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乾坤:渗透在学科里的字源教学 (中)从字源出发的文言文教学

2015-01-10 05:35凌明月
师道(人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形声字源声符

凌明月

字里有乾坤:渗透在学科里的字源教学 (中)
从字源出发的文言文教学

凌明月

讲 《阿房宫赋》,有学生来问我一个问题。

“‘缦立远视’的 ‘缦立’注解翻译为 ‘久立’,可是 “廊腰缦回”的 “缦”译成 ‘萦绕、曲折’,两个词的解释怎么会差那么多?”我愣了一下,从字形来说,确实差很多。查一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缦”解释为 “没有花纹的丝织品”。这个释义与 “久”并无关联。

查 《说文解字》, “缦”字条的解释是: “缯无文也,从糸,曼声。” “缯”即 “帛”, “缦”指没有花纹的丝帛。 《说文句读·糸部》有 “缦,缯帛无文”句, “文”即“纹”,装饰之义。韦昭注 《国语·晋语五》 “乘缦”的 “缦”为 “车无文”,亦可为证。 《周礼·春官·巾车》里有 “卿乘夏缦”,贾公彦注为 “亦如缦帛,无文章”,指夏天挂在车上,用来遮阳又可以透风的布料。

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来修饰动词是一个常见的语法现象,“廊腰缦回”的 “缦”义应该是取丝帛的柔曼飘拂的姿态,进一步引申为 “萦绕、曲折”,说明长廊的迂回曲折之态。同样, “缦立”也并非 “久立”之义,而是取丝帛随风而动的轻柔飘逸,指宫女嫔妃站立守望时的仪态款款。我跟学生说: “这里的 ‘缦’应该是 ‘婀娜、袅娜’的意思, ‘袅娜’是一种动态,应该是 ‘婀娜’的意思。”她觉得有道理。

“缦”当然也可作通假字用。《庄子·列御寇》里有一语: “有坚而缦。”成玄英注 《慧琳音义》为“缦,缓也”。可是 “缓慢”作为形容词,与 “立”并不能搭配,除非解释成为 “慢行”,也就是说 “缦立”是两个动作构成的联合词组,回想文章里宫女嫔妃梳妆好,等待秦皇处理完政事到自己宫中休息,“而望幸焉”,我想这样的解释也是可行的。但如果从语义表达上说,“时而缓行时而站立”比起 “一直站着”来形容宫女嫔妃的望眼欲穿,效果要差得多。

跟学生说完,我心里并不很踏实,于是回家查书。 “缦”的古字体为,左为 “糸”,右为 “曼”;“曼”在 《说文解字》 里注:“‘曼’,引也”。 “曼”的金文为,按唐兰在 《中国文字学》里的看法,它是一个表意字。唐兰认为许慎的 “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说法(即我们现行教材中所采取的造字方法的观点)并不正确,他认为只有三种方法,即 “象形”、 “象意”、 “形声”,他认为 “指事”中的文字记号采取的还是图画文字的形式,应归入象形文字,假借、转注是文字运用的方法而非造字法,这个看法大多文字学家也是认可的。象形、象意是上古的图画文字,形声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别人一见到即认识这是什么。唐兰举例,像 “虎、象”()就是一只虎、一头象的形象。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它们有时是单体的,如 “身”(甲骨文)即只注重人的大腹,有指事的意味,我们以前把它当成象形字来看是不确当的;它们有时则是复体的,如 “莫”是古 “暮”字,象太阳在丛莽中,再如 “曼”也是,象人欠伸腰肢。像 “莫”或“休”这样的字,我们现在把它们当作会意字,唐兰认为并不确当,他举 “武”为例,认为 “武”从 “戈”从 “止”, “止”是足形,“武”字表示有人荷戈行走,从戈形的图画,可以生出 “威武”的意义,从足形的图画里,又可以看出“步武”的意义,许慎注解为 “止戈”是错误的。

形声字则是用声符加上以示区别的形符大批生产出来的,近古期以后的中国文字几乎完全是形声字。形声字的来源主要有三类:孳乳、转注、緟益。孳乳,许慎说“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即是,由一个语根作声符,而加上一个形符作分别,主要的意义在声符;转注而来的文字则相反,主要的意义在形符,像 “寿”、 “考”、 “耋”等字,都加上 “老”以区别;緟益,是造字者觉得原来的文字不够表达这个字音或字义,又特别加上了一个符号,如 “豸”原来就象 “鸡”,原来就象鸡形,后来文字变简单了,怕人不认识,就加上个“奚”字的声符。

按照唐兰以上的观点, “缦”则应属形声字,与 “漫”、 “槾”、“馒”、 “墁”等字都是加上了形旁以示区别。 “曼”是表意字,有腰肢欠伸之意,由此引申出 “引”、“延”、 “长”、 “细长”,进而引申出 “美”、 “容色曼泽”等义。“缦”字从 “糸”,表丝帛柔曼轻盈之态,故 “缦立”之 “缦”指人站立时的婀娜旖旎,与下文 “而望幸焉”节节合拍。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很反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很枯燥地把文言字词翻译成现代白话,然后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字义的最终得出缺乏生成的过程,这样学生自然缺乏兴趣。如果一些重要字词在释义的时候,能够从字源学和文字演变的历史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自然就会变得生动起来,而且学生也记得牢。讲授 “相”时,可先写出其金文,一“木”一“目”为“相”,显然这是一个象意字,那么它表达什么意思呢?独 “目”倚“木”,这是眼睛瞎了的人靠着木头,这正是其本义。从 “木”旁来看, “相”就是瞽者所使用的拐杖,由此引申出 “搀扶盲人的人”,进而引申出 “扶助” (《论语·季氏》里的 “则焉用彼相矣”, 《朱熹集注》里则解为 “相,瞽者之相也”),进而引申出 “辅佐国君的人” (即国相、宰相)和 “辅佐”,也有 “司仪中赞礼的人”之义;从“目”旁来看, “相”则有 “看”、“观察”、 “省视” “选择”之义;从 “木”与 “目”的相互关系来看,人倚靠着拐杖,拐杖支撑着人,这是 “相互”的意思,人的重量倾向于所倚之木,力量偏于一方,故 “相”有 “动作偏指一方”的意味, 《陈涉世家》里的 “苟富贵,毋相忘”即是。

把字源及字义演化讲清楚,学生的学习自然就能明晰了然,也会趣味盎然。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法是把一种探学问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几次示范之后,则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去探究古汉语词义的奥秘,深入地去领悟理解古人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智慧,增益个人的心智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对悠久浩瀚的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有时即使只是仔细端详一个个文字,细思其字源,总是会给人特别的感动。唐诺在 《文字的故事》一书里说到 “叶”,他说: “在金文时代,字形仍保留得很鲜活,想象得出原初的模样:不是表现叶脉为视觉焦点的单片叶子,而是一整株枝丫舒展开来的大树,顶端那儿生长着接收阳光热能行光合作用,以供应这棵树生长所需营养的叶片。”他说所以 《辞源》里,“叶”字的最主要解释则是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正儿八经的解释和充满灵动的想象一对照,实在令人觉得 “陌生滑稽”。再比如“闻”,一个——大耳朵的跪坐之人。耳朵大到夸张离谱,而跪坐的姿态与之一对照,其谦卑恭敬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现在我们写作“闻”,躲在门边偷听,总觉得实在是不正大光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读苏轼的 《赤壁赋》,常常想起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直不明其故,想通了字源阅读的方法,翻过头去查阅 “泛”字,一下就明白了过来。郑玄注 《周礼·天官·酒正》 “一曰泛齐”句,说:“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酒初成,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酒色清冽,酒渣如蚁,绿白相衬,实在是可人之极。月圆之夜,清风徐来,三五好友,一叶扁舟,浮泛于浩阔江面之上,也实在是惬意极矣。理解了 “泛”字,则意韵全出。

(作者单位:厦门湖里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形声字源声符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探寻字源妙处多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英文摘要(Abstracts)
创设教学情境要巧“借”
根据“形声”记汉字
偏旁部首知多少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