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界关于南卡罗来纳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的研究

2015-02-09 21:41张帆
关键词:宪政联邦主义

张帆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美国史学界关于南卡罗来纳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的研究

张帆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183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的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对美国宪政和联邦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百多年以来,美国史学界研究这一事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研究者就南卡罗来纳提出废止联邦法令的经济背景、宪政依据、意识形态根源、奴隶制因素、宪政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时代的发展和学术潮流的演变为这一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解释和分析框架,该主题的研究也逐渐从单一的政治史范畴走向社会史、思想史与政治史的新综合。

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美国宪政;共和主义;联邦主义

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是指美国南卡罗来纳在1832年宣布联邦法令无效并声称退出联邦的事件。这次事件以对峙双方——杰克逊总统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妥协告终,对美国宪政和联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鉴于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拥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根据美国史学界对该主题研究的重点以及史学潮流的影响把学术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主题的多元化阶段、受思想史及文化史研究影响的阶段和当前对研究成果的反思与深化阶段,以期在厘清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促进国内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的起步

从危机结束到19世纪末,美国史学界缺乏对该主题的专门研究,内容主要以叙述为主。受到美国史学走向专业化进程的影响,这一时期编撰了大量通信集、文件集、会议记录、回忆录、传记,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史料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缺陷也很明显。史学家们只是对事件进行简单梳理,由于受国家主义的影响,未能从南卡罗来纳自身的特殊政治经济条件出发对该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19世纪末,进步主义的浪潮席卷了美国史学界。以弗雷德里克·J.特纳为代表一批史学家要求转变传统的保守史学,“强调不同的阶级或团体因不同的经济利益而对立冲突,而冲突便推动着美国向更大的民主发展演进”。[1]在他们笔下,美国历史的发展成为一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以及不同的政治主张之间斗争的历史。这种冲突史观大大促进了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的研究,1896年大卫· F.休斯敦首次以专著的形式论述了联邦法令废止权理论在南卡罗来纳的产生、发展以及付诸实践的过程。休斯敦认为该事件的真正起因在于联邦政府的集权化进程与南部利益的巨大冲突。南部和北部的社会和工业环境迥然不同,联邦政府试图为这两大地区进行立法的行为导致了危机。事件结束后,南部时刻准备以军事行动对抗北部,“分离运动早在1830的南卡罗来纳就已确定”[2]。

继休斯敦之后,昌西·S.鲍彻、弗雷德里克·班克罗夫特等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研究。鲍彻充分利用了危机时期的报纸、手稿和小册子,论述废止权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各党派所持信念之间的冲突[3]。但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鲍彻一味追求作品的原创性,注重资料的新颖,结果造成了各种资料的堆砌,而未能阐述清楚资料背后的意义,未能找到推动事件的决定性因素[4]。班克罗夫特的研究从经济方面入手,以1816年关税为开端,讨论联邦政府的关税和保护制政策的发展。他认为南北方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南卡罗来纳废止权危机的主要起因。作者还追溯了废止权运动的“先例”,如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决议、宾夕法尼亚的国家主义运动和1812年战后的新英格兰分离运动,断定卡尔霍恩的理论是一种“诡辩”[5],这是之前的研究所未提及的。班克罗夫特的研究缺陷在于对史料使用的不足,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著作成为该时期较好的研究成果之一。

以上三位史学家运用进步主义史学的“利刃”剖开废止权危机这一事件的表面,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利益集团、政治主张之间的斗争,这种研究方法一直影响到20世纪40年代。1948年,查尔斯·S.西德诺的著作《南部地方主义的发展》将南卡罗来纳的废止权危机置于整个南部地方主义的发展中进行评述。西德诺用大量笔墨论述了南卡罗来纳危机出现之前南部、西部和北部之间的利益差异。甚至在南部内部,西德诺也区分了西南部、东南部、低地地区等不同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差异。同时,他还对杰克逊、韦伯斯特、克莱、卡尔霍恩等人物在政治问题上的联合与背离进行了论述。[6]

进步主义史观影响下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该时期关税斗争背后存在的经济与政治冲突,但是他们普遍忽视了黑人奴隶和文化因素在危机中所处的地位。该时期对于危机的理解过于简单化,难以解释为何是在南卡罗来纳而不是南部别的州发生这场危机。

二、多元化的研究趋向

伴随着20世纪40年代进步主义史观的衰落,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的研究暂时走向沉寂。一直到60年代,新的研究领域开拓了该主题研究的多元化趋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利益或观点的冲突,而是把视野转向奴隶制问题和宪政问题。

(一)对奴隶制问题的争议

威廉·W.弗里林在1968年出版的《内战的前奏》一书中并不认为经济因素是问题的核心。他认为,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北部的废奴倾向加剧了南部对奴隶骚乱的恐惧,再加上高额关税导致的南部经济衰退,南部对北部的愤恨日益加剧。南卡罗来纳的这种敌对情绪不仅来源于其正在遭遇的经济问题,也来自于南卡罗来纳所想象的危机——北部对奴隶制的威胁,他们认为需要“阻止这些篡夺,尽管它们还未进行;在压迫使我们难以承受之前,阻止对压迫的容忍”[7]256。危机结束以后,南卡罗来纳由于保护奴隶制多次与联邦政府进行对抗,这种对抗反倒激化了北部的废奴运动。因此作者认为“南卡罗来纳在废止权运动中的过激反应仅仅是成为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和刽子手的过程中的开端”[7]359。

弗里林首次将奴隶制问题置于南卡罗来纳废止权危机的中心,把南部对奴隶制的保护作为贯穿危机始末并推动南部走向分离的重要因素。一些后继者对他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批判。保罗·H.伯杰龙在1973年发表论文指出,弗里林的理论难以解释为什么拥有相当数量奴隶的田纳西州对南卡罗来纳的行为缺乏同情。[8]他认为弗里林夸大了当时南卡罗来纳人民对奴隶制的偏执情绪,随后他对1832年州议会中支持废止权理论地区的黑人人口密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黑人奴隶的密度与选举中的支持倾向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弗里林所认为最激进的地区——低地地区恰恰是参加1832年选举的投票人数最少的地区。伯杰龙确信,1932年无论是杰克逊还是田纳西州都不认为南卡罗来纳的目的是保护奴隶制。[9]

1982年J.P·奥肯沃斯基在“南卡罗来纳联邦法令废止权的起源”一文中认为该事件起源于南卡罗来纳的地方主义政治。作者批驳了弗里林的数条论据,断定南卡罗来纳进行这场运动的原因不在于经济问题或对废奴主义的恐惧,而是由于独特而集中的州政府的运作和对地方主义的忠诚。[10]

(二)对宪政问题的思考

从60年代开始,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该事件中的宪政问题进行专门研究。1963年查尔斯·塞勒斯的《安德鲁·杰克逊、联邦法令废止权和州权传统》一书围绕“是否存在真正的州权传统”、“南卡罗来纳是否真正投身于州权”、“杰克逊是真正的国家主义者吗”、“各州在废止权危机以后怎样看待联邦的本质”、“‘98传统’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整理了各种有影响力的论点和部分原始资料,旨在使读者判断废止权危机的宪政背景和意义[11]。

继塞勒斯的著作之后,关于州权与联邦等宪政问题的研究相对不多,由于当时一致论史家主导了杰克逊时代的历史写作,他们“极端地淡化大量对于杰克逊时代的宪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12]8。但这并不代表宪政问题的讨论缺乏意义。1987年理查德·E.埃利斯的《危机中的联邦》一书成为研究废止权危机时期宪政问题的佳作。埃利斯认为,这一时期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州权观的交锋,一种是致力于永久联邦的州权观,另一种是致力于保护“少数派”利益的州权观,它把分离作为一种宪政权利。前者形成于美国早期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由农业主导的经济决定了这种分权和地方主义的州权观符合人民的利益。而废止主义者的州权观则属于后者,他们使用州权概念是为了保护其特殊的制度。在危机中,南卡罗来纳废止主义者把奴隶制问题纳入政治领域,通过政治上的对抗保护奴隶制,其理论依据正是蓄奴者作为“少数派”的权利被政府剥夺,这一事件创造了内战爆发的理念和部分政治条件[12]178-198。

研究成果显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宏观的地域冲突转向地区性个案研究,从论述政治语言的分歧转向分析这种分歧背后的宪政因素,表明该研究一直随着史学潮流的发展而深化。

三、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借鉴吸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共和修正派以伯纳德·贝林和戈登·伍德为代表,“认为古典共和主义传统是美国革命话语和建国理念的思想来源”[13]38,在研究方法上,“力图重构具体的历史时空结构,深入过去事态发展的情景,运用历史语义学和语境分析法,探求特定时代人们赋予语言、词汇、概念的含义”。[13]40在共和修正派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废止权危机的研究沿着两种路径发展。第一种是运用语境分析法,探究南卡罗来纳人民在危机时期的思想情感,进而分析危机的起因。70年代,威廉·H.丹尼发表论文,提出南卡罗来纳人民对联邦的认识还停留在邦联时期,在美国革命理念影响下,南卡罗来纳人民把自己当做抵抗暴政的卫士,决定废止国会法令,“用激进的方式做了保守的事”[14]。

第二种研究路径是以废止权危机这一事件为例,研究杰克逊时代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影响。理查德·B.洛特纳认为杰克逊和废止者都认同共和主义,但双方的解释不同。杰克逊出于共和主义的脆弱性担忧废止权理论会破坏联邦,而废止者在共和主义的影响下希望把州干涉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杰克逊把南卡罗来纳的抗议解释为阴谋野心,并未真正理解其动机。[15]而波林·迈尔则通过重新审视南卡罗来纳的废止权危机,提出在美国革命后共和主义意识形态未能继续存在于美国政治的前哨,南卡罗来纳继承了革命的传统,但是此时这种传统已是过时的。[16]与前两位史学家不同,小莱西·K.福特则研究了南卡罗来纳所继承的这种“共和主义”传统对南部激进主义的影响。在著作《南部激进主义的起源》中,福特提出南卡罗来纳在废止权危机时期广泛进行革命动员,将捍卫自由和独立的共和主义理念传播给人们,使得大量平民走入政治生活,然而,这种依赖“朋友和邻居”的民主将会使政治走向失控[17],废止权危机正是促使南卡罗来纳走向激进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受到文化史研究热潮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究废止权危机中的文化因素。詹姆斯·布鲁尔·斯图尔特从文化背景出发寻找废止权危机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南部文化根植于孤立的农场和种植园,并建立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上。南卡罗来纳人民信奉父权主义,认同妇女的从属性和对黑人的征服。在他们看来,高额关税是一种对于自身独立和荣誉的威胁,因此,正是出于父权主义的自我认知和保护独立地位的目的,促使南卡罗来纳的社会领袖和普通民众投身于废止权运动[18]。

这一时期的研究借鉴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这是受到当时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繁荣发展的影响,从研究政治人物到研究小农场主、自耕农,顺应了自下而上的看待历史的研究潮流,也弥补了前一时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研究者过分关注事件背后的心理、文化渊源,难以准确把握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因素。另外,这种研究方式也容易造成“零碎化”现象,缺乏综合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成果的反思与深化

鉴于只关注危机中的思想文化因素难以准确理解该事件,史学家们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推动研究走向综合与深化。1982年,梅里尔· D.彼得森论述了废止权危机的尾声——1833年的妥协。作者认为妥协政策的制定是各方力量权衡的结果,它在实践上克服了当时联邦的困境,保障了社会秩序,保存了联邦。同时,与之前研究者极力摒弃个人影响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克莱、卡尔霍恩、杰克逊和韦伯斯特这几位政治领袖在1833年妥协中发挥重要作用[19]。20世纪90年代,大卫·F.埃里克森则研究了国会中对强制法案的讨论。他把参议院的成员分为联邦——共和主义集团、国家主义——共和主义集团以及“部分联邦部分国家主义”的中立集团。这三个集团斗争的核心在于哪种理论最适合美国的现实社会条件。从传统共和主义的观点看来,美国确实在实践上来说一方面是个松散的同盟,一方面又有主权国家的特征,这与中立者的观点相符,因此参议员们普遍接受了该集团的言论[20]。

除了研究对象细致化,这一时期也结合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方法对争议性观点进行了再讨论。1999年大卫·施罗德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反驳了把保护奴隶制作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施罗德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了1830—1832年参加南卡罗来纳州议会代表的身份、职业等,认为这些代表选择废止者阵营或是联合主义者阵营与保护奴隶制的动机关系不大。他提出,随着国有银行、内部改进和关税问题的辩论衰退之后,奴隶制才成为分裂美国的重要问题。[21]埃里克·简·普利班尼克–史密斯则结合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利用危机时期刊登在报纸上的各党派宣传文章,研究了联合主义者及废止主义者等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差异及其来源,作者指出南卡罗来纳不同党派的言论都来源于美国革命时期。废止主义者宣称当前的反关税斗争正如昔日建国之父们反抗政府暴政的行为,联合主义则坚称革命者用鲜血铸就的国家无比神圣而不容分裂。同时,作者也注意到党派报刊的流行对于当时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2]。

综观联邦法令废止权危机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史学思潮的发展对该事件研究的重要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思潮使人们关注事件中的对立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史的兴起促使该事件的研究中关注奴隶制问题,甚至将其上升为事件的核心问题,20世纪70至80年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蓬勃发展拓宽了研究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当时南卡罗来纳人民的心理情感,20世纪末至今,史学家逐渐回归该主题的政治史领域,运用社会科学新方法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当前,我国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同时,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例如,如何看待该事件在美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宪政问题辩论对美国宪政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这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正顺应政治史的复兴,亟待深入研究。

[1]晏虹.美国史学界关于安德鲁·杰克逊及其时代的研究[J].世界历史,2005(2):94.

[2]David Franklin Houston.A Critical Study of Nullification in South Carolina[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896:45.

[3]Chauncey Samuel Boucher.The Nullification Controversy in South Carolina[M].New York:RUSSELL&RUSSELL,1908.

[4]N.W.Stephenson.“The Nullification Controversy in South Carolina by Chauncey Samuel Boucher”[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17:409.

[5]Frederic Bancroft.Calhoun and the South Carolina Nullification Movement[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28:89-90.

[6]Charles M.Sydnor,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Sectionalism,1819-1848[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48.

[7]William W.Freehling.Prelude to CivilWar:The Nullification Controversy in South Carolina,1816-1836[M].New York: Harper&Row,1966:256.

[8]Paul H.Bergeron,“Tennessee's Response to the Nullification Crisis.”[J].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1973:23-44.

[9]Paul H.Bergeron.“The Nullification Controversy Revisited.”[J].Tennessee Historical Quarterly,1976:263-275.

[10]J.P.Ochenkowski.“The Origins of Nullification in South Carolina”[J].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1982:121-153.

[11]Sellers,Charles.Andrew Jackson,nullification and the State-rights tradition[M].Chicago:Rand McNally,1963.

[12]Ellis,Richard E.The Union at Risk:Jacksonian Democracy,States'Rights,and the Nullification Crisi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3]袁靖.探寻美国革命的思想渊源——保罗·拉厄的《古代与现代的共和国》与共和主义范式之争[J].史学集刊,2009(5).

[14]Denney,William H.“South Carolina's Conception of the U-nion in 1832”[J].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Magazine,1977:182.

[15]Richard B.Latner.“The Nullification Crisis and Republican Subversion”[J].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1977:19-38.

[16]Pauline Maier.“The Road Not Taken:Nullification,John C. Calhoun,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in South Carolina”[J].The South Carolina Historical Magazine,1981:1-19.

[17]Lacy K.Ford,Jr.Origins of Southern Radicalism:The South Carolina Upcountry,1800-186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43.

[18]James Brewer Stewart.“A Great Talking and Eating Machine:Patriarchy,Mobil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Nullification in South Carolina”[J].CivilWar History,1981:197-220.

[19]Merrill D.Peterson.Olive Branch and Sword:The Compromise of 1833[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2:124-127.

[20]David F.Ericson.“The Nullification Crisis,American Republicanism,and the Force Bill Debate”[J].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1995:249-270.

[21]David Schroeder.“Nullification in South Carolina:A Revistation”[D].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1999.

[22]Erika Jean.Pribanic-Smith,“Sowing the seeds of disunion: South Carolina's Partisan Newspapers and the Nullification Crisis,1828-1833.”[D].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1999.

[责任编辑 刘国荣]

K712

:A

:1004-9975(2015)05-0106-04

2015-06-24

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美国早期联邦政府的构建研究”(14SZYB25)

张帆(1991—),女,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宪政联邦主义
一“炮”而红 音联邦SVSound 2000 Pro品鉴会完满举行
新写意主义
国民国家与近代日本宪政之路——以自由民权运动为中心
303A深圳市音联邦电气有限公司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宪政思潮
20年后捷克与斯洛伐克各界对联邦解体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