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交往空间设计

2015-01-28 09:53经验人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住宅小区住宅

经验人:谢 意

通过对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现状分析,得出小区居民之间冷漠的邻里关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往空间的缺失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并给出住宅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现代居住区都是由规划师在图纸上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建筑式样趋同化。他们只关心建筑的形状和式样、建筑的布局,然后把剩下的空间用道路和绿化填满。这样的小区往往设计功能单一,只有居住一种功能,住宅只是人们每天下班之后才会来到的地方,每天早上人们又会早早的离开。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邻居。在这样的住宅小区,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空间没有活动发生。造成冷漠的邻里关系的原因值得反思。

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的现状

交往空间是指人们聚集,进行公共交往的空间,在交往空间中,人们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对每个人来说既要有能够退避到保证私密性的小空间,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交往空间就要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封闭式的小区和囚笼式的住宅成为人们每天下班后必须面对的环境,通过有保安把守的小区大门加上单元入口和家门口两道防盗门,人们忙碌了一天的心才能得到平静,平静不是因为放下繁重的工作,而是身处由每个窗外的牢固的防盗网与入户防盗门所构建起的“安全空间”。这就是现代住宅的真实环境,这样的住宅与囚笼没有什么差别。在这样的环境生活的人除上班外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不会走出防盗门外的。人和人的交往很少。其中大部分几乎不会和邻居有什么交往,仅有的交往是与同层的邻居碰巧一起开门或者一起等电梯的时候的简单寒暄,上下楼之间以及与另一栋住宅楼之间的交流基本上不存在,除非是居住者早就认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

现在的住宅小区非常注重户外环境的建设,有越来越多的公共绿地,小区的景观也非常考究,建筑物之间宽阔的草地和别致的水景通常被设计师认为是最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地方,设计师在漂亮的透视图上也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布局精美的地面景观、小桥流水和美丽的绿化图案,所有的这些都只能说是远离住户的一个“景”而已,是开发商为了满足规范要求和创造卖点而做的“绿化”。人们都是匆匆地从其旁边经过,很少有时间置身其中。

提升交往空间对改善邻里关系的建议

住宅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交往空间的设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精神面貌。空间的不规范设计缺乏生活情趣,容易造成居民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好的公用空间设计能让人们居民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对建筑外部的空间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要做的建筑,这样是不可能创造出有意义的外部空间。人们需要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用来观察和倾听别人,而这在现代住宅小区中是看不到的,只有那些无用的绿化,宽阔的道路和电梯。要改善邻里关系,就是要提升交往空间在居民居住行为活动的作用,让交往空间成为人们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场所。

如何打造具有良好交往空间的住宅建筑和营造和谐的小区。首先需要设计师改变设计理念,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公摊、绿地率等等都是现在的设计师所关注的指标,所有的这些指标给人的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居住者不会因为这些指标的高低而感到幸福。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至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逐渐提高并趋于多元,交往空间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各级心理需求。人的活动空间大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三种。现在的住宅建筑过分强调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缺少二者之间的过渡,这正是改善邻里关系的关键,直接从一个完全私密的空间走到公共空间,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在住宅的设计中可融合一些公共交往空间的元素,这样穿插于楼内的交往空间临近人们的居所,尺度不大,往往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又往往通过建筑的半围合形成比外部的交往空间更为明确的空间边界,这样的交往空间可能出现在住宅楼的底层,顶层或者建筑的任何部分,形成不同层级交往空间。可能是服务全楼居民,也可能是几个楼层居民共用或者同层的几户居民共用。这样在住宅楼内形成的空间具有明显的半公共半私密特点,为人们走出防盗门提供一个过渡的场所。

目前大部分交往空间的设计往往只注重视觉上的满足,功能单一,对居民活动的诱导性不强,沦为面子工程,造成很大的空间浪费。另外,这些交往空间的塑造不注重空间质量和细节处理,缺乏人文关怀。例如,有的小区为了追求气势,不吝惜用大尺度的广场,绿化,水域来营造景观,但是日常生活中,在此停留休憩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些对缺乏个性和亲切感的交往空间对居民而言完全没有吸引力,最终沦为巨大的空间浪费。居住区规划做到整体统一,布局协调。为方便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的人们可进行适当的分区。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的多种需要。中心活动场地要设置各类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来吸引居民,满足居民娱乐、健身、游憩、社交等需要。此外还要设置一些小空间供居民休闲,规划设计要从功能考虑,满足居民交往、散步、健身、老人活动和小孩玩耍的需求。道路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保证居住区内的行车安全,同时又可获得自然优美的视觉效果,步行路应连接到小区内部各块绿地,有助于扩大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也可增强环境与建筑的相互融合。小区的道路规划建设应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还应考虑到防灾救灾的要求。住宅区的道路仅仅具备通行的功能是不够的,它应成为许多居民“活动”的场所。道路两旁应有变化的景致,种植不同的植物、构建雕像,激发人们行走时的兴趣,产生停留的意愿,充分考虑其在住宅区的景观、空间层次、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为邻里交往的发生创造机会。除广场、庭院等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外,楼梯间、入户空间、门厅、走廊等小尺度空间仍然是创造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场所。

结束语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住宅小区,需要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打破惯性思维,以人为本地为居民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让交往空间成为人们活动领域的拓展,使冷漠的邻里关系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住宅小区住宅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Jaffa住宅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