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陆关于无极而太极之争论

2015-01-28 18:32李欣妍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至极无极朱熹

李欣妍

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

浅析朱陆关于无极而太极之争论

李欣妍

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

宋明时候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是当时两个相反的思想主流,朱陆之间的争论有很多,比如鹅湖之会、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临川评论之争、无极太极之辩等。朱熹和陆九渊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实质上没有什么思想史意义,它也只是朱陆之争的一个附属品,但同时也反映了朱陆在思想上的根本对立。朱熹和陆九渊关于“无极而太极”之争主要是关于“无极”的争论,主要是由于朱熹和陆九渊对“极”的理解不同。

朱熹;陆九渊;无极;太极

淳熙十二年初开始,陆九韶开始与朱熹面对面的讨论“无极而太极”的问题。陆九韶就“无极而太极”的问题,他主要的观点有两点:一是怀疑《太极图说》到底是不是周敦颐所作的,二是认为无极是道家学说,不应该在“太极”上加上“无极”。

朱熹对于陆就韶的关于无极的观点提出来反驳与质疑,朱熹认为:“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1]553他很明确的指出了“言无极”是很有必要的,“太极”虽然是万物之根,是理也,但是不言无极,则太极不足为万物之根。认为“言无极”并不像陆九渊说的是道家之学,没必要说,坚持自己的“无极而太极”。

在“无极”这个问题上,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认为无极是多余的,不应该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无极是老子的道家学说;二则是认为“极”字应解释为“中”。这也正是朱陆关于无极而太极争论的焦点:是否应该言无极;“极”到底应该怎么解释,是陆子眼中的“中”呢,还是朱熹眼中的“至极”呢?

在陆九渊写给朱熹关于“无极而太极”的第一辨书信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尊兄向与梭山书云:“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其为万化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不能,岂以人言不言之故耶?”[1]23他认为太极本身就是万化根本,它无形而有理,这是“固自素定”的,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多余。关于陆子提出的关于“无极”的问题,朱熹在回玉山后也做出了相应的回信,在信上朱熹说道:“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以此云尔,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至如北极之极,屋极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诸儒虽有解为中者,盖以此物之极,当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朱子解释了“极”是“至极”而“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无极是对无形无体,没有限制之意,是对“太极”的支撑与更深一步的解释,是必然的。

陆子之所以会反驳朱熹的“无极而太极”,最主要是因为他们关于“极”字的解释不同,“极”在朱熹的眼中是至极、极限的意思,所以朱熹觉得在“无极”上加上“太极”是必然的。在陆九渊的眼中,他认为“极”字应解释为中,那么“无极”也就是无中了,而且周敦颐的《通书》和而二程的言论中,都不言无极,再加上“《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1]24他认为言无极是老子的道家学说思想。这样在太极上言无极就是多此一举的。

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朱陆谁败了,对他们的学说思想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这是争论只是朱陆之争的一个副产品,但也是最关键的一次争论。对于朱熹而言,《太极图说》是他阐述理气学说的理论基石,他的理气先后、阴阳动静、理一分殊这些思想都需要“太极而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来支撑,《太极图说》中用“无极而太极”客观的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这及其的符合朱熹的理学思想,与陆九渊的“心学”,以主观的形式来解释宇宙万物,反而是相违背的。在反对“无极”这个问题上,冯友兰老先生曾经认为,“反对`无极'只是一个开端,陆九渊的真正意思是反对`太极'。因为《周易·系辞传》和《通书》都讲到太极,所以陆九渊在辩论中不好直接把他的真意思说出来,只好先批评无极。朱熹没有看出来,还是为无极作辩解”[2]223陆九渊重在反对“太极”,从而提倡他的“心学”。

朱子和陆九渊为什么要就“无极而太极”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呢,看似没有什么理论意义,实际上他们辩论的背后有着他们的哲学理由。首先对于朱熹而言,他的理气二元论体系以理和气作为两个要素,理是使得万事万物得以可能的原则和依据,因此构成万物之性,而气则是让事物实际具体呈现的现实条件。对朱熹来说,太极和阴阳的关系可以清楚说明理与气之两组概念,太极是阴阳动静的基础,所以可以被当作理来看待,相较之下,阴阳可以被视为气,太极或是理必须存在于阴阳或气当中,如此才能够构成万事万物。然而陆九渊则以“本心”为形而上基础,完全从主体原则来说明宇宙的创造过程,根本不需要具客观意义的实体支撑就能建立起来了。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在这场辩论中,陆子真正反对的“太极”并不是“无极”。

[1]陆九渊.《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M],人民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至极无极朱熹
手机
手机
乔·拜登的“民主峰会”虚伪至极
无极归一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神仙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