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显微镜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2015-01-28 09:53经验人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玻片显微镜光线

经验人:周 艳

生物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工具,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在学习使用生物显微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6 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显微镜是认识微观世界的唯一途径,生物显微镜更是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工具。作为贵重的精密仪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规范地熟练地操作使用,不仅阻碍正常的学习,更容易损坏仪器。现结合笔者从事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在学习使用生物显微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的解决措施。

生物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具体问题

对生物显微镜结构认识不清

通常在中学甚至小学都会开设生物科目课程,即使教学对象是大专生,但在每次的生物显微镜的操作使用课堂上都会发现,学生本应有一定基础,但实际却连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名称都不是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生很好地掌握使用生物显微镜,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对生物显微镜的使用顺序混乱

很多时候,老师在教学时会按规范的顺序先把所有步骤讲完后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过程中少数学生能一次就掌握,但大多数学生在精神不够完全集中的情况下,不一定能准确地掌握使用顺序,所以在动手练习的时候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是先打开电源开关,有的同学是先上升载物台,有的甚至是直接在高倍镜镜头下直接抬高载物台进行观察等等。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显微镜的同学更是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老师要手把手地反复指导,实验小组人数又多,有时一节课下来,实验老师都腰酸背疼了还不一定全部都能辅导到。学生还可能会存在厌学情绪,主动积极性差的学生就有可能放弃练习,这样根本就完不成教学目标。

没有调节光线的意识

因现在很多学校使用的均是双筒电源光学显微镜,只要插上电源线接通电源就有光线,不像老式单筒显微镜靠自然采光,需要随时调节光线。所以很多学生在练习使用生物显微镜时根据视野变化调节光线的意识不强。低倍镜观察过后换高倍镜观察,视野变小,光线明显不足,部分学生仍眯着眼睛在观察,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视野变化而导致光线变化,对光线的调节方法也不能全面地掌握。

使用高倍镜直接进行观察

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观察倍数越大就看得越清楚,于是经常会出现学生放入标本装片后直接使用40 倍甚至100倍的物镜进行开始观察。他们也会发现可能会损坏玻片或镜头,于是就先转动高倍镜头,然后再抬高载物台,结果发现什么也看不到,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另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之前是按低倍到高倍的顺序,操作都没有问题,当10 倍镜下物像清晰后要转到40 倍观察时,他们会直观地看到40 倍镜头较长,转动后发现与玻片距离甚小,由于安全意识驱动,果断地就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载物台。殊不知,刚好合适的焦距又变得不合适了,抬高载物台时更难把握镜头与玻片之间的安全距离及将物像调整清晰的合适焦距。

使用完毕后没有还原和登记习惯

学生在使用完生物显微镜后没有还原意识,所以经常导致其他人使用显微镜时,物镜常处于高倍,载物台也未下降到最低,目镜没有收拢,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关闭电源开关就直接拔电源断电,这样很容易造成光源灯泡被烧坏。此外,按正常显微镜管理要求,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登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总是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才能想起来,没有主动填写仪器使用情况的意识。

解决生物显微镜使用常见问题的措施

根据学生在学习使用生物显微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具体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为生物显微镜的教学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教师要做好学情调研分析

教师要做好学情调研分析,因材施教,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盲目教学。在开展实践课程之前,老师可提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了解学生在高中或其他学习阶段是否接触过生物显微镜,掌握的使用情况如何,能否使用显微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否熟练地操作生物显微镜进行观察等等。根据了解的情况对整个班级或实验小组进行区分教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在教学时可适当放手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进行一些拓展,而不是仅限于对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操作练习。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循序渐进,先让他们搞清生物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并要加强操作使用练习,等熟练了操作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刻板地统一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探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提供教材上所列举的永久装片材料给学生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根据季节和实际情况,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拉近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自然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水果等植物材料作实验材料时,兴奋度及操作热情明显高很多,并且对熟知的材料探索的欲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很好奇他们熟知的这些材料在显微镜下是长什么样,是些什么结构,有些什么功能,这些功能与宏观的什么现象联系起来等等,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并非常愿意亲自动手去观察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优化调整教学方法

在实际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传统的思路进行教学,先对生物显微镜的构造进行讲解,再将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介绍一遍,即使老师会边讲边示范,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首先在介绍生物显微镜结构时,学生还有点兴趣,介绍完结构,学生已经蠢蠢欲动想动手操作了,结果老师又会花好长时间讲步骤,好不容易步骤讲完了,还得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和原则,这时学生的耐心彻底没了,注意力也已经慢慢地分散开了。等他们动手操作的时候才发现,中间好多地方没听清楚或听了就忘记了。所以,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候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或操作要点,可采用分段教学。

首先,介绍生物显微镜结构时最好用图片形式,并且可用连线题的方式让学生小组互考,加深学生对结构的认识,这个过程也可布置为实验课前预习作业完成,让学生提前就对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名称、位置、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讲解使用步骤时可让学生同步进行操作,边示范边操作。在学生操作期间,老师要观察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结合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步骤讲解示范完后让学生从头到尾反复地进行完整地操作练习,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纠正。最后课程结束之前,老师再做总结,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纠正,并强调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适当地操作过后,对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原理有所理解,加之老师的总结和强调,巩固了对构造的认识及对操作要领的掌握,还留出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满足了学生的动手需求。

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学生在操作使用显微镜时会发现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对观察效果进行调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操作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理顺知识结构,培养解决问题潜在意识及良好习惯,避免在使用时混乱。针对学生没有调节光线的意识,老师可引导学生对调节光线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打开电源后首先通过电源滑轮并观察电源灯泡亮度即可初步调节光线,在低倍镜下可通过滑动光圈滑片调节光线,在高倍镜下为什么光线变暗及如何调节,聚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将几种方法总结后,学生在不同的情况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技能。

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操作,很多学生在低倍镜观察后换高倍镜时总觉得会将玻片挤破,直接就通过下降载物台将高倍镜卡好后再抬高载物台,殊不知,改变了正确的焦距,物像又找不到了,更无法调到清晰的视野。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粗细准焦螺旋进行体验,先让学生转动粗准焦螺旋将载物台抬到最高至无法升高处,再让学生转动细准焦10~20s,然后让学生又转动粗准焦螺旋,去感受进行微调后载物台在下降的现象及距离,体现粗调和微调的区别,认识在微调后清晰的物像视野下换成高倍镜是不会挤破玻片的。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和监督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地实验习惯,实验成功与否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按照规范来操作,实验的误差会减小很多。教师所教授的只是区区几门课程,而学生养成的却是一辈子的态度和习惯。教师可将学生每次实践课程的态度及操作习惯进行评分记录,并列入实践课程考核评分指标,这样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结语

总之,任何操作技能的熟练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只能靠教师足够的耐心与学生的勤奋练习。对生物显微镜的熟练操作是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起着奠基石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基础,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为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各行各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玻片显微镜光线
《用显微镜看大象》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显微镜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按键精灵链接数据库自动打印免疫组化玻片标签
新型细胞荧光实验漂染装置探讨*
使用尖玻片、毛细管和尖滴管三种玻璃尖端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方法
显微镜下看沙
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