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与培育机制构建

2015-01-17 13:59王晓翠
学理论·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核心价值观公民

王晓翠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要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本文主要对公民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公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公民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培育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对公民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关键词:公民;核心价值观;内涵;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14-0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时期,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深入分析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和落实。

一、公民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其中,第一个倡导主要体现了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个倡导彰显了当代文明社会的发展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第三个倡导是个体公民应当树立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生活中,也有无数事实表明,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影响着他本身的为人处世方式的同时,也会影响社会风气的养成。因此,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明确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目标取向,而且应该更加注重个体层面价值准则的培育。

公民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整体看法和基本观点,规定着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引导公民走向全面自由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表達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个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公民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培育势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公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价值追求,强调自身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公民个人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元,主流价值观面临认同危机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二、公民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一)爱国:公民的情怀与责任

公民作为一国成员,享有广泛的权利,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其中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公民不可逃避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素有爱国的优良传统。从最早的爱国诗篇《诗经·黍离》描绘东周大夫“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亡国之痛;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再到岳飞《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情怀,无不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爱国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体现为具体实际的行动。在我们当代中国,培育公民爱国的价值准则,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我们所倡导的是理性爱国,而不是盲目排外的狭隘行为。我们既要坚持中国立场,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又要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勇于承担人类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

(二)敬业:职业的精神与操守

敬业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辞海》中解释道:“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所谓敬业,是指人们能够忠诚履职,恪尽职守的完成本职工作。我们之所以要敬业,一方面是因为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样要求我们要敬业,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敬业精神促使人们勤恳工作,通过职业平台成就自身价值。而很多仁人君子履职尽责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一生不辞劳苦,实现了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如商业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现象激增,官场上的以权谋、贪污腐败现象盛行,新闻媒体行业中道听途说、谣言横飞现象充斥等等。因此,我们把“敬业”作为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目的就是要重拾我们传统的敬业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爱岗敬业、尽忠职守、乐于奉献之风。

(三)诚信:为人的品行与担当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一个人信守承诺、以诚待人的道德信念。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诚信的传统美德。孔子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重视诚信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张诚信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道德律令。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传统观点,也都颂扬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行。在当前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新时期,诚信更是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准则。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20年坚守一个不变的承诺,在现代大地上演绎出一场诚信传奇。因此,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要从培育公民的诚信品质切入,将“内诚于心”的道德自律与“外信于人”的道德他律紧密结合。公民只有心诚则行信,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改善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四)友善:相处的胸襟与智慧

友善,即友爱、和善。笔者认为友善包含三个基本维度:与己友善、与人和善、与自然为善。首先,与己友善是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的必然选择;其次,与人和善是社会和谐的巨大财富,它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更是在规范公民个人行为和维系道德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再次,与自然为善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友善是历史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表达了古人的友善之理。而在当代社会中,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举动也使“友善”的价值观在公众的内心引发共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公民只有培育友善和睦的人际伦理准则,树立团结和善的价值理念,才能构成彼此尊重、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多方驱动局面的和谐发展。当然,友善并不是“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而是要真诚的“忠告而善道之”[2]。防范“过度友善”,真正把握友善的应有之义。

三、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第一,知识内化机制。公民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公民自觉的价值认同,首先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3]。当然,人们对于价值的认同不能凭空产生,它的确立基于对满足其需求的相应知识的把握。因此,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首先引导社会成员深刻领悟其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应积极推动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相应的内容知识,把科学系统的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将公民核心价值观灌输到社会成员的头脑中。但是,价值观的培育仅仅依靠灌输等强硬手段是不行的,因此,还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传媒的隐性互动作用来引导社会成员实现价值认同。

第二,舆论导向机制。舆论是社会群体对于某事物形成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对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就要建立并完善舆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在道德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首先要通过各类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公民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促使广大社会成员潜移默化的认同并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其次,在全社会要注意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尤其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等先进典型的引领垂范作用,逐步壮大公民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群体力量。同时,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史馆、宣传栏等各类文化传播载体,为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背景下,要敢于向大学生介绍各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并积极帮助他们去比较和鉴别,引导他们提升道德涵养,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

第三,利益激励机制。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因此,只有那些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才能被人们认可并接受,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必须要建立并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在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利益激励手段可以鼓舞公民的善行善举,强化公民的价值认同。而且,我们在利用利益激励手段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满足人们的需要,物质和精神鼓励并重,让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发挥。

第四,实践强化机制。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目的在于使它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所以,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必然离不开实践。马克思曾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重构建实践强化机制。一方面,当社会成员理解并认同了公民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之后,必须通过实践来升华理论认知。同时,只有经过长期反复地实践,公民核心价值观才能逐步转变为公民个人的行为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就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指引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深化反思课堂教学。如有计划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展览馆以及到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支教扫盲等,以此将公民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中去。从而让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焕发新活力,真正贯彻落实公民核心价值观。

第五,制度保障机制。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因此,培育公民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以制度、规则等形式将公民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固化,并逐步转化为可执行的日常行为准则纳入到市民公约和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使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同时,我们还必须通过制度管理的不断优化真正将制度规约贯彻落实,引导人们将公民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稳定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今天,法律法规对于公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在保障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应充分利用法律强制力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以此有效防范与公民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沈壮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价值准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核心价值观公民
论公民美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