬼!”试卷上满是红色的叉,孩子接到试卷,泪眼婆娑,自己批评的语言已经到了嘴边,却吞了回去,只是拿来一张纸巾,帮孩子擦干眼泪,然后,一题题细心地为孩子讲解。柔软的心,会让一位教师不急不躁,他会换位思维,把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也会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捣蛋、调皮,也是这样一步步跌跌撞撞地长大、成熟。

因为柔软,所以悲悯;因为悲悯,所以善待——善待孩子的差异,善待孩子的错误,开导孩子。用爱去包容孩子,谅解孩子。柔软,会让一位教育工作者懂得——教育,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惺惺相惜,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拥抱的彼此喝彩。

柔软,其实也是一种力量。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具谦下之德,故能成百谷之王;上善若水,水虽柔弱,攻坚者莫不能胜,柔能胜刚。牙齿比舌头坚硬,但是舌头的存在却比牙齿时间持久。草原上奔跑着狼和羊,它们却在草原上共生共存,亘古不变,孱弱的羊群数量远远胜过凶猛的狼群数量。柔软必定会召唤柔软。每个人的内心,都共存着魔鬼和天使,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人灵魂深处的 “善根”。扬善的教育,小可造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可通达社会清明,社会和谐。

禅者修行,重在修心。修到最后的,大多是圆融、慈悲、柔软,似乎不如此,就难达正道。其实,教育也何尝不是这样?台湾作家林清玄认为,在这人世间,最要紧的是要有颗柔软的心,因为他认为——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也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渗透到孩子的骨骼、肌肉、血液、身体、灵魂,还原人性的本质,让我们期待的这个社会、人类、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广州白云区培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旅人敬畏惩罚
你我皆是旅人
神的惩罚
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
一些敬畏
Jokes笑话
敬畏一粒米
惩罚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敬畏先烈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