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人类学思考

2015-02-12 04:48杜倩萍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华人加拿大移民

杜倩萍

国际移民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往往受到祖居国和移居国的双重影响。那么,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又是如何既在积极学习移居国文化、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选择性地保留祖邦故土民族文化精华和核心价值呢?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选择从中国大陆移居加拿大不超过10年的新移民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研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对这个新移民群体双重文化认同的主要原因、表现和特点等进行探索,以求对当今社会的民族迁徙和融合问题的研究有所禆益。

一、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认同

从1858年起,来自中国的移民持续不断地移居加拿大。据加拿大统计局截至2015年3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加拿大3571万*加拿大统计局官方网站,Statistics Canada:http://www.statcan.gc.ca/daily-quotidien/150318/dq150318c-eng.htm?HPA人口中华人华侨约150多万*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http://www.canadainternational.gc.ca/china-chine/highlights-faits/2015/CanadawelcomedrecordnumbersfromChinain2014.aspx?lang=zh-cn。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居民,中文也成为继英语、法语后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多数华人移民来自贫穷、偏僻的乡下,因此他们来到加拿大后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并承受着加拿大社会结构性的种族主义歧视和迫害,*Wickberg,Edgar,From China to Canada: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anada,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 Ltd,1982,p.24-25.生活在贫困、孤独、且与加拿大主流社会相隔绝的环境里。

然而,自1986年始,加拿大政府为补充其自身资本和人才的缺口,实施了“投资移民计划”,再加上以前实行的“技术移民计划”,鼓励国外的富裕阶层和专业人士移居加拿大。*Bramadat,Paul and David Seljak,Religion and Ethnicity in Canada,Toronto:Pearson Education Canada Inc.,2005,p.89-92;Li,Peter S,The Chinese in Canada,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11-125.大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富裕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移民迁徙到加拿大。经过一定年限,这些移民中的大多数都较好地融入到加拿大社会生活中。同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保留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他们常常在两种模式中寻求平衡:一方面渴望尽快融入到加拿大所谓“欧式”主流文化氛围中去;另一方面保留对“故国”的思念和文化传承*Tu,Weiming,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39-40,52.。因此,加拿大华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两个世界”、多元文化及彼此各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从中国大陆去的求学者,笔者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和伦敦市*这里的伦敦市不是指英国首都,而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座森林城市,又称小伦敦,为加拿大第十大城市,距多伦多市大约2个小时车程。遇到了不少华人新移民。他们中大多数人是从中国大陆通过“技术移民计划”和“投资移民计划”移居到加拿大不超过10年的华人。因此,他们很难定义自己是纯粹的“加拿大人”,而与中国彻底切断联系。一方面,他们非常积极地靠近加拿大的主流文化,除了认真学习当地的语言、历史、文化外,许多人还经常出入基督教堂,甚至受洗成为基督徒。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依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概念和基督教的教义有所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而他们却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乍一看,这些现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渴望融入加拿大主流文化的独立案例。人类学家威廉姆斯·罗斯博瑞(William Roseberry)曾经指出,研究文化现象必须考虑其所在的物质社会环境。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可导致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和转换,并影响整个社会秩序。*Roseberry,William,“Anthropologies and Histories:Essays in Culture”,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pp.11-12.所以,笔者在研究加拿大华人移民文化认同的现象时,将其放在加拿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历史等多重因素中探讨。更具体地说,笔者将观察并分析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华人新移民如何在加拿大“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构建其独特的“加拿大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的过程。在研究中,也会涉及加拿大社会中所谓“文化认同”之政治学,即“非白人”族裔如何在西方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有“选择”地建构他们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一)理论回顾

不少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移民和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与本文有关的几个观点加以简单的概括。

人类学家詹姆斯·克里夫德指出,任何研究移民群体的学者,必须理解“文化认同”的全球性和可变性。*Clifford,James,Routes: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p.5-7.从移居的角度来看,文化将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来展现其适应性和协调性。许多华裔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杜维明教授等认为,文化认同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地被创造和改变的,因此文化认同是永远不会被定格或完成的。*Tu,Weiming,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9 ;Chow,Claire S.,Learing Deep Water,New York:A Dutton Book,1998,p.24-26.。学者刘海明(Liu Haiming音译)关于在南加州的张氏家族的研究表明,移民并不意味着与过去断绝来往,而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新生活的开始。*Liu,Haiming,“The Trans-Pacific Family:A Case Study of Sam Chang’s Family History”,Ameasia Journal 18,1992,pp.1-34.学者苏洪军(Su Hongjun音译)描述了4位中国移民及其家庭试图将他们的中国文化底蕴融入美国文化传统时所面临的种族、经济和文化逆境。苏教授认为这一过程导致很多移民形成了一种可变的国际化观点。*Su,H, Strangers within our gates:a study of four first-generation Chinese immigrant men’s autobiographies,1930s-1940s (Asian American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owa,1996,p.12-20.

离散理论在社会科学中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有关移民和难民的学术研究中。有学者认为,离散理论不仅应该致力于“传统移民”(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多学科探讨,还应致力于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所有跨国移民现象。*Tu,Weiming, 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3.此外,鉴于文化、政治和经济这些不同因素不能被排斥在外,因此,对移民社区的研究应将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以调查和分析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是如何影响移民社区的。*Roseberry,William,“Anthropologies and Histories:Essays in Culture”,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p.43.

总之,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受到祖居国和移居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导致海外华人被定义为有着复杂文化认同取向的流散性、过渡性群体*McKeown,Adam,“Conceptualizing Chinese Diasporas,1842 to 1949”,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8,No.2,1999,pp.306-337.。

(二)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

为能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讨论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特性。笔者曾查阅大量的民族志资料来回顾华人的移民史。同时通过近数年的参与式观察,对多伦多和小伦敦的200多名移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来自36个家庭的89人进行了个人访谈。每次面谈最少持续1个小时,最长的达到3个小时,然后对资料进行综合的人类学分析。通过这些受访者对自身移民和定居经历的“深层描述”*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 by Clifford Geertz. New York:Basic Books,1973,p.5,9.,笔者也试图了解这些移民者对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的个人理解。另外,笔者还使用互联网访问加拿大的门户网站及数据库来全面掌握加拿大社会和华人群体的资料和信息,以求建构关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观点和细节。

如前所说,笔者来自中国大陆,并同时掌握普通话和英语,因此常被华人移民当作所谓“自己人”,可以与他们在一个亲密且舒适的环境中聊家常和谈论个人想法。不过有时也因为自身中国公民和非基督徒的身份,会被教堂里的华人当作“局外人” 而有所顾忌。但正因为如此,也使笔者能以“间质性视角”*Perloff,Marjorie,“Cultural Liminality/Aesthetic Closure? The ‘Interstitial Perspective’ of Homi Bhabha.’”,http://wings.buffalo.edu/epc/authors/perloff/bhabha.html:,1998,p.1,与被访者建立一种“紧密且有距离感的空间”*Geertz,Clifford,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6.,使我们能进行开放和相互尊重的沟通。在访谈中,笔者之目的不是随意对受访者的“文化认同”下定义,而是试图通过华人移民的生活细节,了解他们对自己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理解,从而扩展成对整个社会文化整合和适应性的探讨。

二、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群体双重文化认同的实证分析

加拿大凭借稳定的生活状态、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较低的犯罪率,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到此定居、生活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受到加拿大境内主流的英国或法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包括华人移民在内的各国移民都竭力保持部分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一部分,笔者将集中讨论华人新移民群体如何有选择地保留他们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以构建其独特的“加拿大华人”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一)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社会

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社会。 多元文化主义由Pierre Trudeau的自由党政府于1971年提出,并在若干年后于1988年正式写入法律。多元文化主义也指在加拿大社会中与文化、种族和宗教有关的“多元化”的广大公众传统。*Bramadat,Paul and David Seljak,Religion and Ethnicity in Canada,Toronto:Pearson Education Canada Inc.,2005,p.89-92;Li,Peter S,The Chinese in Canada,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9.官方的“多元文化主义”是以四个一般性原则为基础,即:地位上的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加拿大的身份:民族文化多元化为加拿大身份的本质;选择的可能性:选择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塑造社会的一个积极因素;保护民权和人权:任何加拿大居民都不应该因其民族血统、种族、文化、语言或宗教而受到歧视。*McLeod,Keith A.,“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decade of development.” In J.L.Elliot,ed.Two nations,many cultures:Ethnic groups in Canada.,Scarborough:Prentice-Hall,1983,p.179.

理论上讲,多元文化主义似乎否定在加拿大存在所谓“官方”文化。因此,应将其指导原则视为一种在加拿大社会中,与少数族裔群体利益相关的、并经过“国家认可的”多样性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元文化主义似乎对很多加拿大华人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一些少数族裔群体把多元文化政策当成工具来寻求经济机会和消除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司法方面所受到的歧视。此外,多元文化主义能够通过一些在整体上增强少数族裔群体自尊的方式,来弘扬文化多样性以提高社会容忍度。*Allahar,Anton L.and James E Cote, Richer and Poorer :the structure of inequality in Canada,Toronto:J. Lorimer,1998,p.79.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其多元文化政策也有不足之处,社会上仍然存有种族偏见和暗流。

(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

一般情况下,像大多数的少数族裔群体一样,许多华人移民在适应加拿大环境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许多方法保持并传承自身的文化传统。例如,一名受访者表示:

我一半是加拿大人,一半是中国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教我一些传统价值观,比如诚实、努力工作、为家人承担责任等等。我家至今保持着一些中国的传统,比如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也入乡随俗,过加拿大的圣诞节和感恩节。我知道如何使用筷子,但我更喜欢使用刀叉。我同时遵守加拿大和中国的礼仪。(Sunny,女,22岁,访谈地点:伦敦)

加拿大华人的身份体现了华人和加拿大之间一种创造性的平衡关系,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习俗。*Isajiw,Wsevolod W.,Understanding diversity:Ethnicity and Race in the Canadian Context,Toronto:Thomps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99,p.196.通过研究和分析那些赋予这些习俗以生命力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探讨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创造性地确定、发展和维护这种特殊的“平衡”。

1.构建富有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观

对华人影响最大的哲学就是儒家思想,在其影响之下,华人新移民家庭往往保留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儒家思想强调责任、自律、孝道、和谐、重视家庭;强调恰当的社会关系、教育、忠诚、尊重权威以及相互合作等。*Confucius,The Analects,Beijing:Wen Hua Press,1994.因此华人一般非常重视家庭,而移居海外往往使家庭更加团结和亲密,以便在面临困难时可彼此依靠。一位调查对象曾告诉我:

移民的过程确实使我和家人更亲密。我在8岁来到加拿大,现在17岁。移民后,我妈妈又生了弟弟,他现在7岁了。我父亲因为经商常常要回中国。所以在我家房子里,我们不是父母和两个孩子,我们是一个成年女性和两个孩子。有时我觉得我是妈妈的伴侣。当她感到孤独时,我陪她聊天;当她遇到困难时,我安慰她。在加拿大,我觉得父母给了我更多的自由,当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 。(苏珊,17岁,访谈地点:伦敦)

儒家思想鼓励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宽容,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对于移居加拿大的华人移民也很重要。在加拿大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当中,即使是家庭成员也可能来自不同的种族、文化背景或宗教,所以彼此间如何和谐相处就至关重要。

我女儿的丈夫是白人,他们两年半前结婚。六个月前我来到加拿大探亲。开始的时候,相处得有些不愉快。但一家人毕竟要生活在一起,这么生分总是很别扭。我决定迈出第一步,在之后的相处中,我尽量与他多交流,有时给他看一些带有英文字幕介绍中国的画册。并开始学习做西餐,减少生活小事中的摩擦。在接触中,我渐渐发现女婿是一个温暖的人。他要我女儿教他一些汉语,这样他可以用汉语和我对话。他的汉语真的很不好,但我知道他已尽力了。他经常在周末和假期带女儿和我出去野营。有时他还特意从餐厅为我买来中餐。我们相处越来越融洽。( 芸芝,65年,女,访谈地点:多伦多)

2.有些华人新移民价值观呈保守性倾向

早期的华人移民由于种种原因极少参与到加拿大的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去,他们遵守传统的中庸之道,不愿意对公共事件发表公开的评论。但新移民群体则大多不一样,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在专业方面取得成功,更愿意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地位的增强,加拿大各个政党也开始重视并积极争取“华人选票”。这些为华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背景。不过,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华人新移民往往具有比较保守的价值观。例如,他们对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像同性恋合法化、大麻合法化等持否定的态度,对加拿大社会经常发生的罢工等行为持批评态度。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儒家思想注重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生育和扶养子女的温馨而安定的场所。同时,道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顺利发展,是阴阳两种力量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男人和女人就是阴和阳的代表。只有这二者相互结合,产生后代,才能使人类社会顺利发展下去。而在加拿大社会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运动冲击了这一底线。很多人认为承认并宽容社会上的同性恋现象是一回事,但是从立法上保证同性恋婚者的各项权益,把同性恋婚姻和一夫一妻制提到同样的位置又是另一回事。同性恋不仅引起了加拿大内部所谓“保守的基督教势力”的不满,对华人移民来说也是一种破坏“正确和正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所以,华人社区组织和华人教堂曾多次在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地组织“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游行。

另一个导致华人保守价值观的原因是对“剧烈”社会变化的担心。儒家思想主张在人际关系或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中维持严格的秩序。*Tu,Weiming,A Confucian life in America,Princeton,NJ:Films for the humanities & Sciences,1994,p.2-6.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度反抗会导致破坏和动乱。而对于新移民来说,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他们开始新生活的必要条件。所以笔者所接触到的不少新移民在处理冲突时往往选择妥协或隐忍。因而,他们对可能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例如罢工非常反感。

如果罢工经常发生,可能会重创经济。假如经济状况变糟了,像我这样的新移民总是第一个被解雇的人。现在我每个月必须支付住房抵押贷款。所以如果我失去了工作,我的生活就完了……此外,有时甚至学校里的老师也会停止工作。对我来说,这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孩子们可能因此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彼得,男,38岁,访谈地点:多伦多)

这好像解释了为什么“反华”的加拿大保守党哈勃政府在近两次大选中却可以持续得到华人社区的大量选票。抛开政治因素而言,保守党所倡导的所谓“回归加拿大传统价值”的理念,与华人社会存在的保守价值观似乎是一致的。

3.重视子女教育和中文学习

儒家思想的另一要点就是鼓励和提倡学习。许多华人移民在移居加拿大后,即使不熟悉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仍然为他们的孩子寻求最好的教育机会。很多人刚刚来到加拿大,他们并没有专门为孩子的教育存款或购买教育保险。但对于大多数华人父母来讲,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做出经济上的牺牲,认为作为家长的责任之一,便是应确保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保障孩子的未来。

我全家来加拿大已经三年了。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一直找不到一份好的或“专业”的工作。他们在一家面包店工作,每小时11加币的工资。两年前,我被多伦多大学录取了,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学费,我的整个家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过,父亲告诉我:“不要担心钱。我和你妈妈可以再做一份兼职,放心入学吧。”当然,我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我宁愿休学一年或申请学生贷款。但我深深感激我父母的爱和支持。幸运的是,后来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而且我还可以在暑假打工赚钱。(杰西,女,19岁,访谈地点:多伦多)

尽管大多数华人家长为孩子们提供良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第二代更好、更容易地融入到加拿大社会生活中去,但儒家思想中家庭责任感的观念也是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动力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努力把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带入整合到加拿大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去,形成了“社会化的双重原动力”*Isajiw,Wsevolod W.,Understanding diversity:Ethnicity and Race in the Canadian Context, Toronto:Thomps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99,p.193.。

华人移民和其他少数族裔移居到加拿大的初期一样,往往最重视英语或法语的学习,但他们也深知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就像一位受访者说的那样:

语言是自我认同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华人怎么可能不会汉语,我的孩子们必须学中文。(杰克,男性,35岁,访谈地点:多伦多)

学者佛勒伦斯也指出:“语言是维持一个群体独特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分享共同的经历和文化,并共同反抗来自主流社会的压力,增加了为争取更多的社会权力和资源之竞争力,同时也保护自身的文化和身份认同。”*Fleras,Augie,Multiculturalism in Canada :the challenge of diversity,Scarborough:Nelson Canada,1992,p.147,149.许多华人社区的非政府组织为学习中文提供了各种平台。例如许多华人教堂开设了各种层次的中文学习班,以教授第二代华人学中文,说普通话和广东话。但是汉语并不是非常容易学的语言,从语法、读音到书写都很复杂,第二代的孩子往往把学习汉语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但在华人社区和华人教堂开设的学习班中,第二代华人移民孩子总能多多少少学到一些中文。

中文学校给我带来了温馨美好的回忆。每个星期五晚上我都去教堂开办的中文班去学习。在那里我不仅学习了一种语言,还对父母亲的文化更加了解,并结交了许多亲密的朋友。(桑尼,女性,20岁,访谈地点:伦敦)

此外,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海外的中文学习提供了强劲的原动力。就像笔者一个朋友孩子说的那样:“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学习中文,特别是去年我们全家回到大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都意识到作为一个中英两种语言都精通的人,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机会。”

华人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华人教堂开办的学习班,不仅教授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孩子学习中文,还讲授中国历史、中国绘画、中国传统乐曲,甚至中医中药知识,所以算得上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发展现状的传播中心。

4.中医中药和中餐

中医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华人在移居加拿大后继续服用中药,他们认为中药虽然比西药疗效慢,但原料取自天然,副作用小,对于感冒、咳嗽、过敏、骨折及一些妇科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中国,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被承认,它们属于独立的两个体系,但相互配合。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医生在治疗患者时,主张中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加拿大,目前中医和中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许可,所以华人移民生病时会到西医诊所治疗。然而,很多华人都有一些关于中医中药的知识,因此当患有感冒、咳嗽这种小病时,他们常常服用从国内带来的成品中药,例如:感冒清颗粒、板蓝根或同仁堂的一些药剂,效果往往非常好。在部分华人社区中,还会有一些民间中医院提供针灸、按摩等服务。

我相信中医,从小到大我一直服用中药。虽然中医在加拿大并不被正式承认,但是中医毕竟是经过几千年的案例积累形成的一种治疗体系,所以对很多病症有很好的效果。(海伦,女,32岁,访谈地点:多伦多)

从北京到多伦多做访问学者的刘医生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医的看法:

当人们到西医诊所去治疗,医生会首先进行测试,并根据结果分类,同类的病人会被推荐使用同样的药品和治疗手段,从而去除疾病。但传统中医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医生会长期观察每个病人,并追踪和分析其临床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而且,中医疗法和中药副作用小,对于术后病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疗效更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新移民继续使用中医和中药就并不是奇怪的事了。尤其是在大多伦多地区,中医服务和中药比较容易得到,所以中医仍然在华人新移民群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医药和饮食被认为属于同根同源,中餐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中搭配均衡的菜肴对维持最佳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华人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人一起准备和享用餐食,也颇具社会价值。一位母亲表示:

我教我的女儿如何做中餐,如何做中式点心,比如粽子和我妈妈教我的其他东西。我教他们这些,这样他们就不会丢失中国烹饪这一部分传统。(杰西卡,女,43岁,访谈地点:伦敦)

中餐在传统庆典和节日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农历新年之际,全家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以迎接春节的到来,之后共同参加若干活动,在欢乐的家庭氛围中闲谈玩乐。在加拿大这类国家中,春节对第二代和第三代华裔来说,是一个了解风俗习惯、加强人际沟通、展示尊崇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三、结 语

许多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社会中依然保持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和道德观。他们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加拿大主流社会的“欧式”文化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独特但多元化的文化认同。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那样:

如果你问我是谁?我想说作为一名华人,有时可能要承受痛苦和焦虑,因为现在我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与我过去的大不相同。但我努力把这些转化为积极的因素。现在,华人的身份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所以我很高兴称自己为“加拿大华人”,而非仅仅是“加拿大人”。(露丝·张,女性,32岁,多伦多人)

总而言之,这些华人新移民通过平衡中西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意识形态,在加拿大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下,构建其独特而多元的“加拿大华人”的身份和文化认同。*Isajiw,Wsevolod W.,Understanding diversity:Ethnicity and Race in the Canadian Context,Toronto:Thomps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99,p.171.正是这种双重的文化认同,使他们与祖居国仍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能为中华的振兴及优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华人加拿大移民
何为“华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加拿大看病记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