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语境下的书籍设计

2015-02-02 10:31周志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感官媒介

周志明

摘 要:文章通过对多媒体和书籍媒介的分析比较,归纳出现代书籍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技术手段,为书籍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多媒体时代语境下的书籍设计需要借鉴与改变,取长补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呈现出时代的面貌。

关键词:媒介;语境; 感官; 信息传播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6-0033-03

Book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Multimedia Age

ZHOU Zhi-ming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about book design in the multimedia era. Summarize the new features of modern book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design idea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rough comparing multimedia with book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ook design practice. Books at the age of multimedia need to chang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o get better development, showing a face of the era.

Key words :media; context; sensory;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多媒体媒介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主流媒介。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带来了信息传播上的便捷,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它摆脱了传统媒介单一的感官传递,使文字、图片、影像得以同时呈现;赋予了阅读体验互动性,受众可以借助互动界面实现信息的交流。相比之下,传统书籍媒介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过这不意味着书籍媒介的消亡,书籍的天然优势也是无可取代的。同样,新媒体也有自身缺陷。书籍媒介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它需要借鉴与改变,顺应时代的要求。

一、现代书籍设计的特点

(一)新的审美内涵

技术进步和新媒介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书籍除了信息载体的功能之外,也利用形象的感官体验来弥补内容信息本身的抽象思维空白,使信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并转化为某种赋予感官的实体。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信息传递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相结合使阅读成为一种自然的互动交流。

杉浦康平提出过“新设计论”,认为工艺技术等理性工学与创造性过程的艺术结合可以赋予设计成倍的增值效果。现代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二维点、线、面概念,转为二、三维或多维的综合表现。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书籍的技术限制变小,各种材料、印刷、装订工艺都可以用于书籍设计,给读者营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感官传递使信息表达更为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使得阅读更符合时代的审美,更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使得信息得到自然的转换,最终被读者自然地接收。

(二)视觉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书籍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书籍越来越商品化,所以书籍设计如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化的今天,资源整合使得书店规模化,出现了类似购书中心或书城等名义经营的大型书店。成千上万的书籍陈列在一起;一眼望去,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第一时间,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会受到书籍面貌的影响。在众多书籍产品中脱颖而出是销售成败的重要因素。书籍设计必须具有视觉冲击力。它需要综合色彩、图像、文字、材质、形态来表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容易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表明作品的独特性与趣味性,进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可以说视觉冲击为书籍打造出了一件“美丽嫁衣”。

(三)多元表达

多媒体传播方式趋于多元化,媒介融合性增强,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得到呈现。它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单一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丰富了阅读的感官体验。直观的形式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用更短的时间传播更多的内容。这完全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未尝不想尽可能花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资讯。多媒体语境下人们的阅读心理对传统书籍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书籍设计需要提高传播效率且更为直观,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多元的信息表达方式。传统书籍偏重于视觉感官却忽略了其他感官形式。比如书籍可以在材质以及形态上寻找新的感官表达,结合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进行综合表现,赋予作品丰富的感官体验,使读者身临其境。各种感官传递的过程也早就了互动的过程。互动性的阅读体验提供了另一种信息获取方式,使读者凭兴趣对信息进行选择,积极参与到作品营造的时空中,与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二、书籍设计新思路

多媒体时代造就了书籍的新特点,也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可以拓展设计思路,为书籍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信息视觉化

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曾提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①

读图时代的今天,视觉文化是一道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图形成为了各种信息元素的主导。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几方面的原因组成。首先是社会发展赋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希望花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图片较文字信息传播速度快。其次,电子阅读提供了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所以要进一步触动读者麻木的神经仅凭单调的文字是不够的;书籍设计需要借鉴多媒体的优势,实现信息的视觉化,增强作品的视觉表现力。除了使用图片,还可以对文字信息进行视觉化处理。文字信息的视觉化可以使用图表设计,或者在文字编排中,把文字作为点线面元素,用图形概念进行设计。endprint

(二)丰富感官体验

多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图像、视频、声音的多元化表达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为丰富。现代书籍设计借鉴了多媒体的综合表达。凭借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创造出了具有丰富感官的书籍作品。

阅读过程中,读者手捧书籍,指尖接触到纸张的肌理,耳畔伴随着纸张静静的摩擦声,脑海中对文字描述的事物展开联想,在联觉效应作用下产生情绪。各种感官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了生动的阅读体验。这赋予了书籍“人性化”的特点。借助感官设计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赋予书籍“亲和力”与“生命力”。

(三)互动设计

互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出生开始,人便与生活环境、社会发生关系,用感官、情感、大脑思维与外界保持持续的互动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技术开始介入到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当中,起到信息转换的功能,实现了沟通的作用。

互动设计改善了以技术为手段传递信息的缺陷,使信息技术变得更有亲和力。信息不再以单向的方式进行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动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 例如,在微博上人们可以上传图片,发表文章与朋友分享,又可以从好友的评论中获取反馈信息。

现代书籍设计也引入了互动设计的概念。它以感官联动的形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感官需求,丰富用户的使用体验,让读者主动参与到信息的选择过程中,使信息接收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多媒体为主导的时代,互动设计是多媒体的主要优势,也是书籍设计寻找突围的有效方法之一。书籍互动设计使读者接收信息的同时与作品产生多元的感官交流。书籍变为一个可以交流的“生命体”。在一场“游戏”互动中,书籍得到了细细把玩与品味,消除了人与作品的隔阂。

(四)情感化设计

情感因素在书籍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了情感与设计的密切联系。②情感化设计是设计人性化的体现,反应了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籍阅读的主体是人,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阅读行为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要解决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就必须考虑人的情感因素。书籍的物质性与情感性是通过互动来实现的。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互动对书籍进行翻阅,纸张等物理特性触发人的感官感受并转化为感知信息,抽象的感知相互结合,形成了某种情境,在人感官经验的引导下,转化为情感。互动是物质和情感的纽带,跨越了理性和感性的界限,改善了人与信息的沟通效果。理性的技术和逻辑实现了书籍信息的传播功能;互动促进了情感的产生,情感赋予了书籍人性化,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陶冶情操,启发思想。

三、现代书籍设计的技术手段

(一)开本设计

阅读过程中,读者互动的第一个姿势是手握书籍。合适的开本大小会给书籍互动体验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赋予书籍独特的趣味性。开本是根据主题内容来定的;另外,还要考虑阅读的受众、销售方式、书籍的类型、功能和阅读方式。例如儿童书籍尺寸应该相对较小与儿童的身体形成匹配的比例关系。在阅读互动中,读者首先面对的是书籍的封面。封面可以突破二三维的局限,赋予一定的形状或体量。对于平面表现的处理工艺通常有模切、拼贴等方法;在立体表现上,通常采用热成型、压印、雕刻等方法。在内页的开本设计上,不一定要与封面大小一致。例如小开本书籍也可以有大幅面内页,采用折叠插页的形式,借助纸张可以折叠的特性实现图片的展开与收缩。内页常用的方法有:折叠、拼接、模切压痕等。

(二)借助材料

要实现书籍与读者的互动不可忽视材质这一纽带。它是实现互动,刺激人感官的重要介质。通过丰富的材质实现互动是多媒体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材质赋予了书籍媒介独特的个性。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材料和工艺层出不穷。设计师要关注身边发展的科学技术。纸张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技术赋予了纸张各种各样的效果和特性。纸张之间存在厚度的不同,肌理、质感的不同,色彩的不同甚至嗅觉的差异。这些都为书籍互动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除了常用的纸张材质,还有各种新型材料,这些材料具备各种各样的物理特性,能传递出奇特的视觉感官、触觉感官、嗅觉感官等。

(三)工艺是实现书籍成型的最终环节

书籍的工艺主要包括印刷工艺和成型工艺。印刷工艺涉及到使用各种油墨和印刷方式;成型工艺涉及不同的书籍装订方法。油墨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通过墨点的组合得到文字和图像。印刷油墨的呈色是印刷质量的重要指标,油墨与承印物的结合影响到印刷效果。使用不同粘稠度、挥发性的油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现有油墨种类多样,除了常规油墨之外,还有许多如夜光、透明等特殊效果的油墨。特殊的材质和工艺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产生更多新颖的创意。设计师需要经常关注各种工艺创新,掌握技术的物理特性,使技术与设计理念得到有机结合。

结语

多媒体时代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发生着变化。这些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书籍的发展并造就了一些新特点。受到多媒体冲击的传统书籍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比较分析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把握时代特点,总结出书籍设计的新思路和方法;最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书籍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 [美]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4.

② [美] 唐纳德·A·诺曼 著.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感官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