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全管理

2015-01-26 05:54王宇赵立新
中国港湾建设 2015年7期
关键词:隧道口管节通风

王宇,赵立新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6)

0 引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沉管隧道内共有压载水箱和钢封门拆除转运、压舱混凝土浇筑、场地清理、通风、照明设施安装等多项施工,施工工序多而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本文通过隧道人员进出安全管理、通风管理、用电管理、消防管理、安全防护、监控及通讯、文明施工七个方面探讨沉管隧道的安全管理。

1 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起于伶仃洋粤港分界线,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穿越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止于西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西端,隧道全长5 990 m,由33节沉管管节组成。管节标准管节长度180 m,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预制工厂设在桂山岛,距离施工现场约7 n mile。预制完成的管节逐节浮运至安装现场沉放,与人工岛暗埋段或已安装管节对接。对接完成后立即进行管外回填,随后隧道内进行钢封门及压载水箱拆除、压舱混凝土施工、通水通电通风通讯等设施的安装与维护、内部装修与路面施工和隧道内监测等工作。

2 隧道人员出入安全管理

沉管隧道内压载水箱排水、钢封门及压载水箱拆除转运、压舱混凝土施工以及管内监测分别需要不同的工区来完成,隧道内施工工区多、施工作业人员多而复杂,给隧道的人员进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是配备专职值班员在隧道口进行翻牌登记,或者让出入者自行翻牌登记。这种方式存在着由于进出人员多导致的不翻牌、漏翻牌、误翻牌等诸多不便,无法记录进出的具体时间,更不能对隧道内人员做到实时统计。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部特引进了“隧道人员考勤安全管理系统”。

“隧道人员考勤安全管理系统”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开放式的2.45G 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对隧道进入的人员、时间、数量做到实时掌控。而这一切的实现只需在安全帽内粘贴1个硬币大小的芯片,系统中预先录入了施工人员的姓名、工种、班组等基础信息,一旦作业人员进入管道内,贴在安全帽内的芯片会不断发射微波信号传输到系统中,沉管隧道门禁出入口处的LED显示屏上就会实时滚动显示隧道内人员信息,每个管内作业人员的进出具体时间也清清楚楚。

对于外来参观人员进入隧道,则需要到项目总经理部开具《隧道参观审批单》,持有《隧道参观审批单》并在隧道口处严格做好登记方可进入隧道,凡是进入隧道内人员要统一穿着反光背心。

为避免车辆、人员同时进入隧道时造成局面混乱,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特将隧道口进出分为车行道、人行道2个进出口,避免车辆与行人接触,确保进出隧道安全。

3 隧道通风安全管理

与普通的开挖隧道不同,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采用沉管对接方式,每节沉管对接后,都要进行端头钢封门拆除。拆除作业过程中碳弧气刨作业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和烟雾如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施工人员健康,且隧道处于半封闭状态,空气不容易流通,隧道内施工产生的粉尘、车辆排放的尾气都会对隧道内空气造成污染,如不及时通风就会对施工人员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为此,在隧道入口处的两侧管廊分别安装了直径近3 m的大功率轴流式风机,在隧道顶部架设巨型通风管,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送到隧道深处;在各施工点摆放一批大型排气扇,形成“接力式”排风,把有害气体及烟雾及时排出隧道外。

为避免排出的气体再次进入隧道内,采用“封堵”的方式,在隧道入口处拉设了防烟帘,将风机进气口与废气排放口隔离开,从而保证送入隧道的都是新鲜无污染的空气。

为确保通风效果,成立了通风班组,班组成员必须熟悉通风系统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1],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通风班组每天进行通风安全巡视,发现通风管有弯折、破损现象立即进行修复;隧道内每天安排专人使用空气检测仪器、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等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在隧道口处公示,一旦发现空气质量超标,立即通知施工人员做好防护措施或及时撤离,并进行作业面“增风”。

此外,为了隧道内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地配备了自吸式防尘口罩。为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在现场配置了2台空气呼吸机,一旦发现现场施工人员出现呼吸困难、中毒等现象,立即使用空气呼吸机供气,组织脱离危险区域,确保施工人员健康安全。

4 隧道用电安全管理

隧道内供电采用TN-S系统,依照规范要求实行三级控制、二级保护,即在总分配箱下设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下设开关箱,末级(开关箱)设置漏电保护器,此外还要在上一级(分配电箱或总配电箱)再设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电闸箱统一编号,明确责任人,电闸箱内外保持整洁,严禁私拉乱接电器线路,箱门钥匙统一管理。隧道内的用电线路设专人检修,检修时切断电源,及时告知管内各施工作业单位,并安排人员值守。

5 隧道消防安全管理

港珠澳大桥隧道采用的是沉管对接式安装完成,每个沉管接头处采用橡胶止水带连接,一旦隧道内发生火灾对止水带造成损坏,海水就会渗漏到隧道内,对隧道内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会对沉管隧道造成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加强隧道内消防安全管理,严格控制隧道内的火源及可燃物,并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

5.1 控制可燃物

隧道内钢封门拆除施工需要气割、气铇作业,因此隧道内要严格控制氧气、乙炔或丙烷的气瓶数量,大量气瓶在人工岛集中建库存放,需要使用时先倒运至隧道口临时存放点,再由叉车倒运到作业点。

隧道内不得存放汽油、柴油等易燃易爆物品。各类车辆油箱加油不得超过车辆自身油箱的1/3。

5.2 消防设施

隧道内设置有效而且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每个沉管接头处设置1个30 kg推车式灭火器,每个小节段止水带处布设2具4 kg干粉灭火器,每个箱变布设2具4 kgCO2灭火器,并设有明显标志。

5.3 火源控制

进入隧道施工人员禁止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外来参观人员、检查人员如有携带,寄存在隧道口保管箱内,禁止带入到隧道内。如需在隧道内进行动火作业,提前到项目部管内分部办理动火审批,动火作业现场须配备看火人,对作业面附近可燃物进行清理并配备消防灭火器。

为方便隧道内施工人员休息,在隧道内设置吸烟区,根据汽车点烟器原理自行制作了电子点烟器。点烟器采用蓄电池作为电源,体积小、操作简单而且避免了出现明火而带来的火灾危险。吸烟区备好灭火器及不锈钢垃圾箱,烟头统一放入烟灰缸内。

6 隧道安全防护措施

6.1 安全防护

隧道内设置人行通道、车行通道,做到人车分流。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采用标准化护栏隔开,两侧边沟摆放反光路障,人行道一侧设置路障并采用连接杆进行连接。为提高隧道内安全警示,在安全护栏上安装警示灯,提醒过往车辆与行人注意安全。隧道车辆统一停放到指定停车位,并设置防溜车挡块。

管节内临时通道统一使用标准踏板,按照安全通道设计数量配备跨管廊通道,步梯根据沉管结构特点采用可调高度形式。安全通道口处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其余隔墙开孔处设置引导标识[2]。

6.2 安全警示标识标牌

根据国际化、标准化原则,隧道内安全警示标牌统一按照视觉识别系统,参照《公路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3]及日本工地照片样式设置。

隧道口张贴大型施工标识牌,包括施工简介、进洞须知、火灾逃离路线、HSE管理方针、危险源识别及控制方式、作业示意图、空气质量及天气预报等内容。隧道内每个管节张贴管节标识牌,墙壁两侧张贴安全警示标语,安全通道口及各个危险区域张贴安全警示标牌。

7 隧道内视频监控及通讯

在隧道进出口处和隧道内部重要施工部位,都安装了可360°旋转的工业级高清摄像头,对隧道进出人员及管内作业实施24 h全程监控,将隧道内的实时画面传送到项目总经理部调度中心。监控系统不仅能实时传输,而且能够自动记录,整个施工过程完全可以追溯。只要有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账号后都可以看到现场的实时生产安全情况。

为方便隧道内沟通联系,在调度室、隧道口处安装有线电话,隧道内每个管节安装1部有线电话。

8 文明施工

所有作业面在施工前需申请划定作业区域、作业时间,四周拉好安全隔离带。区域内物资码放整齐,每天废旧物资及时分类清理出运,作业结束后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随着沉管隧道内部施工的不断推进,作业面不断延伸,现场路面清扫任务也越来越重,大量的人工清扫会产生一定量的粉尘,在隧道内不易排出,对作业人员健康造成危害。为此引进了道路清扫车。道路清扫车是集路面清扫、垃圾回收和运输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清扫设备,车辆除底盘发动机外,另外加装1个副发动机,4把扫刷由液压马达带动工作,带风机、垃圾箱、水箱等多种配套设备,可一次完成地面清扫、灰尘收集及清扫后对地面的洒水等工作。

随着隧道施工的不断延伸,作业面越来越远,为此,项目部在隧道内施工区附近设置了环保型移动厕所,随着施工作业面的前进而向前移动,并安排专人每天清扫。

9 结语

本文结合现场施工情况,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管理工作要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施工管理工作的永恒追求,因此必须以人为本抓安全,运用科技手段助推安全管理,强化作业现场安全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必须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确保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安全、稳定推进。

猜你喜欢
隧道口管节通风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工程节能减排
曲线顶管施工管节接口形式比选与优化
曲线顶管施工管节接口形式比选与优化
隧道口减光设施对照明的影响探讨
浅谈民用建筑通风空调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一种隧道口零距离架梁的公路架桥机的研究与应用
TJ165架桥机隧道口架梁施工技术
声纳法在管节沉放实时定位测量中的运用探讨
矿井通风方法及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