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聋教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以文本为对象,用比较的方法"探究"

2015-01-16 07:26杨临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聋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性

杨临霞

(新疆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6)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聋教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以文本为对象,用比较的方法"探究"

杨临霞

(新疆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6)

部分聋校教育还是偏重于灌输性教育,偏重于接受性学习,聋生学习比较被动,本文借助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以课本为研究对象,列举一些较为实用的对比的方法,分析异同,探讨普遍规律,让聋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学会学习。

聋校 语文 探究性学习

在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效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现实中的聋校课堂现状,大部分还停留在满堂灌阶段。能力差的聋生听不懂,跟不上,中等生虽然学一点知识,更多的时间“听讲”对于他们属于无效劳动。课堂上,老师分析文章头头是道,但过后一回忆,留在脑子里的还是作品本身;尖子生,该听的都听了,但思维被束缚住了,出老师没讲过的课外阅读,往往不会做。在这样的课堂上聋生成了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因而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笔者个人浅见:聋校教育在发展智力和传授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颠倒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把传授知识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其二,对听觉障碍学生和智力发展的可能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发展聋生思维的积极措施。

聋校教育不是培养“残疾”的教育,应该把教育的对象——听力障碍学生看作是一个普通的,但有一定特殊需要的人,因而,课堂教学更应积极借鉴普教的先进经验,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能为社会服务的听力障碍学生为目的,做到“以特殊需要的人为本”,关注聋生学习与成长。

新课程倡导的民主教学,实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每节课都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练习,提问题,谈看法,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信息的场所。这样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学生也敢于并愿意积极思考。即使是听障学生,也能在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范围内,提出一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问题,甚至还会产生独到的设想和见解。但有的老师认为听觉障碍学生语言差、知识浅、担心他们发言不贴切,影响教学进度,惯于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久而久之,就扼杀了聋生思维中的活跃因素,形成一种刻板型和依赖性的思维模式。

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曾说过:“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聋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同文比较,体会文章表达意图

让聋生比较原文与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什么异同,编者删节的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如《散步》一文,比较被删节的部分: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让聋生讨论删好还是不删好,为什么删掉了,聋生有说可以删的,也有说不能删的,但是理由说不出来,我引导聋生从作者写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比较,经过讨论比较,大部分聋生认为还是删掉好,这篇课文主要表现家庭的温馨、和睦、幸福,不必说得那么严肃、悲伤。通过比较,聋生懂得了学习一篇课文必须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每一篇文章的选材与表达都要为写作意图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二、同类主旨比较,拓宽学习广度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我们很容易想起“夜郎自大”这个故事,我试着让聋生为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找一找含义相似的“朋友”,朋友可以是寓言故事,也可以是成语、俗语、名人名言。聋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就利用语文课本、汉语词典、网络等途径找出《蚊子和狮子》——骄兵必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塞翁失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亡羊补牢》——防微杜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比较,通过比较聋生感受到,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用一个故事表达意图,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或俗语表达,还可以用名人名言来表达。这样的比较激发了聋生学习的动力,他们用实践证实了自己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绝大多数寓言主人公往往由动物担当,久而久之,许多动物就有了自己特定的性格,代表着特定的含义,比如狗代表忠实,白兔代表聪明。我让聋生分组合作,把阅读过的寓言故事整理一下,归纳其中经常出现的动物通常代表的形象,填在表格中。这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果:

?

聋生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提高了分析归纳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能力强的聋生,还可以让他根据动物形象自己编故事。这样学寓言故事,聋生觉得很有意思。

三、同类主题的图文比较,体会文字的妙处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文中对春天生动细腻的描绘,富有韵律的语言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春天的由衷热爱之情曾打动几代读者。针对聋生的特点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大量的资料、图片,让聋生寻找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体会朱自清散文生动形象的特点,领略语言的魅力。可以用绘画作品、图片与原文的比较。

让聋生自己创作一副与所选段落一致的绘画作品,或在网上搜集与所选段落相关的图片,课堂交流,简单评议。请聋生回想在寻找图片和绘画创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绘画作品只能呈现静态的画面,对于动态的画面很难表现。如,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对于色彩绘画容易把握,但很难体现小草钻出土地那一刹那的可爱之趣。春花图中对野花的描述“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绘画的形式也很难表现;联想的方法及拟人、比喻的描摹更难在绘画中同时表现。如,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对于听觉、味觉、触觉的描写以及春天给人的切身感受也很难表现出来,如,春风图中“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泥土的气息”等等。通过比较使聋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逐步理解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同文体比较,体会景语皆情语

同为写景的散文,可以让聋生从情感、风格、写法上进行比较。如《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聋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可以得出结论,即两篇都描写了秀丽的山水风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

但是《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答谢中书书》基本写静,《与朱元思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一个是优美化的,而另一个体现一种凄凉。

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聋生明白了一切景物的描写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密不可分,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同话题比较,体会多角度表达

同样一个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共同的结论。如《伤仲永》、《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这三篇文章都以学习为话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给人讲述,但最终殊途同归,即劝勉他人,刻苦,勤奋,踏实的学习。

《伤仲永》一课中,仲永是先天聪慧,而后天不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很平凡的人,甚至连平凡人都不如;《孙权劝学》中吕蒙是依靠后天的学习成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人。两篇的内容都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中孙权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勉励马生刻苦读书。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即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

由此我们让聋生明白了:比较学习既需要比较开阔的视野,又需要细致、辩证的分析能力,是探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但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比较,不能为比较而比较,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重点在于让聋生通过解剖一两只麻雀,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聋生的思维能力。

[1]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 11页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40页

[3]梅建青《再谈研究性学习》《现代特殊教育》2006年第六期 20页

猜你喜欢
聋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