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秧歌的文化蕴涵及动作表演方式

2015-01-30 07:23杨笔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秧歌队秧歌满族

杨笔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满族秧歌的文化蕴涵及动作表演方式

杨笔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满族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舞蹈,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遍、最具生命力的舞蹈形式之一,它承载了浓郁的满族文化意蕴,反映了满族祖先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满族秧歌保留了满族先民早期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内容,兼具记录历史、再现民族风情的文化赋值与使命。身为东北籍舞蹈文化学方向的研究生,有义务研究满族秧歌,以期汲其精华、实其赋值。

满族秧歌;文化蕴涵;音乐特征;表演方式;动作特点

一、满族秧歌的文化蕴涵

(一)开放尚礼,兼吸其他民族文化营养

满族是一个开放性的民族,擅于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满族没有本民族的秧歌史文献,清末以后东北涌现的八旗秧歌(鞑子秧歌),显然是满族在吸收汉族文化的过程中,借鉴并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元素,才形成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鞑子秧歌即表现了满族的传统风俗与礼仪。满族尚礼节,秧歌中传统礼节尤为明显,如两支秧歌队相遇,须先行“卡肩礼”“抱腰大礼”等礼仪。秧歌队边走边扭,每到一桌都要拜茶桌,如两支秧歌队相遇,必相互见礼,礼节多达30余种,这与满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以礼见长习俗是分不开的。

(二)豪爽豁达,杂糅萨满舞的火爆粗犷

满族秧歌是满族人豁达、豪爽性格的外化。地域使然,满族人生性豁达、开朗,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于舞蹈动作中,加之受萨满舞中跳腰铃等遗风的影响,腰部的扭动幅度较大且粗犷。满族妇女均为“天足”,她们扭起来很火爆。男子所用的扇子及姿势也能给人一种强健、刚毅的感觉。

(三)崇尚渔猎,再现荒蛮环境与民族信仰

地域特色浓郁的满族秧歌,大多都有舞者纵马驰骋、雄鹰高旋、先民排兵布阵(俗称“走阵”)等内容。这些模拟动作,既是满族信仰的舞蹈外化,也是昔日荒蛮生活环境的艺术再现,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至今仍保留着满族先民早期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内容,与泛文化的汉族秧歌迥然不同。

二、满族秧歌的角色及音乐特征

(一)满族秧歌的主要角色

满族秧歌舞的主要人物,有负责指挥队伍的“达子官”,有负责开路打场的“克里吐”。“达子官”头戴凉帽,身穿黄马褂、红战袍。“达子官”扮相稳健、威武,在秧歌队中任指挥与领头。反穿皮袄的“克里吐”,斜背响玲,手执长鞭,面涂黑炭,横冲直撞,以怪吓人。满族秧歌队的丑角,主要是活跃气氛,且以丑为美、以丑见长,正所谓无丑则无逗。此外,还有“老妈”“鞑官”“花棍”“女真”“鞑子”等角色,其中男子多扮猎手、武士。“老妈”和“鞑子官”扭逗,象征着周旋,“鞑子官”身穿官服,表明自己的身份。秧歌队伍中,男着生活服饰,女头戴缀有蝴蝶饰的花冠,身上披黄、白、蓝、红色绸带,意在表明归属八旗中的哪一旗。

(二)满族秧歌的音乐特征

音乐是舞蹈的魂魄,满族秧歌音乐主要采用满族民间小曲,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喜歌、战歌、叙事歌等,其音乐各有特色。摇篮曲,也称“悠悠调 ”,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悠扬、平稳的曲调中长大的。如辽、吉两省广为流传的:“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卜哇,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背着鼓来啦,小孩睡,盖花被,小孩哭,盖花被,小孩哭来想他姑。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卜哇,悠悠哇,悠悠哇,马猴子跳墙过来啦,悠悠哇,悠悠哇,小孩醒来吃月饼。”其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平稳,共六个乐句。满族秧歌中除了采用满族民间小曲外,还有劳动歌、山歌、小唱、乐曲、歌舞乐等。

三、满族秧歌的动作表演方式

(一)满族秧歌的起初表演动作与方式

约有200多年历史的满族秧歌,起初的动作表演方式是,入场时先以2排4行队形拜茶桌,行3次请安礼,再开始“走阵”和“跑圆场”。男角的步伐多为“矮蹲步”“出溜步”,双臂大幅度摇摆。他们还模仿动物,像其中的“虎步”“熊步”“鹰步”等,造型多以拉弓射箭和雄鹰展翅飞翔居多,折射了满族的尚武传统。女角动作挺拔、潇洒——拿手绢、执扇子、走吉祥步、摸鬂,尽展女性的优雅之美。

(二)满族秧歌的地域创新与表演方式

满族秧歌源于生活,多模仿于自然万物和先民的农耕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秧歌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汉族文化的熏染下,动作越来越规整。遗憾的是,随着满族的汉化,扭满族秧歌的人越来越少,仅限东北的一些小城区偶有传承,且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也较明显:

1.农耕艺术重归乡间田野的沈阳市满族秧歌

沈阳市很早以前的满族秧歌都是“唱秧歌”,边唱边扭,如诗中所写“半夜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随着时间的飞逝,沈阳市的满族秧歌已经把唱省略掉,全部由扭来代替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沈阳市掀起了满族秧歌高潮,其主力是退休的老年人。其实,早在这些人还年轻力壮时,也曾掀起一次秧歌潮。同一批人创造了两次秧歌高潮,也真算是奇迹啦。故而,这些人里着实不乏秧歌能手与大腕,更不乏强有力的组织者,并将这一源自乡村的农耕艺术又带回到乡间田野。以新城子区秧歌队为例,队中除一名“丑角”外,其他人全穿着黄色披风。音乐起于快板,人从“跑圆场”开始,走大段的“龙摆尾”,队形变化无穷,慢板后再接龙摆尾下场,没有单独的小场表演,只有一名“丑角”在场中任意穿行。男角的动作非常帅气、潇洒,步伐极为突出,前、后、左、右都是半蹲着的“蹉步”,一拍之内后脚实踏、前脚虚点、交替进行。步伐是“后脚促前脚”,这种步伐很符合秧歌动律。而大多数秧歌都是一拍一步,扭着来自高跷的步伐,有些还汲取了舞蹈的“跑跳步”“垫步”。给人感觉“垫步”与秧歌的动律很不协调。

2.延续先民“对礼”习俗的新宾县满族秧歌

新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鞑子秧歌”的起源地。可以说,新宾是满族秧歌流传最久远、保留最完整的地方。新宾县的满族秧歌首先有两名“官员”出场,后面跟着一队身穿彩色服装的男女老少。绕场一周后,在领导台前三行满族大礼后,由“官员”开始带领“走阵”。“走阵”结束,进入慢板,遂拉起大圈,女角昂首挺胸,落落大方,手中的彩扇、花灯上下飞旋,令人心旷神怡。男角俯身曲腿,动作运用低矮的蹦跳,扭的是“蹉步”,同上面提到的沈阳艺人们一样,动作十分矫健、有力。过去,两只秧歌队相遇后,互不相让,两队中的“达子官”都要出来“对礼”,对礼动作多至30多种,例如“对刀尖”“对刀把”“对刀身”“卡肩”“卡肘”“卡腕”等。如两个“达子官”全部对上,就行满族最高级别的大礼——“抱腰大礼”,然后两队秧歌一起扭;如对不上,便开始“厮杀”。

3.兼蓄各省优长多元化发展的抚顺满族秧歌

抚顺市在辽宁省东部,清朝灭亡后,大量满族人定居于此,现仍为满族聚居区。抚顺市开发煤矿伊始,便有大批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矿工相聚抚顺,促就了当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秧歌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抚顺满族秧歌与别处秧歌相互融合,历经多年改进,现已自成体系。抚顺市满族秧歌的动作,可谓气宇轩昂、风姿独具。“上装”扮相妩媚,动作优美,稳而不乏活跃,动作开朗大方,塑造出端庄的满族格格形象;“下装”动作高低起伏,大俯大卧,时而双臂展开,像空中翱翔的雄鹰,时而从头到尾半煞身,耸动着肩膀,把山区里马背民族的动作韵律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丑角”和“清朝官员”的动作有一定的改变。“丑角”反穿皮袄,甩着长鞭奔跑着打场子;“清朝官员”把全体演员带出场后,便展开一场技术技巧表演,其中有翻“加官”“案头”,打“飞脚”“旋子”,走“扫堂”“绞柱”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四、结语

沈阳、抚顺、新宾三市,既是东北满族秧歌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满族秧歌原生态传承地,在民族舞蹈艺术渐行渐逝的当下,深入挖掘上述三市满族秧歌原生态遗存及个中差异,无疑是满族秧歌这一古老舞蹈艺术的抢救性工作。

[1]李顺阳.东北民族民间舞蹈通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庞志阳.满族舞蹈寻觅[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3]姚泳全,马景星.满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杨笔涵(1991-),女,满族,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文化学。

猜你喜欢
秧歌队秧歌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活宝姥姥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昌黎地秧歌
陈秋芳无论搬到哪里,舞蹈不会断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