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景幽 意向孤绝 渐江山水画浅析

2015-01-30 07:23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山石黄山山水画

袁 青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34)

苍茫景幽 意向孤绝 渐江山水画浅析

袁 青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34)

清代在绘画艺术上较之明代更加注重传统,在早期作品中提写仿古为荣。这种审美意识和文化背景促使“四王”等仿古派的绘画在清代被称作“正宗”,而四僧的绘画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于古法,独抒个性,在清代的文人画坛中独树一帜。“四僧”之首的渐江,其山水作品不受前贤的束缚而师法造化,重视笔墨亦重视不似之似的艺术形象,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亦能表现其独特的个性,他的山水画静谧而深邃,安静的山,清淡的水,使人适然忘情。笔迹简疏,用墨清淡,内心的思绪投射出他的审美原则,从而形成其画面简淡、空灵之气。

造化;传承;静美;简疏

一、渐江的生平概述

(一)人生之变迁

渐江(1610-1664年),安徽歙县人,原名江韬,后改名舫,字六奇、鸥盟,皈依佛门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梅花古衲。

明朝末年,渐江曾师从汪无涯,顺治二年(1645)年,渐江随师汪无涯一同奔往福建,投奔于南明隆武政权(又称唐王政权)。隆武政权灭亡后渐江无望削发为僧,皈依武夷山的古航禅师, 至此遁入空门。

皈依佛门之后,渐江以诗作友,以画为伴。多年之后,终因对故乡的留恋回到新安歙县。长居于歙县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的澄观轩。歙县离黄山不远,这对渐江多次畅游黄山提供了有力的地理条件。渐江对黄山的灵奇美景分外着迷,在黄山他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他多次登临黄山,在《渐江大师事迹佚闻》曾记:“渐师登峰之夜,值秋月圆明,山山可数。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音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山中悄绝,惟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至三更,衣辄益辄单,风露不可御,乃就院宿。”对黄山的痴迷一至于此,对黄山在画面的塑造更是一别于前人,以黄山为友,以黄山为师。黄山为他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康熙二年癸卯,时公元1664年1月19日,渐江欲再进黄山,但未能如愿。行前染恶疾,大呼“我佛如来观世音。”终在五明禅院圆寂,年仅54岁。

(二)思想之裂变

渐江早年的思想同大多数文人一样属于儒家范畴,“臣忠子孝”“仁义礼仪”等思想根深蒂固。即使遁入空门,他对已故明朝的思恋也未完全泯灭。

三十余岁,明末的昏庸统治使其心灰意冷,他的仕进观发生了改变,道家出仕隐逸的思想逐渐形成,并自谓:“瓦缶雷鸣可唱酬,不如归去任扁舟”。在明清易祚之时,36岁时因复国的无望渐江遁入空门,佛家思想也成为他的核心思想。他一生并无婚娶,清心寡欲,用佛家的思想来抹去内心的伤痛,不急不躁且不问国事,清净无我,专心修佛。而他儒家的思想就似那明净湖面的一丝涟漪, 淡若清波,狂风巨浪的翻卷似乎不复存在。

渐江的思想,“早年完全‘据于儒’,后期儒、道、释三家具存。禅其表,道其中,儒其实。”后期这种“据于佛,依于老,游于儒”的思想,对他的审美原则和创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渐江山水画内在力量

(一)画面的构成形式

渐江的绘画形式多样,喜写梅,亦作人物,但成就最高的还是其晚期的山水画。

渐江的山水画在构图的处理上,奇纵稳定,层峦叠嶂,空旷且幽深,多采取高远的构图方式,画面中常主峰高耸,占据着画面的主体地位。他的画构图简练,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在倪瓒的画中亦如是如此。画面清新刚劲,笔墨看似虚淡,但却给人坚实硬朗之感。其次画面上所有的山石几乎都是由方形的几何形体组成的,在几何体的相互呼应间,将山石的挺拔之势塑造起来。在山石间以重墨绘以小树,苔点亦重,与静美虚淡的山石相呼应,更显层峦陡壑之感。石多树少是他的又一特色,如他的《松石图》,巍峨高耸的山上只有零星小树,黄山岩质属花岗岩,树木不多,这也是渐江师法造化的结果。有时只在悬崖峭壁中绘以倒挂的虬松,这样的经营位置更显山峰雄奇之势,增加了画面的气势,亦显悲凉孤寂的气氛。

在笔墨的处理上,画面的山石多用焦墨勾线,山石用墨清淡明净,没有过于繁复的用笔 。“虽渐江画面用笔新奇,线条刚性似铁细观之乃是用松蓬虚灵之笔写出”。远观之用线刚实,但细微之处却变化无穷,虚实关系处理之巧妙,使观者犹如“卧游”般畅快。渐江亦不乏有一些边角景致之作,但他的画又不像南宋大斧劈皴的那种激情,反之用独特的线条,清淡的皴笔,挥之一变成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渐江的笔墨,看似疏简,但是咫尺之间显万里之势,直师造化,表现亦再现了自然的美妙景色。与“四王”那些缺乏变化的画风迥然不同。清代杨翰的《归石轩画谈》谓渐江的山水“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随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味。”

渐江的山水画创造了异于他人的奇特之美,在这种“美”的背后,给予人冷、静、空、幽之感尤为深刻。而这微妙的情感也成为他的画面形式中更深刻的内在语言,待我们去欣赏与品味。

(二)画面的内在语言

1.“静美”之韵

四僧之中渐江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与众不同的,他的山水不似髡残那样的躁动,不似石涛的创新,亦不似八大的冷眼旁观。在渐江的绘画中,“静”成为其最主要的绘画语言之一。渐江绘画中独特的“静美”与他对大自然的浓烈热爱有关,他多次畅游黄山,对黄山的一石一木皆细心观察,以黄山为师为友。黄山的幽静空寂与他内心的思绪相碰撞,使得他的绘画构图奇巧、笔墨枯淡、意境深邃。但是决定性因素还是渐江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精神世界,

渐江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画家将自己悲愤的情绪表现在画面中,他的山水画所描绘的是一种不染尘世,寂静幽深的内心世界,隐晦的透露些许摆脱异族统治的审美理想,抒发了一种民族气节,从而形成了简淡、空寂的艺术风格。他的这种“静”,不是相对于喧嚣的安静,而是一种永恒的宁静,一种绝对的平衡。中国哲学强调在极静中追求极动,渐江画面的“静”,正是和中国哲学的某些观念相契合。

2.“冷寒”之气

渐江作品中的“寒”同样与黄山之造化和他孤标高致的品格有关。读渐江的画,除扑面而来那股静穆的气息外,还有些许淡淡的寒意。黄山花岗岩众多,山上的植被覆盖并不多,且山势奇峻,巍峨挺拔,有拔地而起之势,渐江创作之时亦是遵循造化之功,他的作品中没有大片的树林,只是在山岩交界处绘以小树,以作过渡之用,山中空寂且不做过多的人物描绘,略有寒荒之意,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形容也不为过。加之渐江在绘画手法上重笔少墨,在画面中没有大片的墨色,山石的轮廓用虚淡的墨线勾出,用线看似刚硬,却虚实相生,不似硬性的勾斫,线的运用变化多端。简练的构图,喜用干笔渴墨和折带皴,深显静穆幽寂,冷峻逸然。

渐江“据于儒,依于老,游于禅”的思想伴随他的一生,作为前朝遗民他甘作隐逸之士,流露出自甘寂寞,与世无争、静稳的思绪。所以在他的画面中,这种冷寒之气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

三、结语

渐江的山水画成就是独特的,周亮工的《读画录》曾记:“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可见渐江在当时享有何等的盛誉。他的画寒气袭人亦幽静深邃,山石间的悲凉苍茫,无纤毫尘俗气。他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独到的见解,以超凡脱俗的画风独步于清初画坛,渐江不仅为新安画派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之后的金陵画派、扬州画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论黄山诸画派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汪世清.渐江资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5]薛永年.清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6]金开诚.清初四画僧[M].长春:吉林文化出版社,2010.

G812.9

A

袁青(1991-),男,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指导教师:刘晓红。

猜你喜欢
山石黄山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黄山冬之恋
全山石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