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甘孜新龙锅庄与凉山彝族“达体舞”

2015-01-30 07:23阿各莫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锅庄康定凉山

阿各莫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浅议甘孜新龙锅庄与凉山彝族“达体舞”

阿各莫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四川 康定 626001)

在藏彝走廊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沉积带。锅庄是各少数民族喜闻乐见一种歌舞表演形式,康巴地区藏族锅庄因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而新龙锅庄以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闻名。凉山彝族达体舞是源自于彝族民间传统锅庄舞蹈,集体育、舞蹈、音乐于一身的舞蹈形式,独具特色,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新龙锅庄还是彝族达体舞,都是凝聚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锅庄;锅庄舞;新龙锅庄;彝族达体舞

民族迁徙之路的“藏彝走廊”上,居住的民族主要以藏缅语支中的藏语支和彝语支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沉积带,相对来说这一地区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原始性。走廊上的民族乐舞从类型上来看,具有更显著、更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区特征。

一、锅庄

相传,在猎人狩猎之时、人们出远门之时,需要烧火取暖、取食,人们用三块石头围在火塘边上,形成三角形的支架,方便支锅烹煮,把食物弄熟以食用。这就是锅庄的来源。到了现在,凉山彝族人的家里,这样的火塘石头锅庄是不可少的。康定,又称“打箭炉”,自古以来是康巴地区最重要的集贸中心。据史料记载,汉族商人把茶叶、盐等货物运送至康定,藏区的藏商把民族工艺品等货物亦运送至康定,在康定进行交易,各取所需。应贸易所需,出现了为商人提供食宿、存放商品类似于客栈的建筑,被称为“锅庄”,房主被称为锅庄主。在经济贸易鼎盛时期,康定曾有48家锅庄。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曾经繁华的康定锅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锅庄舞

火,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火。远古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在西北地区,一到寒冬腊月,人们只能围坐在火塘边取暖,坐久了站起来伸展手脚,活动筋骨,久而久之,产生了围着火塘跳舞的舞蹈。有学者认为,远古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民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喜于集中且歌且舞,跳舞形式多见于手拉手围成圆圈,这就是今天广泛流行于西北、西南地区,被藏羌彝等民族称之为“锅庄”的舞蹈。在康巴地区,人们只要一说“锅庄”,听者就会知道是指锅庄舞。藏族人一般称“锅庄”舞为“卓”或“果卓”,意为吉祥的舞蹈。

由此可见,锅庄是个多义词,一种是指可提供食宿、物品存放的地方;另一种普遍通用的则是一种舞蹈的称谓,即“锅庄舞”。本文所研究的“锅庄”,就是名为“锅庄”的舞蹈。

(一)新龙锅庄

新龙锅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我国南北朝时期。最早的新龙锅庄是古羌人的民间祭祀舞。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发展,这种民间祭祀舞逐渐被吐蕃文化和后来的藏文化所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锅庄舞。新龙县地处甘孜州,处在比较封闭的区域,因此新龙锅庄被比较好的保留了下来。每逢节庆、丰收和闲暇之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围着哈达、青稞酒等边歌边舞,以此表达愉悦的心情,抒发感情。

(二)达体舞

达体舞,凉山彝族的锅庄舞。彝族的达体舞历史悠久,据考证,西晋时已有文字记载。南宋时期的马远绘的四老《踏歌图》以及云南省巍山县文龙亭桥墩右侧的《松下踏歌图》都是最早的彝族达体舞的记载,“踏歌”是彝族达体舞早期的汉译名称,云南、巍山又称“跳歌”“打歌”,达体舞主要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对踏歌的称呼。

在彝语中,“达”为大地、土地, “体”即踩、踏,达体即是在地上踏脚,达体舞顾名思义就是踏地而舞。彝族达体舞以圆圈为舞蹈的基本表演形式,在火把节、婚嫁等场合,达体舞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围绕着篝火,用歌声和舞步来表达欢乐、幸福等不同的情绪。如,在良辰吉日里跳达体舞是欢乐、幸福、愉悦的音乐和欢快的舞步,而在伤葬等场合则是沉重、低沉、悲伤的音乐。跳达体舞时人数可多可少,只要跳舞的音乐响起,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会主动围拢,跟随队伍跳起来。

三、舞蹈特点

(一)新龙锅庄:动作主要可归纳为俯身蹲身,甩袖,踏步,勾腿、跺脚

转体等,颤膝,是最显著的动作,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的膝盖颤动有时是轻微柔和的,有时又是激烈的,动作的幅度是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女子的动作比较轻柔,犹如彩蝶起舞翩翩,显示出一种妙曼的美;男子挥舞双臂,长袖翻飞,脚步跳跃有力,动作粗狂、豪放,舞步矫健,犹如展翅的雄鹰,奔腾的骏马,腿部的动作幅度很大。

(二)彝族达体舞:达体舞舞步比较简单易学,主要由踏步、摇步,撩脚

拍手、勾脚、跳月七个动作组成,腿部和脚的踢、勾、盘、跳等动作灵巧、有力,男女动作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差别。彝族达体舞手部动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拍手、甩掌、前后摆臂,手部动作变化不大。

(三)舞蹈演出形式

一般来说,新龙锅庄男女分两列排列,男队领头在前,顺时针舞动而围成圆圈,男女队轮番对歌对舞,你一句我一句,一问一答,男女歌声彼此交替,优美动听。

彝族达体舞队列因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队形,最常见的是七月火把节,男女老少随意穿插围成一圈,围绕篝火,向逆时针方向起步跳舞,成圆圈状。跳大体舞时,有些时候有男领舞者边吹口琴(或月琴)边跳,有时候无领舞者,人们手牵手尽情地唱歌尽情地跳舞。在结婚庆典之时,男女分别排成两队,你来我往地对歌,欢笑声不断。

舞蹈的转向:藏传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生死轮回都是遵循向右旋转的法则,受此影响,在大多数藏族地区藏族锅庄舞是顺时针转向,新龙锅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有的地方锅庄舞是逆时针,比如丹巴的嘉绒锅庄。

在彝族传统文化里,逆时针寓意着向内、进来等,比如好运、幸福、吉祥等,而顺时针方向则意为向外、散失之意,多指不好的,凶的。因此,在生产生活、文娱等诸多方面,都是遵循逆时针方向运转。达体舞就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舞蹈。

四、服饰特点

在跳锅庄时,人们衣着盛装,非常隆重。舞者一般穿白色、红色、粉色等藏衬衣,外面穿氆氇长袍,长袍的领口、袖口等边缘镶嵌着水獭、狐狸等毛皮,腰间系彩色的带子,佩戴珊瑚、九眼珠、白银、黄金等珍贵珠宝饰品,女人们从头到脚都是各式饰品,更显得雍容华贵。男人们脚蹬藏靴,长辫子用红色丝线盘于头上,粗犷的性子展现无余。

彝族达体舞在大型的庆典、节庆之时,彝族女人们穿上百褶裙,带着耳环,盛装出席。彝族的未婚和已婚妇女的衣着打扮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未婚姑娘带“俄发”(头帕),帕子背面是五彩的丝线绣成的各色图案;穿鲜艳的上衣和百褶裙,百褶裙颜色以白、黄、红为主调,银质的耳环。已婚妇女衣着颜色相对暗沉,裙子黑色、蓝色为主调,头戴黑色的“俄耳”。男人们穿上裤脚很大的大腰裤,裤子用青布缝制,斜挎英雄带,头戴英雄节。相对来说,彝族人身上的珠宝饰品比较单一,主要是银饰品和金饰品。

五、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不管是哪种民族,他们的民族舞蹈是民族发展历史文化的积淀、演变,从中不难发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习俗,以及古老先民的耕作形态、图腾崇拜,同时也展示了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新龙锅庄和彝族达体舞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将会在民族歌舞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变迁[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德全.试论彝族达体舞的虚幻[J].民族艺术,1991,4.

[3]张澄宇.传统的背后——凉山彝族“达体舞”现象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08.

[4]曾令士.概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凉山彝族自治州资料卷[G].凉山彝族自治州资料卷内部发行,1987.

[5]徐康玉.永远的新龙锅庄[D].中国西藏,2000,4.

[6]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

[7]吕霞.西部民族歌舞的审美风韵[J].青海社会科学,2001,3.

C95

A

猜你喜欢
锅庄康定凉山
Three New Species of Diploderma Hallowell,1861 (Reptilia: Squamata:Agamidae) from the Shaluli Mountains in Western Sichuan,China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唱一首康定情歌,跟着领克02 Hatchback 解锁钢炮宿命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2014年四川康定MS6.3和MS5.8地震的应力触发研究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康定:作家们的原乡记忆和故乡神话——以“康定七箭”的乡土小说为例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