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5-01-25 05:59赵顺苏萍李爽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造口术双腔腹壁

赵顺 苏萍 李爽

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分析及预防措施

赵顺 苏萍 李爽

目的 分析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类型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186例行结肠造口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并发症发生率、处理方法等,并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186例患者中发生造口并发症者84例,总发生率为45.16%。造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造口狭窄、造口粪便梗塞3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结论结肠造口术前认真规划、术后认真观察造口情况,对造口并发症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结肠造口 并发症 临床研究

结肠造口术是结直肠肿瘤、外伤、炎症性等疾病常施行的外科手术之一。而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1],增加患者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合理预防和处理造口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外科医生应关注的课题。本研究收集了多年来我医院接受结肠造口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186份,分析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

选择1995年1月~2010年12月在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接受结成造口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186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70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6.9±15.9岁。对入选患者的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类型、处理方法及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纠正再发者,不进行二次统计,结果以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 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及处理 186例患者中,发生造口并发症者84例,总发生率为45.16%。结肠造口并发症类型共有10种,其中造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造口狭窄、造口粪便梗塞3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各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方法如下:

2.1.1 造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16.13%(30/186)。经加强造口护理并局部外用药物治愈。

2.1.2 造口狭窄9.68%(18/186)。见于单腔造口,其中16例采用指诊法定期扩张、2例行狭窄环楔形切除治愈。

2.1.3 造口粪便梗塞6.45%(12/186)。其中2例双腔造口、10例单腔造口,经口服缓泻剂及手指扩张并灌肠治愈。

2.1.4 造口出血水肿5.38%(10/186)。其中4例双腔造口,6例单腔造口,6例同时合并有造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经局部治疗好转。

2.1.5 造口旁组织感染、脓肿3.76%(7/186)。其中3例双腔造口,4例单腔造口。2例形成脓肿经切开引流术治愈,1例后遗肠管侧壁瘘经再手术瘘管剔除术痊愈。

2.1.6 造口肠管回缩1.61%(3/186)。其中2例双腔造口经重新固定痊愈,1例单腔造口重新造口。

2.1.7 造口肠管缺血坏死1.07%(2/186)。均见于单腔造口,1例剪除坏死黏膜痊愈,1例合并造口肠管内陷行切除坏死肠段重新造口。

2.1.8 造口处肠管或黏膜脱垂1.07%(2/186)。1例肠管脱垂见于双腔造口近端,二次手术固定,1例黏膜脱垂单腔造口行脱垂黏膜切除。

2.1.9 造口旁疝0.54%(1/186)。见于单腔造口,二次手术治愈。

2.1.10 造口部穿孔1例0.54%(1/186)。发生于造口腹膜外肠管,形成造口旁脓肿,切开引流治愈。

2.2 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2.1 造口周围皮肤腐蚀性皮炎:此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原因是肠内排泄物侵蚀造口部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2]。主要通过防止粪便或肠液与皮肤直接接触、妥善保护造口周围皮肤、进行规律性排便训练、正确使用造口器等方式预防。

2.2.2 造口狭窄:易发生在术后早期或晚期,早期主要是由于造口切口小、造口局部感染或瘢痕挛缩、术中显露的浆膜肉芽组织形成等。因此结肠造口腹壁戳孔不宜过小,纤维腱膜组织应行“十”字切开,造口肠管与腹壁缝合固定层次不宜过多,缝线要细。术后可定期扩张。

2.2.3 造口粪块梗塞:多因造口部切口过小、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使粪便水分过度吸收,粪块坚硬不易排出。可灌肠、口服缓泻剂、扩张造口等治疗。

2.2.4 造口出血水肿:为血管结扎不确切或敷料压迫局部摩擦造成造口部黏膜糜烂所致,表现为肠管断端或腹壁与肠壁之间出血。因此于术中造口过程中要注意止血,术后保持造口处清洁,严重者应找到出血点后结扎止血。另外,造口水肿致腹壁造口相对狭窄,使肠管淋巴回流受阻,须采用局部热敷及扩张造口。

2.2.5 造口旁组织感染、脓肿:表现为造口周围红肿疼痛,当脓肿形成并破溃可形成瘘管,有粪便溢出。术前肠道准备不足或术中粪便污染、术中肠内容物引起造口周围感染[3]、术后切口感染、线头遗留等原因引起。因此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保护结肠断端和术野清洁,固定肠管缝线勿穿透结肠壁全层,在黏膜与皮肤固定缝合,要使黏膜外翻呈帽状结构。

2.2.6 造口肠管内陷:多见于袢式双腔造口,单腔造口少见。多因游离造口肠段不够充分、造口肠管与腹壁切口缝合不牢、过早去除袢式双腔造口支撑棒、术后局部愈合不牢、腹壁造口过大、造口周围血肿或感染等所致。对于单腔造口末端结肠游离的长度要充分估计,亦要考虑患者皮下脂肪的厚度及术后腹胀等因素,不应过早拆除支撑棒。本院采用的乙状结肠切断处超出皮肤表面4~6cm,造口完成后肠管高出皮肤2~3cm,避免肠管张力过大。

2.2.7 造口肠管缺血坏死:多见于结肠单腔造口。主要因造口肠管去系膜过多、误缝扎系膜血管、造口时肠管张力过大、缝合太紧致使肠造口部供血不足而坏死等原因造成。因此单腔造口宜取“十”字形切口,双腔造口时远近两端应能容纳一指,以确保造口部肠管血运良好。术后密切注意观察造口肠管的色泽,避免造口血运障碍。

2.2.8 造口肠管或黏膜脱垂:表现为外突性肠套叠,多由于造口处腹膜切口过大,以及双腔造口近端结肠肠袢保留过多所致。腹壁切口不宜过大,造口近端游离结肠袢及单腔游离肠段长度适中,固定要确切。纽扣固定法能避免肠脱垂,采用腹膜外结肠造口可避免其发生[5]。

2.2.9 造口旁疝:肥胖者多见,表现为造口肠管旁囊状突起,小肠向外膨出[6]。多因结肠旁沟间隙未完全闭合、切口缝合稀疏、腹壁肌肉薄弱或术后严重腹胀等造成。术中需消灭结肠旁沟间隙,缝合乙状结肠与侧腹膜针距以小指不能通过为妥。有研究报道[7]经腹膜外隧道造口可减少造口旁疝发生。

2.2.10 造口部穿孔:穿孔部位常发生在造口肠管缝合部位,多因缝线穿透结肠全层或牵拉结肠过猛所致,极少数术后灌肠时损伤所致[8]。术中缝合固定造口肠管时应仅穿过浆肌层,可多采用系膜、脂肪垂与腹壁切口缝合固定。

3.讨论

直肠癌患者约60%~75%为低位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为常见手术治疗方法[9,10]。我国每年新增加的永久性肠造口者及暂时性肠造口者多达10万例。有报道结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达50%,给患者术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造口位置、采用适当的方法,预防和合理治疗结肠造口并发症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对多年来接受结肠造口的患者造口并发症类型进行统计,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并发症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可知,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多数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临床医师应于术前认真规划、术后认真观察造口情况,若出现并发症,应予以及时有效地治疗。

1 庞永慧.直肠癌术后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5,20(16):76-78.

2 许宁.两件式造口袋在肠瘘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6):1670-1670.

3 冯菁.结肠造口术的并发症治疗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2):57-58.

4 李菊云.肠造口缺血坏死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33):146-147.

5 黄乃建.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413-1414.

6 汪建平,杨祖立.造口旁疝的防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48-149.

7 池元龙,陈春明,陈燊,等.腹膜外隧道法放置腹腔镜术后引流管预防渗液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1):6946-6947.

8 王晓红,顾凤元.医源性结肠穿孔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2):19-20.

9 Mukai M,Himeno S,Mukoyama S,et al.Is temporary loop colostomy of the right transverse colon appropriate for complete obstruction by colorectal cancer?[J].Oncology Reports,2003,10(3):693-698.

10 Fortes Costa,Monteiro R,Akiko C.Quality of life from oncological patients with definitive and temporary colostomy[J].J.coloproctol,2012,32(3):253-259.

10.3969/j.issn.1672-4860.2015.05.028

2015-8-17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132021

猜你喜欢
造口术双腔腹壁
对膀胱癌腹壁造口术患者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观察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不同肠造口术在治疗老年梗阻性直乙状结肠癌中的临床对比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做了直肠癌肠造口术的患者术后该如何护理
牛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空气系统双腔模型的压力动态特性分析
接受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风险增高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