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探讨

2015-02-12 06:05郝瑞松
语言与翻译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义外来词音译

郝瑞松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132022)

1.引言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它能够通过语言的重新表达,使操持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重新表达就是把一种语言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系统来解码,从而使信息接受者能通过语码转换,得到信息发出者所表达的思想,并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翻译不是简单地按照语法规则、词义对等、搬字过纸、口传心授的语言转换,而是不断遇到各种涉及知识、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是不断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的过程,是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沟通途径和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们一方面要学习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精神和遗产,了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资讯,同时我们也要向外国人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资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其意义非同凡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有助于有着异质文化背景的人们透过翻译,认识、了解中华文化,有助于把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加以融合,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冲突(郝瑞松2015)。

2.语言文化价值观

语言作为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起着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语言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重要属性是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再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体现在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上。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此外两种语言体系也不同,汉语为表意体系,英语为表音体系(金惠康2003)。语言语系和体系的不同,必然决定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色,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两种不同的语言只能有类似的文化元素,而不能完全的重合。就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而言,因为缺少文化元素完全对等,其英译往往不得不采用汉语音译的办法,或另外再加英语补充解释,才能全部阐释出其中国文化特色的含义。可见,音译是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涉及到诸多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首先是包含有厚重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实现的方式。其关键在于原语形象和译语形象选择的优先性。然而形象的选择优先性是受到语言可接受性制约的,所选形象若不能被译语接受,译语也就化为乌有了。也就是说,汉语中某一比喻在英语中没有对应意义,必须考虑文化顺应性。译语坚持某一形象的选择,而不兼顾可接受性,形象和可接受性二者都不会存在。由此可见,不同的翻译策略必然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其次是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本民族和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价值,是在异质文化关照下新文化元素的介入。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要以开放和全球化的视域,努力尝试中英打通与中英贯穿的思路,践行不同的文化有效地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避免自我评价、自我欣赏。

3.语音翻译

语音翻译(t ransl i terat ion),即是音译,音译其实也就是一种直译。所谓音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的发音把另一种语言词语直接翻译过来。例如,英语词“tank”,按照发音译成汉语词“坦克”;汉语词“台风”,按照发音译成英语词“typhoon”。音译就是按照其中一种语音系统的规律,把一种语言的语词,根据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发音相同或相近语音,用声音语言符号表示出来。

音译实质上是一种由语音所代表的词语释意,可以归属于释意翻译的一种。这种释意翻译是脱离了原语外壳(deverbal izat ion),即是该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转而取向语音对等以求意义对等的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在英语中大多属于语言空缺,也就是英语中没有对应词语,因此不能按照语言翻译来对待。语言翻译针对的是字词对应翻译,重在强调词语对应建立于语言之间,即是字词,音义段,固定的语法或表达形式之间。换句话说,话语篇章层次为意义单位存在创造了一席之地,与字词、音义段排列成的固定词组并不吻合。所谓音义段只是词的一种表现形式(勒代雷2001)。

2006年9月,为加强矿产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监督管理,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设立矿产督察员办公室,并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设立矿产督察站,承担日常具体的督察组织工作,各市国土资源局相继成立地方级矿产督察员办公室。2016年12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培训、考试、公示等,聘任了第四批浙江省矿产督察员93名。

不仅如此,由于音译的语言符号相加,并不等于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这种认知知识在音译中的参与表现形式就是“认知补充”,即译者对音译词语的阐释,通常是以加注的形式来表现的。人们看到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音译词常常以这样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高考”就被译为“gaokao”——the Nat ional Col lege Ent rance Examinat ion,音译加注释。不过,这种注释会随着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英语界的普遍认同而逐渐消失,从而成为英语中广为接受的一个外来词。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音译是指按照汉语拼音系统进行音译。汉语拼音主要应用于人名、地名的翻译。以往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多采用英语意译。意译所强调的是,站在某一角度,脱离语言的表现形式,追求传达目的语意义。意译的翻译过程是,忽视词语的表现特色,重视词语意义,而这无形中泯灭了原词语固有的特色。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能够原汁原味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本来固有的风格和特征,优于穿凿附会的英文意译。

4.音义与拼音

说到一个词,是指其音、形、义。“音”指发音,就是字词的辨音;“形”指写法,就是字词的结构;“义”指含义,就是字词的释义。而音义指文字的读音和意义之和的意义。

一般地说,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语音和它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然而,音义同构现象就是把音和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声循义、以声谐义。许多采用音译的英语词,译成汉语字词后,其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契合。这种音和义同构现象把英语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例如,TOEFL托福(The Test of Engl 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测试”的缩略词),其含有,本考试有“寄托幸福”之意。

应用音义同构法翻译英语词语,无疑易于被汉语所接受,因为无论是音还是义都被赋予了汉语特征。反过来,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亦能据此译成英语而易于接受。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新造词“给力”的翻译就是音义同构的完美的例子。“给力”gel ivable中的“给”谐“give”之音,“力”谐“l i”之音,“able”是英语词的属性。

近些年来,牛津词典已经开始收录越来越多的源自汉语的音译词,如“feng shui(风水)”p.771,“putonghua(普通话)”p.1725、“qigong(气功)”p.1729(The New Ox ford Engl 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等。

汉语拼音字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作为正式中国人名地名的英文拼写方法。此前中国的人名地名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拼写。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语拼音字母成为人名地名汉译英标准翻译方式,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随着国人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士提倡音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称。

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学过汉语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所有这些为汉语音译词入英语世界奠定了基础。由于中国在世界范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汉语作为英语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日益彰显,具有中国文化渊源的单词频繁出现在英语中,就说明汉语已经成英语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且该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

5.文化心理背景与音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是在各自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各自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心理背景就是文化的内在特质,是社会文化心理状态和倾向。每一种文化都会从各自的视角来审视异质文化。而文化碰撞,必然带来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然带来文化冲突的化解,带来文化交融。通过发音翻译过来的音译词,势必会成为异质文化中一种特定的文化事件。这种音译外来词会因为联想不同,与本土语言的融汇难度,使用上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其接受程度以及传播。

外来词跨越语言文化实现语码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新词汇,填补该种语言的词汇空白,丰富了语言词汇。含有异质成分的词语一旦通过借音或借义,被接纳到另一种语言,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在语音、语义或语法方面融入该种语言,得到改造、同化,并在多层次渗透借方语言之中,引起借方语言的调整和变化。例如,从英语进入到汉语的外来词“马拉松”(marathon),在下列一则报道中的使用:“据《每日邮报》网站2012年4月2日报道,英国某地议会误将5.2万英镑汇入了一名年轻女子的银行账户里,之后该女子便进行了马拉松式的疯狂消费。”可见“马拉松”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径赛长跑项目名称,它已经渗透到汉语并具有了新的语用意义。

因此,语言的文化心理应该是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外来词,排斥外来词就会拉大交流的距离,封闭自己,堵塞语言交流的渠道,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影响接洽语言的交流与表达。接纳外来词是以文化创新与文化担当的态度,丰富和完善自我文化。

6.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

语言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张岱年2005)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影响力,也是一种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之根系于文化,一个民族之源系于语言。音译还是意译看似文化符号的选择,实质是一种价值取向。每一个字词都含有韵味、节奏、优雅,是具有表现力的,都以其音形彰显着影响力,传递着话语。因而,在翻译处理方面,最佳的译法就是“取神”——音义同构。

虽然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音译的理想状态是音义同构翻译,但是音义同构是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一是原词语在译语中能够找到音及或义的对应词语;二是原词语音和义的契合是两种语言共同作用的产物,否则是不能被接受的;三是原词语传递原本信息和文化在译语中不能因音义同构而被曲解。因此,很难满足于以上三个条件来音义同构。

从英语词汇构成的历史上来看,只有少量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以音译的方式进入到英语词汇之中。例如,豆腐“tofu”, 麻将“mahjong”,功夫“kung fu”,南拳“Nanquan”, 荔枝“l i tchi”,人参“ginseng”,芒果“mango”,围棋“Weiqi”,二胡“erhu”,唱“chang”(singing)、念“nian”(recitat ion)、做“zuo”(facial and body posturing and act ing)、打“da”(mar tial ar ts)等。这些词就是借助于汉语发音,在英语中再造出的新词,是英语中的借词(bor rowed words)、外来词、外来语,是汉语字词的英语化。相反,音译法在英译汉中使用频率极高,使得大量的英语外来词进入到汉语之中。

汉语词语,从构成上来看,有词和短语;从功能上来看,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科技词语;从来源上看,有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经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抽象出汉语词语的翻译机制是: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阐释性翻译、翻译加注释等。(程永生2005)英汉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用词方面差异;概念方面的差异;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习俗方面的差异;习语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等翻译往往受到制约,难以实现。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属于颇具民族特征的词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英语中属于词汇空缺。音译可以保留原词语一定的文化色彩和韵味,凸显出汉语特征,语境中易于辨识,填补词汇空白,避免造成误用。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即反映民族特有事物名词,其翻译方法宜采用以音代义的音译法。

由于英译汉过程中大量采用音译法,汉语中的外来词在不断增加。外来词一方面会丰富我们的词汇,另一方面也在传播外来文化,会对汉语言和文化造成影响。而在汉译英过程中,音译法使用频率很低,具有民族特色词语和文化元素词语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妨碍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会对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造成影响。(石金媛 2013)

作为中国文化先行者,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在跨文化交流中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循音而译,能够有效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读,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异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达到文化沟通与理解,在构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中发挥积极作用。

7.结语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音译的研究,离不开汉语拼音机制,离不开英语词化机制和动因,更离不开对音译外来词在译语中接受程度的调查和研究。单纯汉语拼音加注的翻译方式,是当前音译特色词语的现状。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借助于英语词化机制和动因、音义同构,实现汉语字词英语化。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可以有效地保留原词语表达方式及其内涵文化,给译语受众传递最原本的信息和享受最本源的原语文化。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采用音译,包括音译加直译等方法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会不断减少文化交流的障碍,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音译的研究,应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其起源、演化以及发展,构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范式,使汉英音译研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客观化,丰富的汉译英词汇,从而便利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和使用,进而为我国文化外译及文化走出战略做出一定贡献。

程永生.2005.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郝瑞松.2015.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5(1):46-49.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勒代雷.2001.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石金媛.2013.音译法对中国文化主体性和普遍性的保护作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9):42-44.

张岱年,方克立.2005.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音义外来词音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与收录现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