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2015-02-02 21:41袁雪梅王亮刘宁
采写编 2014年3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内心世界通讯

袁雪梅+王亮+刘宁

人物通讯是常见的新闻载体,它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它展现了各种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乃至普通百姓的风采,弘扬了社会正气,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写好人物通讯呢?列宁曾说,“要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作为媒体记者,采写人物通讯也正是如此,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反映他们的精神,从而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读者、社会,共同建造和谐社会。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是有思想的。因此,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就是要通过记者的挖掘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并通过这个思想去感染读者。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有人的事迹,而没有很好地传达出人的思想,探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这个人物就没有立起来,而只是一个平面,更达不到感染人的目的。

因此,在采访人物的时候,要善于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正是这些看似无意的表情却是打开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着人物的内心变化。

2012年,记者采访了一个乡村医生林玉才,他不仅自己坚持无偿献血,还用了10年时间带动起了一个400人的农民献血队。事情是这样的:世纪之初,一个月60元的医院工资让31岁的林玉才面对妻儿老小感觉到了生活的窘迫,他想通过献血来赚点钱贴补家用。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国家早已开始实行无偿献血。记者在采访中抓到了主人公林玉才在谈到这件事时的尴尬表情,这就证明当时他参与献血的“偶然性”。于是,记者不仅在挖掘他的内心世界,更在动笔写人物通讯的时候,用语言来表达他当时的感觉:“看着200毫升血液从自己的身体里慢慢地流到血袋里,林玉才的心情也渐渐低落。回去的班车上,林玉才把无偿献血的纪念品随手送给了邻座的人,准备将这件郁闷事烂在自己的肚子里。”

然而,几天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林玉才收到血站寄回的“回音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您的血液已经用于临床。”正是因为这句话,坚定了林玉才献血的信念。“我的血能救人?!”疑问、惊叹,那一刻,林玉才的心里很复杂。但什么也掩盖不住他由衷的自豪感:“我的血液能救人!”伴随着这种自豪,林玉才开始不断往返于平泉到承德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献出自己的血液。记者正是抓住了林玉才前后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为他坚持献血、并带动起了农民献血队的事情找到了原因和根本,也为塑造人物奠定好了基石。

人物的内心变化是指导人物行动的指南针。因此,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让一个人物真实可信、并找到他做一切事情的初衷,这也就是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也是让一个人物立体化的关键。

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是让典型人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人说,细节描写是通讯的生命。毋庸置疑,生动而又逼真的细节描写, 能让人物更加丰满,主题更加明确,文章也更具有生动性,更可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夏天河,这是记者曾经采访的一个丰宁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改革开放之初,他辞去了外面体面的工作回到老家的深山里,承包了一片荒山。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如今,曾经的荒山已经变成世外桃源。有人出资千万购买这片山用于建设工厂,他却严词拒绝,他为的,是守着这片林子,也为北京守住了风沙,那是他的责任。

说起这么多年植树造林的苦楚,夏天河说,自己除了对得起这片山,其他的都是亏欠。亏欠父母、亏欠妻子、亏欠孩子。

记者在采访中从他的口中捕捉到了几个细节,并在通讯中记录下来,成为了感染读者,塑造人物的关键所在。

“2000年,丰宁下起了一场大雪,地上的雪足足有小腿的一半深。本就跟外界隔离的夫妻俩更是断了吃喝。一大早,夫妻俩正在发愁,却发现山路上远远来了一个人影,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走到跟前一看,是夏天河70多岁的父亲,背着小米和白菜来了。看到浑身冻得发紫的父亲,夏天河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个大男人哭得泣不成声。

‘爸,都怪我,我守着这片林子,把你都给连累了。老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可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个儿子,认准了的事必定坚持到底。而作为家长,也只能选择做他的后盾。”

当然,到现场精细地观察和采访,是抓取人物细节的有效手段。记者抓住了这几个细节,精准地反映了主人公夏天河为这片林子甘愿付出的精神。有了这几根“支柱”,这篇通讯就立起来了。可想而知,细节在人物通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抛弃高大全 反映人物的真实性

一般说来,很多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和典型人物的,一些不得要领的记者常常按照高大全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可读性不强,让读者感觉这个人物象悬在半空中,虚无缥缈,不够真实。

因此,写人物必须要抛弃这种高大全式的写法,要真实可信。所谓“真”,就是要真实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的喜怒衰乐,活生生地写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性格。当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典型人物,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勇气、追求和理想,但是,他们毕竟也是普通人,也有常人的苦恼、失落、彷徨和痛苦。

承德县孤山子学校校长于贵勤就是一个被多家媒体报道过多次的老典型、老模范。她是一个山村小学的校长 ,甘愿抛弃县城的生活,扎根大山30多年。为了山里的孩子,她又当校长又当老师又当保姆又兼做锅炉工。她用自己多年积攒的荣誉和社会资源去挨家求助,只要能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

在过去的许多报道中,已经报道出了于贵勤对这所学校的奉献和坚守。而我在采访的时候,不想再一味地陈述过去这些已经有了的报道,而是想挖掘出新的东西,把她变成身边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来写。因此,我尝试着打断她的自述和思路,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用女人的角度去引导她,反思对这一切的付出和不甘;用儿女的角度去探讨她对父母的愧疚;用妻子的角度回味对丈夫的缺憾。慢慢地,于校长讲述出了那个真实的、被深深埋起来的自己。她开始流泪,叙述内心曾经有过的恐慌和抉择,痛悔和遗恨。同是女人的我们产生了信任和共鸣,一个本来是高大全的人物越来越真实和立体。她也有自己的伤痛,也有自己的不满,但是她学会了隐忍,选择了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和学校,为了那些期盼的眼神。这才是人物的真正高尚的源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必须融进作者的感情,只有融进了作者感情的通讯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对于人物通讯来说,典型人物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们用高出常人的意志或者爱心去克服常人对得失的抱怨,这才是真实的典型人物,才更感动人,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注意挖掘,找好自己的位置,定好自己的方向,有效的引导采访者,表达出那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写出好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要完成一篇好的人物通讯,记者就要在采访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从多方面完完整整地了解一个人物,然后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在写作中进行节选,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抓住反映人物特征的细节,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情感,既做到真实可信,又要生动感人。

(作者单位:承德日报社)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内心世界通讯
防止蚊子叮咬的新方法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微趣图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浮瓶通讯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