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淀粉糊化度处理的颗粒饲料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015-01-21 01:26于纪宾秦玉昌牛力斌于治芹李军国
饲料工业 2015年17期
关键词:调质消化率饲粮

■于纪宾 秦玉昌 牛力斌 于治芹 李军国

(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2.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淀粉糊化作用是饲料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过程,淀粉的糊化度越高,越容易被酶水解,有利于消化吸收。淀粉糊化度是指淀粉中糊化淀粉与全部淀粉量之比的百分数,是评价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畜禽吸收利用饲料中能量物质的效率,进而影响饲料的转化效率和畜禽生长状态。但是对于猪饲料淀粉糊化度为多少合适、高糊化度饲料是否有利于猪的生长,这方面相关的研究报道很少看到。

畜禽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变化主要与制粒过程中调质的温度和时间有关,调质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就越高。但是在同一条生产线制粒工艺中,调质器不变,调质时间基本一定,在正常制粒条件下通过改变调质温度来改变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变化范围较小,一般在20%~30%之间。为了充分反映淀粉糊化度的变化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添加不同比例膨化玉米和改变调质温度来得到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通过将体重30 kg左右的猪饲喂至出栏,研究淀粉糊化度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日粮加工条件

试验所需饲粮分为4组,同一配方,其中Ⅰ组和Ⅳ组分别采用低、高(70℃和85℃)两种调质温度进行制粒,Ⅱ组和Ⅲ组是用膨化玉米分别替代配方中20%和40%含量的普通玉米,其它饲粮成分不变,再在调质温度为70℃条件下进行制粒。

试验饲粮其它加工条件相同:粉碎机筛片孔径为2.0 mm,制粒机模孔直径4.0 mm、长径比10∶1。

1.2 试验设计

试验选用80头体重为30 kg左右的猪,预饲1周后,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共进行12周,分为3个阶段:1~4周、5~8周、9~12周,3个阶段的饲粮组成见表1。试验期间生长猪自由采食、饮水,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消毒,并按照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1.3 饲料样品采集

每个处理饲料在制粒冷却后分时段取4次样,每次取样间隔时间一定,每次取样不少于2 kg,采用四分法留存2 kg,自封袋保存,贮备于4℃冰箱中用于各项指标检测。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1.4.1 淀粉糊化度

样品的糊化度检测采用由美国大豆协会熊易强[1]博士根据美国饲料工业界普遍采用的测定淀粉糊化度的简易酶法。

表1 试验饲粮配方(%)

1.4.2 蛋白质体外消化率

粗蛋白:参照GB/T 6432-94,凯氏定氮法测定。

粗蛋白体外消化率:参照王卫国(2000)[2]方法进行。

1.4.3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

饲养试验用于测定生长性能,分别在试验开始时、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早晨对试验猪进行空腹称重,以圈为单位记录各阶段体重和采食量,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饲粮的淀粉糊化度

3个试验阶段4种处理饲粮的淀粉糊化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3个阶段各组饲粮的淀粉糊化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Ⅲ组的淀粉糊化度最高,Ⅱ组次之,Ⅰ组最低。每个阶段4组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差别较大,实现了获得4种淀粉糊化度有较大差异的饲粮的目的。

2.2 不同处理饲粮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个试验阶段4种处理饲粮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1~4周阶段,Ⅳ组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比Ⅰ组高3.80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Ⅱ组和Ⅲ组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也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Ⅳ组差异不显著。5~8周阶段,4个处理组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很接近,Ⅰ组稍高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9~12周阶段,Ⅱ组和Ⅲ组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高于Ⅰ组和Ⅳ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1~4周、9~12周阶段不同处理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与淀粉糊化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5~8周阶段没表现出相同特性。

表2 不同处理饲粮的淀粉糊化度(%)

表3 不同处理饲粮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

2.3 不同处理饲粮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个试验阶段不同处理饲粮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1~4周阶段,猪由30 kg生长到55 kg左右。4组之间的日采食量、料重比差异不显著,但Ⅱ组的料重比和Ⅰ组的日采食量明显低于或高于其它3组,使得Ⅰ组、Ⅱ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Ⅳ组、明显高于Ⅲ组。

表4 不同处理饲粮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

5~8周阶段,猪由55 kg生长到80 kg左右。4组之间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但日增重Ⅲ组最高,Ⅱ组次之,Ⅰ组最低;日采食量Ⅱ组最高,Ⅰ组最低,Ⅲ组与Ⅳ组相同;料重比Ⅲ组最小,Ⅱ组次之,Ⅰ组最高。

9~12周阶段,猪由80 kg生长到110 kg左右。4组之间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的变化规律基本与5~8周阶段相同,也是Ⅲ组的日增重最高、Ⅰ组最低,Ⅱ组的日采食量最高、Ⅰ组最低,Ⅲ组的料重比最小,只是Ⅱ组的料重比略高于Ⅰ组。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猪阶段(30~55 kg左右),通过膨化玉米替代部分普通玉米、或通过提高调质温度来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对猪的生长性能没有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在生长育肥猪阶段(55~110 kg左右),虽然各组之间猪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但Ⅲ组的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小,Ⅱ组的日采食量最高、日增重仅次于Ⅲ组,Ⅰ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表现最差,Ⅳ组好于Ⅰ组,说明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能够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饲粮对饲料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膨化玉米通过高温、高压使得蛋白质熟化变性,硬质的玉米蛋白得到降解,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因此饲料日粮中膨化玉米替代部分普通玉米能够提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本试验中I、Ⅱ、Ⅲ处理组的饲料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也证明了这一点。饲料的调质过程就是通过高温降解热敏性抗营养因子、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引起某些物料特性的改变,从而使动物更容易消化饲料。本试验中,Ⅳ组85℃调质温度比Ⅰ组70℃调质温度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高,这与Svihus等[3]和Pickford[4]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2 不同处理饲粮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在小猪阶段(30~55 kg左右),膨化玉米替代部分普通玉米、或通过提高调质温度来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对猪的生长性能没有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可能与颗粒饲料的加工质量有关。普通玉米85℃调质温度下制粒、膨化玉米替代20%、40%的普通玉米在70℃调质温度下制粒,可能造成饲料颗粒太黏、太硬,酥脆性差,影响了适口性,降低了小猪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了生长性能。对小猪料来说,不仅要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还要保证颗粒的酥脆性,提高适口性。

在生长育肥猪阶段(55~110 kg左右),猪可能对饲料颗粒的黏性、硬度、酥脆性等不再敏感,膨化玉米的香味还可能提高了食欲,继而提高了采食量。饲料淀粉糊化度高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从而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了料重比。

4 结语

本试验采用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替代比例20%、40%)和改变调质温度(70℃、85℃)得到淀粉糊化度变化范围较大的4种不同颗粒饲料,将体重30 kg左右的猪饲喂至出栏,研究了淀粉糊化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得出:

①添加膨化玉米和采用高调质温度提高了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有助于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在生长育肥猪(55~110 kg)阶段效果较为明显,但与普通玉米70℃调质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小猪(30~55 kg)阶段没有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可能与颗粒饲料的硬度、黏性等加工质量有关。

②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猪的生长性能和饲料的转化效率,但采用添加膨化玉米生产高淀粉糊化度的猪颗粒饲料原料成本较高,并不经济,还是采用普通玉米通过提高调质温度来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从而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较好。

猜你喜欢
调质消化率饲粮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饲粮与饮水添加酸化剂在肉鸡生产中使用效果研究
船用调质重油燃烧及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
不同复合酶制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调质型管线钢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冬毛生长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硫酸钠在蛋鸡饲粮中的安全性评价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