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社会语言学手册》述评*

2015-02-12 16:34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手册语言学变异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 阎 喜

《剑桥社会语言学手册》述评*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 阎 喜

Rajend Mesthrie (ed.).2011.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Xiv + 530 pp.

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里一直存在着多种研究范式、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使该领域的研究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手册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者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过去二十多年里,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手册不断问世。有的是综合性的研究手册,例如Florian Coulmas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1998),Rajend Mesthrie 主编的《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2002),Ulrich Ammon, Norbert Dittmar, Klaus J.Mattheier和Peter Trudgill主 编 的 三 卷本《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科学国际手册》(Socio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第 二 版 )(2004-2006),Ruth Wodak, Barbara Johnstone 和Paul E.Kerswill主编的《SAGE社会语言学手册》(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2010),也有按照社会语言学某一领域(如语言变异与变化、语言与性别、世界英语、语言政策等)的研究手册,例如J.K.Chambers, Peter Trudgill 和Natalie Schilling-Estes 主编的《语言变异与变化手册》(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2002),Juan Manuel Hernandez-Campoy 和Juan Camilo Conde-Silvestre主编的《历史社会语言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inguistics)(2012)等,还有按照国别或者语言编写的研究手册,例如Martin J.Ball主编的《Routledge世界社会语言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Around the World)(2009)和Manuel Diaz-Campos主编的《西班牙语社会语言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Hispanic Sociolinguistics)(2011)等。Rajend Mesthrie 2011年编辑出版的《剑桥社会语言学手册》(Cambri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汇集了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二十余位研究者,对社会语言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1.全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内容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共23章。其中第一章由Rajend Mesthrie执笔,对社会语言学领域的起源以及手册内各章的内容做了简短的介绍。

第一部分:社会语言学基础

本部分是对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相关学科和研究对象的总体介绍,共分为五章。第二章——权力,社会多样性和语言(John Baugh),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如Haugen的语言生态学,Goffman的情景语境思想,Hymes的交际观)和分析视角(如现代全球化背景)审视语言、权力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语言人类学:语言作为非中性媒体的研究(Alessandro Duranti),从本体论的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重新认识人类语言学,指出人类语言学研究历史存在着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其连续性体现在人类语言学将语言视为非中性媒体的本体承诺,而其不连续性则体现在对于语言的不同认识,从把语言看作一个编码系统,到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再到把语言理解为一种用于区别的工具。第四章——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简史(W.Peter Robinson & Abigail Locke),对语言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简短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特别关注了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存在的争论,以及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第五章——社会语言学口语和书面语(Lowry Hemphill),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和总结,作者指出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的。本章对读写能力的习得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特别关注社会阶级对读写能力习得的影响。第六章——手语(Robert Bayley & Ceil Lucas),对手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涉及手语的地区变异和社会变异研究,手语的双语和多语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研究,手语的语言态度研究,手语的话语分析,手语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本章最后对手语研究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二部分:互动、文体和话语

本部分从微观层面关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三个热点问题:互动、文体和话语,共分为三章。第七章——会话和互动(Cynthia Gordon),介绍了会话话语研究的三种研究途径(即会话分析,交际民族志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以及会话研究的几种主要主题(即会话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呈展(emergence)现象,一种合作式的努力,一种人际间的社会仪式,一种文化实体和一种活动的焦点)。虽然这些途径和主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但是作者认为它们都受到Goffman学术思想的影响。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有关会话和互动研究中数据搜集和分析的各种技巧。第八章——语用学和话语(Jan Blommaert)是对话语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思考。本章重点分析了批评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具有较强的语篇语言学取向,但是缺少文化研究的取向,而多模态话语分析则是从语言学途径到符号学途径的一次认识上的转向。作者希望在以后的口语和书面话语研究中能够注意融合社会语言学微观变异研究。第九章——文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ikolas Coupland),首先回顾了变异社会语言学有关文体的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Halliday 和Hymes的语言和语境理论,以及当代社会语言学有关文体研究的两种途径:Le Page 和Tabouret-Keller的认同行为(acts of identity)理论框架和Allan Bell的受众取向(audience design)理论框架。作者最后对“自然的”和“真实的”语言进行再认识,并希望以后的研究者注意媒体时代表演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第三部分:社会和区域方言学

本部分研究语言和社会变量和区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共分为五章。第十章——语言、社会阶级和地位(Gregory R.Guy),探讨的是语言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本章详细介绍了目前有关语言和阶级研究中的四个主要问题:阶级的定义,语言使用的描述,语言变化的解释以及语言理论的构建。作者认为Labov 和Kroch的理论并不存在内在冲突,它们之间是互补的,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以便构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理论。第十一章——语言和区域(William A.Kretzschmar, Jr.),关注的是语言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构建”,并强调了语言和区域研究中的感知和尺度依赖(scale dependency),作者最后指出以后的研究应更注意空间变量,感知和尺度依赖。第十二章——语言和地方(Barbara Johnstone),突出了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和地方的关系。作者对这一复杂的关系进行历史回顾,并强调了地理学学科的范式转变对这一关系的影响。第十三章——语言、性别和性(Natalie Schilling),关注的是语言和性别的关系。作者分析了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的主要研究途径:缺陷论,差异论,支配论,并重点介绍了性别的建构途径,建构论认为性别是动态的,是在互动中建构的,强调性别的多样性和表演性。 第十四章——语言和民族(Carmen Fought),关注的是语言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的本质,作者指出三点共识:首先,种族和民族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依据任何客观可以衡量的标准;第二,研究民族不能脱离其他社会变量,例如阶级或者性别;第三,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在身份构建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章列举了用于民族身份构建的各种语言资源,并指出有关语言使用的互相冲突的意识形态。作者还分析了民族身份和其他社会因素例如社会阶级、性别、年龄等之间的关系,身份构建的多重性,以及民族身份构建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第四部分:多语现象和语言接触

本部分从多语现象入手,介绍多语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个焦点和途径,共分为六章。第十五章——多语研究(Ana Deumert),从个人多语、社会多语、以及多语和多元文化的互动三个方面研究多语现象。在个人多语方面,本章介绍了个人多语的定义,儿童期不同种类的多语习得以及个人多语的结果,如语码转换,语言选择,语言维持和语言转移。在社会多语方面,本章主要介绍了语域,双言制,语言景观学,语言态度等。在多语和多元文化的互动方面,作者认为多元文化超越了传统上国家同一性的思想,社会的融合需要的是承认彼此间的差异,而不是同化。语言在多元文化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十六章——洋泾滨语和克里奥尔语(Silvia Kouwenberg & John Victor Singler),讨论了有关洋泾滨语和克里奥尔语的定义上的混乱问题,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克里奥尔语产生的各种理论争鸣。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有关克里奥尔语的内部和外部变异研究,以及有关克里奥尔语的语言态度研究等。第十七章——语码转换(Pieter Muysken),作者首先对与语码转换有关的概念问题进行了梳理,将语码转换和其他现象如借用进行了区分,然后从社会语言学、语法、语言使用和说话人三个角度回顾了语码转换研究。作者最后指出,语码转换研究应该重视实证范式。第十八章——语言维持、语言转用和语言濒危(Nicholas Ostler),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三个热点话题:语言维持,语言转用和语言濒危。在语言维持方面,本章讨论了与语言维持有关的各种因素;在语言转移方面,介绍了语言转移的各种渠道、规模以及原因等;在语言濒危方面,对语言濒危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强调了语言态度在语言转移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了两种保护濒危语言的方法:语言纪录(language documentation)和语言复兴。第十九章——殖民化、全球化和世界英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Edgar W.Schneider),讨论的是世界英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者分析了英语全球扩散的历史背景以及世界英语研究中的几种理论模式,并重点介绍了世界英语研究中的各种视角和途径,如宏观社会语言学途径、变异社会语言学途径等。

第五部分:应用社会语言学

本部分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法律、媒体和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共分为四章。在第二十章——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James W.Tollefson),作者对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归纳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评析。此外,本章还讨论了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政治理论和民主模式,以此说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重要性。第二十一章——社会语言学和法律(Diana Eades),关注社会语言学研究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作者介绍了在法庭、警察审讯等不同语境中的研究,认为这些研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文本化(entextualization)和权力。第二十二章——语言和媒体(Susan McKay),介绍了媒体话语研究的三种途径(即符号学,批评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并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媒体话语语类(即广告话语,新闻话语和媒体谈话类节目)。此外,本章还特别谈到了技术进步对媒体的影响。第二十三章——教育中的语言(Christopher Stroud & Kathleen Heugh),采用批判的视角看待语言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当今世界言语社区超出本地范围,而且是移动的和互相关联的,而多语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状态。与此同时,在数码产品等高科技的影响下,语言形式和语言能力等语言概念需要重新认识,语言学习环境也变得中心多元化。为了缓解语言多样性和语言教育一致性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一些办法。例如,作者引入语言公民(linguistic citizenship)这一概念对语言教学重新定位,要求重新认识和划分核心的、区域的和当地的课程和语言,语码和语体,以及加强语言学各个领域的融合等等。

2.对该书的评价

《剑桥社会语言学手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面实用。该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相邻学科(如人类语言学,语言的社会心理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以及热门话题(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以第二十章为例,它概括介绍了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这一学科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理论和方法取向。对于新的研究者来说,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这一领域。

第二,重点突出。该书每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各有侧重,例如第十章重点关注语言与阶级的关系,第十三章则从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入手,第十四章详细介绍了语言与民族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章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每章又互相联系,例如第十四章专门介绍了语言与民族研究中涉及到与性别和阶级的互动的研究,在多视角中较为完整地构建了语言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第三,设计合理。该书引言和第一部分首先整体介绍社会语言学及其相关领域(如人类语言学和语言的社会心理学)和研究对象(口语、书面语和手语),然后从微观层面(第二部分)、语言与社会和区域变量的关系(第三部分)及多语现象和语言接触(第四部分)三个方面分章介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重要主题,最后在第五部分综合介绍社会语言学的应用方面,这样的安排可以使研究者一步步地全面了解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途径。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本书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本书缺乏对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语言态度、语言意识形态、言语社区、双言制等)的专门介绍。以语言态度为例,过去几十年语言态度的研究表明语言态度对于语言变异与变化,语言维持与转用,语言死亡和复兴,语言政策与规划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几十年语言态度的研究在方法选择、范式转变、模式构建和理论运用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参见Garrett 2010),这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次,本书对于社会语言学的不同分支没有进行全面的介绍,对变异社会语言学、历史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没有进行专门的介绍,读者可能无法从中获得对社会语言学这一领域的整体性认识。以变异社会语言学为例,作为社会语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变异社会语言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语言的变异与变化从语音、词汇、句法、话语等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参见Tagliamonte 2011),在数据搜集和分析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并从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出各种理论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语言的变异和变化(参见Labov 1994, 2001, 2010),而本书并没有设专门章节介绍和讨论变异社会语言学,实属遗憾。

再次,本书并没有注意到社会语言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本书一些章节(如第十九章)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语言学问题,但是其重点仅局限在英语的全球传播,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分析全球化下的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目前有关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中,Blommaert(2010)的理论引人注目。Blommaert(2010:1)认为“全球化使得社会语言学不再考虑传统的区分和偏见,而需要重新思考将社会语言学视为跨语境的网络,流动和移动中的可移动资源”。由于现代社会语言学仍然囿于索绪尔的共时性(synchrony),语言变异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研究对于时空的认识是肤浅、呆板的。有鉴于此,Blommaert提出社会语言学的两种研究范式:分布式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distribution)和流动式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mobility)。第一种范式早已确立,这种范式认为“语言资源的移动是一种在水平稳定的空间里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的移动,并依阶级、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在这些空间里进行垂直分层”(Blommaert 2010: 5)。第二种范式则正在兴起,“它关注的不是空间中的语言(language-in-place),而是移动中的语言(language-in-motion)”。它是“言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在真实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资源”(Blommaert 2010:5)。Blommaert的理论为分析新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例如移民的语言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理论框架。

对于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工作者来说,本书为我们提供的许多理论视角和模式框架,都有待于我们结合中国语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进行验证,例如,本书第十九章有关英语在全球传播的研究对于我们汉语(包括汉字)在世界的传播史具有一定的启发,但是汉语的全球传播有哪些方面不同于英语,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说,该书为社会语言学广大师生和研究者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指南和工具书。

Ammon, U., N.Dittmar, K.J.Mattheier & P.Trudgill (eds.).2004-2006.Socio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3 vols) (2nd Edition) [C].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all, M.J.(ed.).2009.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Around the World [C].London:Routledge.

Blommaert, J.2010.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 [M].Cambridge: CUP.

Chambers, J.K., P.Trudgill & N.Schilling-Estes (eds.).2002.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C].Malden, MA: Blackwell.

Coulmas, F.(ed.).1998.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C].Oxford: Blackwell.

Diaz-Campos, M.(ed.).2011.The Handbook of Hispanic Sociolinguistics [C].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Garrett, P.2010.Attitudes to Language [M].Cambridge: CUP.

Hernandez-Campoy, J.M.& J.C.Conde-Silvestre (eds.).2012.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inguistics [C].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Labov, W.1994.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 I: Internal Factors [M].Oxford: Blackwell.

Labov, W.2001.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 II: Social Factors [M].Oxford: Blackwell.

Labov, W.2010.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 III: Cognitive and Cultural Factors [M].Oxford:Blackwell.

Mesthrie, R.(ed.).2002.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 [C].Oxford: Elsevier.

Mesthrie, R.(ed.).2011.Cambrid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C].Cambridge: CUP.

Tagliamonte, S.A.2011.Variationist Sociolinguistics: Change, Observation, Interpretation [M].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Wodak, R., B.Johnstone & P.E.Kerswill (eds.).2010.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C].London: Sage.

(责任编辑:李艳红)

阎喜,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功能语篇分析、翻译研究。电子邮箱: yxmax1980@126.com

* 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澳门多语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FJ2015B247)和2015年度华侨大学第一期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澳门的语言与社会”(项目编号:15SKBS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手册语言学变异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变异危机
变异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变异的蚊子
社会语言学名词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