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花鸟造型观

2015-01-12 03:51郑万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化境造型

郑万明

摘要:徐渭画作有:“推倒一切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只有经过“采一年炼十年”的高度锤炼工夫,才能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化境”,“化境”就是要变化,所谓“法外求法乃为用法之神,变中更变方为求变之道,只有求变,才能通化,才能传神。”在形和神的表现中,徐青藤自然以神取形,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良好表现能力。与其有良好的学养、良好的笔墨基础、丰富的生活感悟密不可分。告诫我们后学晚辈不要急功近利。

关键词:化境;造型;花鸟造型

谈起徐渭徐青藤,但凡在花鸟画历史中谈及其作品时,无不对其称道。其作品逸笔草草,生动灵气,极富变化。清代的郑板桥、20世纪的齐白石等诸多大家在徐青藤作品前面也是自叹不如。前人说徐渭画作有:“推倒一切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但徐渭一生在其绘画造型观点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其成因是什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先生的造型观点:

一、个人学养

徐渭一生穷困,但幸运的是其学习阶段是富足的,加之其聪慧过人,虽在十几岁就以学问远近有名,但在仕途上一生坎坷,我个人认为这和他思想里有排斥“八股文”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思想的背叛与其日后在绘画中的创新,独树一帜是紧密相连的。齐白石亦自语: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毛墨精神,不管外型像不像。这句话用在徐青滕这里自然合适,在文化上有了丰厚的基础,其自然有个人的思想,那就是中国传统的精神主旨——创新。创新往往要背叛前人的。纵观前辈大家雪个、大涤子、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也都是艺术上的革新派而非泥古派。石涛是清初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的中坚人物,其在猛烈抨击当时画坛的摹石复石倾向时,大胆喊出:“笔墨当随时代”、张扬“我自用我法”并在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明确指出,惟有师“古人心”而非“古人之迹”、方能借古以开今:(《苦瓜和尚语录》)徐青藤凭借自我对客观认识来以神驭形,以神驭形论已一发而不可收,“气韵说”对“传神说”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走向在这里并没有拐弯或走岔,而是继续沿着超形得神的路子往前发展。而且到了荆浩这里,将“气韵落实于毛笔,把作者主观的精神也融入笔墨方可有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所谓隐迹是指含藏干形象之中的神或“道意”,所谓“立形”,指的是形象显露的情感节奏,精神显于有形之节奏方可有韵,而精神情感随手融入笔墨方可有气,读书是学问深造途径,养气是精神净化之道。从古以来,士大夫阶层人物都重视读书和养气这两件事,作为画家,读书、养气有所偏重。读书偏重文学修养,黄庭坚说“胸有万卷书”,便是这个意思。吴昌硕说“气充可意适”凭借充沛的元气,加上熟练的技巧画家就可以得心应手进入此境。这正是徐渭以神驭形的真实写照,足见其学养过人的不凡之处。

二、笔墨意识

徐渭的笔墨自然与我们今天的画家自然有一个优势蕴在其中。清张庚《蒲山论画》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又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在徐渭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其笔墨的恣意纵横,随心所欲的极高境界,其笔墨自然在以驭神形的高度之中,首先他占了一个学养丰厚多变的生活阅历使其个人学养在现实中得以发挥!加之抒发自我内心的强烈意识。正是抒发内心的需要,使本来随心所欲的笔墨得到了升华,品味自然高尚,因其笔墨亦是发于意者,是自然的道理了,在中国笔墨变化集大成者的书画作品,亦是达到随心所欲,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鸭头丸贴》、怀素的狂草、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在笔墨的造型上无不是得心应手,进入化境。唐代吴道子是以气见胜的画家。画史记载,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酣饮可以使他的情绪昂扬,意气奋发,笔墨造型自然天成,无拘无束,毫飞墨喷,捽掌必裂。这里夸张地描写了以气创作的情状。在徐青藤每一幅作品中的笔墨里,能够找到这种情状,这种激励的情绪表现,这种情绪下作品笔墨表现形势的主体地位自然以是被画家的意识所取代,所以有“意足不求颜色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经典总结!

不论意象造型还是具象造型,首先应有深厚的基本笔墨功夫。也正是“见与儿童邻”的时代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夫,在这一层面上徐渭的功夫是毫无置疑的,有了扎实的造型能力之后,加之学养的作用,能生成优秀作品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徐渭又占到了笔墨的造型基础的先决条件,助其日后变现实生活为艺术。为其日后形成“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观铺就了道路。

如他的《蕉石牡丹图》水墨淋漓、烟岚满纸、墨韵润泽,使所画的蕉石、牡丹,如带雨露、确实如其所言,是“墨花巧夺自然开成”也!笔墨技巧有“墨气”“墨气”是中国画绘画的技巧部分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了。

徐文长的大写绘画风格的创造和兴起,与当时文艺思潮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所以能成为大写意画派的大师,与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度同深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徐文长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对而后大写意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奠基和推动的作用。因此深受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徐渭死后,他的作品越来越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赞赏。石涛、八大山人,以至扬州八怪都深受其影响并卓绝于当石画坛。清代郑板桥曾以五百金换天池石榴一枝,并愿作青藤门下走狗。

直到现代,徐渭的作品仍在不断的放射出耀人的光彩,当代画家齐白石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足以见徐渭的笔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力。

三、现实生活

徐青藤是王阳明的思想实践者之一,纵是笔墨精良、笔墨表现能力高超,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经历是不会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书画笔墨是对徐渭在思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综合体。徐渭虽在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生活中的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没出生父亲去逝,几岁时生母去逝,养母对其又极好。婚后几年妻子去逝,在仕途上屡试不中,让他在内心思想上对现实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其在一幅《墨葡萄》图中自诗道:“半生落迫已成翁,独立出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在这首题画诗中,道出了徐青藤的人生写照,和他对生活感到无奈,这种情感在其画作中表现出的极为充分,是不似之似之佳作。但在形和神的表现中,徐青藤自然以神取形,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良好的笔墨能力和造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会产生“意足”的“逸品”。郭若虚的“意存笔先”,笔周意内(《图画见志闻·叙论》)都是说实践中的主体“未动而欲动”时的心灵内容,这时的心灵是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浑然一气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徐青藤在现实生活中用已有的笔墨对生活中客观自我的心灵表达,表达出的物象即生动意象,又具体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徐青藤无奈人生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心灵境界。唐皎在《诗评》中谈意境:“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可见,意境中的实是“飞动之趣”,虚是“真奥之思”我们面对大师的作品时不能盲目跟从,应是更多踏实读好万卷书,再到生活中体悟生活,行万里路,而后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悟才会对生活有一个透彻、清楚的认识。我们这一代面对大师茫然之人居多,我也不例外。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能深入生活,生活反过来约束我们,我们才能由此而进入道境的体悟,如陶渊明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们才真正走进对生活体悟内核,绘画作品只是真情实感,抒发心情的一种宣泻方式而已。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徐渭的作品中出现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反叛,这种反叛是源于生活中的诸多原因,才产生了徐渭这一时代的有识青年的背叛,这种背叛恰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变,人在生活中改变、提练生活,所以中国画十分重视意匠加工。只有经过“采一年炼十年”的高度锤炼工夫,才能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化境”,“化境”就是要变化,所谓“法外求法乃为用法之神,变中更变方为求变之道,只有求变,才能通化,才能传神。”这一路传统理论被徐青藤使用的极为臻妙!

印度诗哲泰戈尔在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小册里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们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同胞亦能享此秘密。”时下,中国文化在全世界正昂首向前之际,我以自己能为中国写意大师写点东西而倍感心慰,毕竟那个时代与今天对待传统文化有天壤之别,更为中国有意象造型的大师及其相关丰厚理论而自豪。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化境造型
化境
利用“化境”的直观融合“脱俗”
以钱钟书“化境”说分析《教父Ⅰ》翻译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浅析知足常乐壶的紫砂文化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