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视化新闻生存路径初探

2015-02-02 21:39滕瀚张双弜
采写编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滕瀚+张双弜

一、新闻可视化概念

新闻可视化是综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化制作和可视化生产等多种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目前在学界对于新闻可视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要想准确界定新闻可视化这一概念就必须从其呈现形态和生产过程的角度进行探究。同时,新闻可视化是一个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技术手段进步、受众参与度加强而不断完善的概念。因此,从新闻行业发展的角度探究新闻可视化的概念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从新闻呈现形态的角度理解“新闻可视化”

可视化新闻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基本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从新闻呈现的形态角度,新闻可视化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数据是核心,新闻可视化是数据新闻一种。所谓数据新闻,简单的说就是“运用数据来进行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可视化新闻的具体呈现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要素。2、信息是支撑,1989年,Robertson Card和Mackinlay在《用于交互性用户界面的认知协处理器》一文中基于科学计算可视化首次提出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即“使用计算机支持、交互性的视觉表示法,对抽象数据进行表示,以增强认知”。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可视化新闻也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是可视化新闻的支撑点,只有当可视化新闻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3、可视化是载体,可视化是指通过对客体形象化、透明性的处理来增进人的认识或提高管理效率。客体就是物质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括了意识现象,包括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可视化新闻有别于其他的新闻报道形式的特征便是“可视化”。当然,这种呈现方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信息图表化或者图像化,更与视频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从新闻生产流程的角度理解“新闻可视化”

一条新闻的产生因为所呈现的媒体不同,其生产流程也各不相同。对于纸媒来说,一般要经过采、写、编、排、校等环节的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按阶段可以分为前期准备、中期采录、后期合成三个阶段。而新媒体则在传统媒体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综合网络应用技术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可视化新闻来讲,无论是在纸媒上的呈现还是在其他新闻媒体上的展示,其生产制作的流程都显得更加复杂。

米尔科·劳伦兹主持了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data driven journalism Amsterdam round table), 该会议由欧洲新闻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主办。他在会议演讲(Lorenz,2010)中指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视化新闻的生产制作流程和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基本相似,只是由于可视化新闻在发展阶段、呈现媒体和信息含量上面的不同而导致制作流程上的细微变化。

可视化新闻可被视为一个不断提炼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把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把复杂的事实组织成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可视化新闻时,受众的获取信息效率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从新闻行业发展的角度理解“新闻可视化”

新闻可视化凭借着高效信息传递,以数据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条件成为潜力巨大的新闻报道新形式。可以预见,新闻可视化将成为未来新闻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信息公开为新闻可视化制作提供富矿。随着现代科技和设计软件的发展,尤其是在维基解密事件发生之后,开放知识的理念日益盛行。信息已经不再由某个国家、政府、组织、媒介集团所垄断。日益公开的信息正是数据新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数据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条可视化新闻的背后往往要靠庞大的数据和信息作支撑。因此,随着信息逐步的公开,可视化新闻的产生也必将拥有广阔的富矿。

第二,隐含新闻为新闻可视化传播提供先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告知人。如果广大的媒体仅仅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信息传递上显然过于狭隘和片面,也不能够适应当下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要求。新闻可视化不仅可以及时准确的向受众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信息和数据的筛选、加工、组合,赋予比信息本身更为丰富的新闻报道。其中甚至会隐藏着需要读者自己发现的信息。换言之,经过智力化和技术化加工制作的新闻信息“含金量”明显高于普通新闻,显然更容易赢得受众的青睐。这也是可视化新闻的生存之道。

二、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困境浅析

目前,国内的多家媒体都开始了可视化新闻探索的历程。尤其是最近几年,可视化新闻在和读者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受到欢迎。2014年2月,一组关于“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悄然走红。这也是一组成功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篇报道从主题设计到数据选用再到视觉呈现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目前综合来看,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传播效果和新闻生产上与国外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差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报道内容缺乏深度,二维可视化新闻占据主体

纵观国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报道的内容缺乏深度,二维可视化新闻占主体。相比之下,《卫报》则走在前列。2010年10月23日,英国《卫报》发布了一条伊拉克战争日志的数据新闻,利用维基解密提供的数据制作了一幅包含约31.9万条信息的红点数据地图,来描述伊拉克战争中所有人员的伤亡情况。图上的每一个红点代表一次伤亡事件,用鼠标点击,则会列出包括时间、伤亡人数和原因等更详细的信息。沉默的图表却给人们深刻的战争残酷之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国政府从伊拉克撤军的决策。可以说,正是因为《卫报》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加工处理,立体化呈现新闻全貌,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之时,引发人们强烈的震撼。这一点是目前国内新闻报道无法做到的。

(二)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受众信息反馈价值较低

可视化新闻的优势还体现在独特的传播模式上面,传统的新闻报道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发布者可能是自媒体用户,但是在这篇新闻中他的身份就是传播者,而其到达的对象才是受众。可视化新闻则不同,除了传统的发布传递模式以外,在一些可视化新闻尤其是网络中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它更加注重受众参与其中的信息发布价值。一个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呈现,并不是这条新闻的终结,而恰恰是这篇新闻报道新的开始,广大的受众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的信息或者是数据直接参与到这篇新闻的重构和完善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兼备和随时转换的,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

而在国内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这种传者和受众关系的转化体现的并不明显,很多的可视化新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传者对受众的基本模式中。在这一过程中,无法看到不同受众思维的轨迹和传达的态度,受众也无法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超出新闻本身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新闻生产缺少支撑,专业化制作团队有待完善

虽然国内的一些媒体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可视化新闻团队,比如新华社专门的图表制作团队——图表新闻编辑室,《南方都市报》于2012年5月建立数读版面,设计团队由现职、外约设计师一共8人组成等都是对于专业团队构建的有益探索。然而,国内报纸视觉团队的视觉产品生产与内部团队设置不匹配,视觉团队的分工不精,人员配备不齐,尤其缺少数据编辑和电脑制图编辑这样的岗位设置。有的报社甚至缩减专业的视觉工作人员,让非专业人员来做视觉专业的工作。

从国内外的对比中就不难发现,我国的新闻可视化专业制作团队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就单个媒体来看,国内的可视化团队的人数较少,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岗位不够齐全。从总体来看,国内的媒体可视化团队较少,有待于完善。这就造成了国内可视化新闻生产和制作缺乏有力的支撑。同时,很多的媒体仍然只是把可视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有益补充,并没有意识到可视化新闻的制作是需要一个团队来策划完成的。这些都给国内可视化新闻团队的发展壮大造成了困境。

三、新闻可视化路径探析

(一)更新观念,平面新闻立体化

要想使得国内可视化新闻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意识到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报道模式,还必定引领一场新闻报道样式的革命。目前,国内的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仍然把可视化新闻视作新闻报道的一个有益补充,并狭义的把可视化新闻等同于图表新闻,表格化新闻。这显然都在思想根基上存在问题。

新闻可视化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这种传受者之间随时转换的模式必定是一场新闻报道的革命。同时,可视化新闻除了二维平面呈现方式以外,还可以分为2加N维可视化新闻和网络可视化新闻。这是可视化新闻利用通用的视觉语言,对纷杂的信息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在这种设计方式中,空间时间化,时间空间化,逻辑节点化,三者之间的互相共生又互相作用,共同体现信息的价值,使得原本平面的新闻立体起来,这才是可视化新闻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国内新闻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思想观念上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把单纯的平面可视化新闻转为立体可视化新闻,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借力受众,“独家”新闻“众包”化

2009年英国议员花销的调查性报道(MPsexpences),6月,英国国会下议院公布了5500个PDF文档,其中包括议会所有646名成员四年间的花销报账单。《卫报》为此开展了众包新闻的尝试,设立专题,将所些数据公布给用户,邀请用户帮忙查找账单中是否有可疑或可议之处"数万名用户参与了这一数据新闻的制作,帮《卫报》挖出大量新闻。这是众包新闻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内可视化新闻在跨越了平面可视化阶段之后直接面临着对于大数据新闻事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光靠专业化的制作团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受众的力量来解决。

在这个信息发布速度以毫秒计算的时代,在这个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就可以现场直播的时代,要想实现传统报道理念上面时间独家和报道媒体的独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独家新闻”在当前媒体环境式微,那么“众包”化的新闻就显出了它的优势,即通过受众广泛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来,赢得受众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和进一步诠释。

(三)构建团队,新兴报道规模化

构建专业化的团队,这一点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一家报纸在将信息转换成可视化的新闻图表时,需要有新闻素养、技术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人员协力合作。欧美知名报纸通常拥有一个得力的视觉团队,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觉团队大致包括选题策划、文字摄影摄像记者、数据编辑、美术设计、电脑制图、版面编辑和网页设计等层面的人员。

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团队构建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加强可视化新闻专业制作团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只有在加强人才的培养之后才能避免。其次,加大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可视化制作很多时候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苦差事。因此,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

(作者滕瀚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张双弜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思维可视化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