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典型报道

2015-02-02 21:39陈京芬王宏伟
采写编 2014年3期
关键词:典型时期

陈京芬+王宏伟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播中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所谓典型,是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众多典型人物的事迹曾为无数人提供精神支撑。但随着时代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体意识张扬的新时期,因循守旧、继续塑造“高大全”人物的典型报道越来越难打动读者,甚至招人反感,从而难以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时期,典型报道怎样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答案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典型报道的“痼疾”

1、宣传色彩浓,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否则难以取信于读者。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那些为了宣传效果而虚构、拔高的“假大空”、“高大全”式典型报道曾经在一定时期内盛行;及至国家拨乱反正,迈入新的发展历程,典型报道程式化的虚构和吹捧等流弊却余毒未了,成了一些典型报道的通病,致使读者怀疑不定,一见到典型报道便失去阅读兴趣。读者不读报道,还谈何传播效果?

2、写作时夹叙夹议,以评论、想象代替事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便是,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在黄继光牺牲的通讯中曾写道:“40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4个“在望着他”,1个“在鼓舞着他”,都是记者的想象,无法被证实。这样的描写,无助于增加英雄的光辉,反而可能因描写虚假使读者产生反感。

此外,写作时夹叙夹议,话说得太绝对,也导致不真实。一个细节的不真实,便可能导致整个典型的真实性土崩瓦解。

3、报道对象脸谱化,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异类”。

在失败的典型报道中,先进人物往往乐于“奉献”,“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总是“忍着身体上巨大的疼痛也要把公事办完”;总是“亏欠家人”,把“妻子、孩子都抛到脑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典型人物也各有生动的一面,把无数典型写得“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不使读者“审美疲劳”才怪。

4、很多典型报道成为政治的附庸和牺牲品。

过去,为了达到一些政治目标,经常炮制出一些典型报道。这样的报道,因逆新闻传播规律而生,从而漏洞百出;而如果“政治目标”本身失败,为其唱赞歌的典型报道也势必沦为牺牲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新时期典型报道如何改进

1、在报道理念上:应有鲜明的时代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

典型报道是一元化价值取向的产物。而在新时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社会个体自主意识增强,再向读者灌输一元化的观念,往往引发逆向心理。在新时期进行典型报道,应抓住时代特征。

2010年2月21日起,《楚天都市报》追踪报道“信义兄弟”接力送薪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信义兄弟”的出现,为解决“农民工讨薪难”提供了一个道德范本。此举契合了社会主流价值的节拍,重塑了社会诚信和责任感,因此具有了“典型”意义,报道后取得较好效果。

2、在报道操作中:应尊重事实,还原有血有肉的人。

真实是引发读者认同的基础。报道典型时,切忌盲目拔高。完美得像是人群中的“异类”,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是不可信也不可学的。张海迪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把其写到报道中,不但没损害其形象,反而使读者觉得更可信。

在新时期,应该实事求是报道典型,把典型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更真实的人。

3、在材料选择上:不要选择高不可攀的人物,让人无从学习。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取决于能引发读者的多少“共鸣”。如果报道的典型是高不可攀的,不可复制的,读者就只会看看热闹,而无法去学习。

在新时期,典型报道应该多塑造“普通人”典型,报道真实可学的模范,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读者的心。

新时期的典型报道,应该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在报道形式上:应该更加多样化,更容易被读者“认同”。

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形式还应多样化,增强读者的“认同”心理。消息、通讯、短评、图片多管齐下,才更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愿意看,看得进去。

在新媒体时代,典型报道应该讲究动态,讲究深入,讲究互动。开辟专题专栏,进行多角度报道,可以让读者对典型有全方位的了解;在网络论坛和自媒体上加强互动,可以使典型更加亲民,增强其与读者的接近性。

(作者单位:河北工人报)

猜你喜欢
典型时期
高考统计典型题的解题策略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战时期哲壕战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圆》典型易错题
典型词句用法精讲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