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上的瑰宝
——羌族民俗文化资源研究

2015-01-30 07:23任祎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茂县羌族民俗文化

朱 琳 任祎楠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云朵上的瑰宝
——羌族民俗文化资源研究

朱 琳 任祎楠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羌民族是云朵上的民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我们走进茂县,通过羌族民俗文化来了解羌民族的文化内涵,遥望古羌人的神秘历史,挖掘羌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这古老伟大的文化,使其更好地发展。

羌族;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风俗”一词所谓民俗文化,是依附在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1]早在《荀子·强国》中就有“入境,观其风俗”的记载。这种建立在人民生活、习惯、信仰上的文化是经历了由“风俗”到“民俗”的过程的,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很多土生土长的约定俗成的习惯经过世代延续就成为了当地的民俗。

在民族的同化、融合、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的生存空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是这些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不同的生产力要素,也就成为了不同民族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的物质背景。[2]而民俗文化恰恰是这样的一个载体,记录了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背景下,经过历史的发展,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动态历史记忆。在一个享有共同的经济基础、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基础的群体中,他们的民俗文化是带有集体属性的。从民俗文化的本质出发,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核心价值的表现载体,因此,民俗文化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性,可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穿着服饰、民歌舞蹈、饮食起居、再到宗教信仰都涵盖其中。这一次笔者有幸来到羌族聚居地——茂县,领略了羌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因此在文中对所观所感进行记录,也希望以此为一个突破口,在深刻认识和研究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对其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开发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二、茂县羌族民俗文化资源

羌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羌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是羌族精神文明以及积淀于民族行为的民族性格的外化和表现。古老的羌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没有保留下来自己的文字,但是古老的文明经过口耳相传以及民俗文化活动的展示传承了下来。无论是脚踩云云鞋欢快舞蹈的羌族姑娘,还是挥舞五彩旗虔诚祭祀山神的尔玛汉子,无论是高喝着“敬天敬地敬最尊贵的客人”为咂酒开坛的释比老人,还是用传统的纺织工具手工制作麻布的老妈妈,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羌族的民俗文化在流淌。

茂县作为全国羌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是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约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在这里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是茂县羌族的民俗文化。

(一)节庆

节庆是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庆祝或纪念某个主题而形成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3]民俗节庆活动是一种重大的显性的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庆活动是建立在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实践之上的,融合了多元的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羌族众多的节庆活动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羌民族特色的是:羌历年、祭山会、瓦尔俄足节。羌历年是羌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是羌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而定在秋收之后的节日。在羌历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举行祭祀活动,随后各家各户的人们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庆祝节日。古老的羌历年经历了代代传承,羌族人民庆祝的仪式和内容有了一些发展变化,尤其是经历了5·12大地震之后,羌民族更加团结地集体组织羌历年。

祭山会又叫转山会,是羌族祈丰或感恩的节日,一般不同地区不同村寨有仪式和日期都不同。笔者有幸在调研期间参观了茂县黑虎乡的祭山会活动。村民以村庄为单位,举行祭山活动,由该村13岁以上的所有男子参加的,也是村寨中男子举行成年礼的地方,首次参加祭山会的男子要带上馍、肉、咂酒等祭祀品。当地的村民在释比的带领下进行祭祀。释比做法事唱祝词之后,村民们围着摆满祭祀品的塔转圈最后将五彩旗插在塔周,以示虔诚。

瓦尔俄足节是发源于茂县北部,当地村民为了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而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古羌人的妇女节。在这一天,妇女们都穿上鲜艳的羌族服饰,带着各具特色头饰首饰进行集会敬祀萨朗姐,妇女们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瓦尔俄足节的集会地点,也渐渐地由原来村寨自行庆祝发展为到羌文化广场,在古羌城下的羌文化广场,来自不同村寨的妇女们,欢快地跳起萨朗舞来欢庆羌乡妇女自己的节日。

(二)歌舞

萨朗是羌族歌和舞的总称,羌族萨朗是笔者接触了解羌民族文化最为直接也是最早留下印象的一部分。萨朗文化对维护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堪称羌民族的母亲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4]在茂县的赤不苏地区每逢年过节都要唱歌跳舞,这种集歌曲、音乐、舞蹈三位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来源于古老传说中的萨朗女神。萨朗教会了羌民歌舞,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就将对生活的憧憬,对自然的敬畏,用歌舞表达出来。

现在保留下来的萨朗,主要分为民歌和歌舞。笔者先将亲身感受过茂县松潘沟祭山会中多声部唱腔和瓦尔俄足萨朗做一下介绍。多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唱腔,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唱腔之一。一般是领唱和跟唱两个声部,男声和女声合在一起,很有层次也十分动听,古朴悠扬的旋律在山林之间此起彼伏, 引人入胜,我们听到的是牛尾村转山会时祭祀神树林时唱的歌,因此又平添了几分肃穆虔诚。瓦尔俄足节妇女们集合在一起,欢歌舞蹈庆祝自己的节日。在茂县的古羌城的羌文化广场中,在石塑萨朗姐的注视下,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羌族妇女们围成一圈,跳起了瓦尔俄足萨朗,在节奏欢快的歌声中,激情舞蹈。

(三)宗教信仰

羌族在宗教信仰上,信奉万物有灵,对大自然和神灵都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围绕着这样的信仰,羌族形成了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太阳月亮等都充满了崇敬之情。在自然崇拜中,对白石形成的灵物崇拜独具代表性。对白石的崇拜来自于在古羌人一次流亡中,受到神灵的点播,用白石战胜了戈基人,定居在现在的聚居地,因此,以白石为象征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在茂县的村寨的房顶上随处看到被供奉的白石。

祖先崇拜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无论是那些在故事中曾经带领着古羌人战胜困难的先人还是家家户户自己的先辈,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是却成为神灵,可以在羌民遇见困难的时候,指引他们,于是就产生了祖先崇拜。就像黑虎乡的后辈为了纪念保护他们的黑虎将军,女子的头帕全部换成白色,称之为“万年孝”寓意是为黑虎将军守孝万年。

“羌”字在甲骨文中很像带着羊角的人,而且从象形文字中,“羌”是“从羊从人”,因此,羊就成为了与羌族密不可分的一种动物。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羌族是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而且由于羊的性情易被驯化,肉可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羌民选出了羊,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能得到它的庇佑和保护。

羌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赋予自然人格,而释比就是人与自然与神灵之间的连接者。羌族的释比文化是非常博大而神秘的,他们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都是由释比主持的。赵晓培提出:释比法事与巫术在羌族的宗教艺术中 ,具有神秘的自然崇拜和超人格的宗教感召力, 是羌族宗教仪式中极负影响和神奇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5]因此,传统的羌族社会,形成了以释比为核心的释比文化。

三、结语

民俗文化是展示民族特征的一个窗口,羌民族的特点、民族性格等都从其民俗文化中得以体现,这也是他们相互认同的重要载体。羌族人民乐观向上、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通过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出来。神圣的仪式和神秘的禁忌力量使得这里的人心更纯,情更真,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能否找到合适的保护、发展、开发的方式和途径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注释:

[1]http://baike.sogou.com/v70140.htm。

[2]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http://baike.sogou.com/v56217521.htm。

[4]陈兴龙,陈松.萨朗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母亲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4):1-3。

[5]赵晓培.论羌族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09(2):21-23。

[1]陈继光,梁莉.动漫创新产品开发在羌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2]王孔敬.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6,6.

[3]华思宁,华建业.论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对策及意义[J].四川戏剧,2014,8.

[4]邹莹,王明利.羌历年节日志——以汶川县绵 镇羌锋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C953

猜你喜欢
茂县羌族民俗文化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