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以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传统民歌代际传承发展路径为例

2015-01-30 07:23板永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德宏傣族民歌

板永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现代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以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传统民歌代际传承发展路径为例

板永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暗含着现代主流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压力。本文试就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传统民歌代际传承发展路径选择中出现的新趋势进行探讨,并对此提出自己认为的适合传统民歌传承和发展路径。

傣族;传统民歌;传承;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暗含着现代主流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压力。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陌生感又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获得新生的重要机会。因此,就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自身的发展来说,就是在自身得到传承的同时积极包融时代文化元素,进而顺应新的文化环境,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本文试就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传统民歌代际传承发展路径选择中出现的新趋势进行探讨,并对此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期望能够对今后探索出一条适合传统民歌传承和发展道路有点启示。

一、德宏傣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

(一)家庭传承

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传习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传承的重要形式,其主要体现在家庭内部年长民歌手对后辈的言传身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傣族人纷纷走出去,很多人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熏陶,对本民族传统民歌的认同发生了变化。加之民间娱乐活动日渐丰富,各种家庭文化娱乐设施日益增多,唱歌不再是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电影、电视、游戏、KTV、互联网络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傣族人对本民族传统民歌的态度。村寨中外出打工的人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和老人使孙辈成为家庭传承的主要传人。

(二)师徒相传

这种传承以拜师学艺的方式确立传承形式,是传唱者学习演唱技能的重要模式。师徒相传是目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最主要的传习方式。在当下传统民歌演唱普遍遭到式微的背景下,这种传承行为使传统民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当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后,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民歌手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升,这促使他们传承的热情更加高涨;此外作为继承者的徒弟经常有机会参加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起式微的家庭传习,师徒相传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在保护本民族民歌传承上有其推动作用。

(三)社会传习

这是以傣族丰富的节庆仪式(如赶摆)为传习场,传承人在社交活动中产生的传习活动。民歌不仅是以演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感情和文化的交流渠道。傣族各种传统的节庆和社交活动中都要演唱相应的民歌,以歌表情。在浓烈的节庆氛围中,傣族传统民歌起到了本族群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功能。傣族人在参加这些活动仪式中,不断地通过听和看等渠道受到本族民歌的熏染,便会自觉地把本族民歌传习了下来。时下,随着傣族传统节庆仪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傣族传统民歌的社会传习受到较大弱化。

二、社会变迁中德宏傣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趋势

(一)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传统民歌传承

在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传习动因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开发的考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旅游业、餐饮业和娱乐休闲产业的民歌表演。近年来,德宏州为了开发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连续多届举办了一系列盛大的节日文化活动,活动中对当地傣族丰富的传统民歌进行了展示和推介,通过利用民歌表演来吸引游客和打造本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这也促使本地傣族人开始重视本族传统民歌。当地经营本民族餐饮业者经常利用民歌民舞表演来突显其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从而形成本地民族餐饮亮点。以上这些商业动机促成傣族民众意识到传习本民族民歌的重要意义,变被动传习为主动传习,这已成为新时代下傣族传统民歌传承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德宏傣族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事业性或民间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团体,尤以民间的最为活跃,这些民间艺术团体分为以自营为主的盈利性团体和非盈利的以民间歌舞展示和传习为目的的团体。民间的艺术团体主要是村寨中具有歌舞才能的农民组成的业余表演艺术团和以商业演出为主的专业艺术团队或者歌唱组合。这些艺术团体能够结合时代的流行特点和当地民族群众的喜好,不断在传统的歌舞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深得本族群众的认可。这些民间艺术团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他们把舞台作为本族传统民歌有力的推介工具,让传统和现代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傣族传统民歌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让本族年轻人在民间艺术团体的表演中找到了一种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平台,激发了他们传习本族民歌的热情。

(二)社区文艺展演成为传统民歌传习的展示平台

在民间传统中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交往形式日渐衰微的形势下,德宏傣族地区的村寨节庆歌舞展演却异彩纷呈。村寨节庆歌舞展演发挥着娱乐村民、凝聚群力、团结民心的重要功能,同时还是节日仪式展示的载体。这类活动中多以歌舞展演的形式出现,社区是主要的承办者。在这类展演活动里本民族民歌中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元素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现。社区文艺展演也为民间艺术团体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民间艺术团体也从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各个民间文艺团体之间也时常利用这样的平台交流技艺。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专业与业余于一体的社区文艺展演活动,形成了一个向本族群内展示民歌传统继承和发展的文化空间,成为一个新的社会传习平台。

三、对当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体系

当前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传统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艺术院团、民众、演唱者、媒体、学者、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参与,因而我们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为德宏傣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当地文化多样性发展献计出力。

1.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主导作用

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应有职责,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规律的保护措施。传统民歌作为一种民间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需要培育民众的传承意愿和创新延续的内在动因,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传承环境,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文化事业机构职能,积极鼓励民间社团在传习与发展本地优良文化艺术的主体作用。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还没有申报为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可以积极牵头申报,促使本地区传统民歌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一个层次。

2.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培养民歌主体自觉传承的意识

目前,许多德宏傣族传统民歌材料仍旧停留在搜集和整理的层面上,并作为内部资料来保存,许多珍贵的民歌资料被锁在深闺人未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者的老去和过逝,这些民歌成为了千古绝唱的古董。所以需要通过各类传媒让民众认识到民歌的艺术魅力。同时在指导文艺院团下乡演出时要求对传统民歌进行推陈出新式的舞台展示和传承。还可通过傣族研究学会等民间机构召开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继续探讨科学合理的传统民歌传习场所的建设新模式,在社会上扩大全民传承和认同民歌艺术的文化氛围。

3.发挥本土专家学者的研究优势,加大传统民歌传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在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传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大多仍停留在对传统民歌原始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上,有部分则主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评析,而对本体活态传习和延续方面进行多学科理论研究和本土实践探索少。此外,可以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当地相关的专家学者,加大田野调查工作,及时抢救、挖掘和收集整理德宏傣族各个种类的传统民歌素材,并分门别类地建立电子资料数据库,这类资料数据库最好要以立体、形象和完整的影音形式保存下来,能够声情并茂地展现德宏傣族传统民歌原生态演唱的环境和方式,为今后德宏傣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及研究提供资料储备。

4.加强传统民歌进学校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目前德宏师专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也在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曾在2008年至2009年举办过一期项目名为“传统民歌艺术进高校”的培训班,特邀请德宏州歌舞团和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州傣剧团)的傣族和景颇族艺术工作者进校传授傣族和景颇族传统民歌,培训对象主要是懂本民族语的傣族和景颇族学生,后因师资经费等其他原因该项目只开展了一期就停止了。目前,学校为推进传承创新地方民族文化,成立了地方高校传承创新地方民族文化“三进三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见行动、见成效、见成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德宏师专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校创意工作室和傣族剪纸传习工作室。并在校内开设有关民族语言、历史和民族艺术等方面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的本土传承实践,除了在高校课堂中进行尝试外,最值的做的还有走进中小学课堂,限于各种条件限制和认识不到位,这项工作迟迟没有开展起来。

(二)激发演唱主体的自觉性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民歌艺术的关键所在

传统民歌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艺其自身传承与发展变化都依赖于它的社会实体——民众,其传承的关键也在如何激发民众的传承自觉性。因而要传承好传统民歌艺术,首先必须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培育被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促进演唱主体的传承积极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民族的传统民歌其主体依然是本民族民众,而不是本专业学科的艺术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及外来游客。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创新和传承都应该从其主体这一主导要素出发,让传统民歌艺术真正重新回归乡土,同时,传承者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创新和丰富传统民歌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创作出一些贴近本族民众生活的作品;继续探索传统民歌舞台化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传承和发展中融入时代元素,并结合本民族民众对传统民歌的审美需求,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期待和审美心理。这样传统民歌才能在一个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的系统内得以活态保护。近年来德宏民间涌现出新一代民歌歌手,他们的演唱形式出现了在对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和创新,加之又有舞台作为推介工具,现代流行性很强,颇受本民族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这些新的民间歌手在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上的做法值得鼓励。对于目前德宏傣族传统民歌艺术传承面临断代境遇的情况下,这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传承方法,它能激发年轻一代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民歌艺术的自觉性。

(三) 继承和创新是传统民歌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从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看,每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脚步的前进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歌艺术上不能仅限于如何保持传统变与不变的问题,而真正需要做的是本民族传统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已经被继承和创新。每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延续,所谓的“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传承”之意。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每一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里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具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传统民歌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本质的问题是民歌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德宏傣族传统民歌不能只停留在艺术特色的变与不变和其社会功能的衰退与重生上,而是要找寻到傣族传统民歌的文化根性所在,并去探寻其得以代际传递的原因,如此传承和发展才有活力,这也是每个民族传统民歌艺术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根脉所在。

[1]田联韬.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1(5):3-26.

[2]徐蕾.渐离土壤的塑料花—从傣语现代歌看民歌和社会变迁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2007(2):36-41.

[3]崔玉洋.中国傣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所遇问题的分析[J].神州,2011(20):25.

[4]宋璐.云南德宏傣族山歌初探[J].民族音乐,2013(1):55-57.

[5]赵士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J].民俗研究,2011(2):13.

J607

A

猜你喜欢
德宏傣族民歌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